静夜思

李白〔唐代〕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纸上,仿佛地上有一层霜。
我抬起头来,看着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禁低头沉思,想起了遥远的家乡。

注释:

安静的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想。
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一些学者已经写了一篇文章进行研究。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并发表在出版物上,并与朋友一起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井栏有几米高,形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落入井内,这个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床。因此,古井栏又称银床,说明井与床有关,其关系的发生是由于两者在形状和功能上的相似性。古井栏有一个特殊的词叫“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是“窗”的通假字。这首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些基本的推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一个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看到月光,然后看到月亮,引起思乡。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就不可能在室内,在室内随便抬头,就看不到月亮了。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床’是户外的东西,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验证。从意义上说,‘床’可能会和‘窗’度假,月亮可能会在窗前看到。然而,参照宋代版本,“抬头望山月”可以证实作者所说的是户外月亮。就时间而言,宋代版本在忠于作者原意方面比明代版本更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梦之床”,《易·剥床·王犊注》也有“下而安人也”。
五马未都认为床应该解释为胡床。胡床,又称“交床”、“交椅”、“绳床”。在古代,有一种可折叠的轻坐具。马扎的功能类似于小长凳,但人们坐的不是木板,而是可折叠的布或类似的东西,两腿可以结合在一起。现代人经常被古代文学或诗歌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解。到目前为止,在唐朝,“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疑:好像。
抬头:抬头。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觉。

  诗歌的前两句是诗人在作客异乡的特定环境中瞬间产生的错觉。一个独自一人,白天忙碌,却能冲淡离愁,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心里难免会有阵阵想念家乡的波澜。更何况是月亮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在睡梦中醒来,在恍惚中,将照在床前的寒冷月光误认为是铺在地上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好,既描述了月光的明亮,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也衬托出诗人在其他地方漂泊的孤独和凄凉。

  诗的最后两句,是通过动作表情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反映了前一句的“疑”字,说明诗人已经从迷蒙转变为清醒。他抬头看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家乡也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低头思乡”的结句。“低头”的动作描绘了诗人完全沉思。“思考”这个词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家乡的父亲、兄弟、亲戚和朋友,家乡的山、水、植物和树木,失去的岁月和过去……都错过了。“思”字所包含的内容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工而无不工者。”(《诗歌·内编》第六卷)王世恺认为:“(绝句)盛唐唯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故居王上,李更自然。怎样才能算“自然”,才是“无意工而无不工”?这首《静夜思》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意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力,也没有精工精美的修辞;它只是用叙事的语气写下远客的思乡之情,但它意义深远,发人深省。几千年来,它吸引了如此广泛的读者。

  一个来自其他地方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白天只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心情,不可避免地会在心里波动;更不用说月亮之夜,更不用说月亮霜冻的秋夜了!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用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例如,梁建文帝肖刚的诗《玄坛纳凉》中有一句“夜月如秋霜”;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用“空中霜冻不知不觉飞翔”写下了清澈的月光,给人一种立体感和独特的想法。但这些都是作为修辞手段出现在诗中的。这首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事,而不是形象的文字,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瞬间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不难想象,这两句话描述的是客中深夜无法入睡,短梦初回的情景。此时,庭院是孤独的,透过窗户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带来了寒冷的秋夜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看,在恍惚的心情中,真的好像地上铺了一层白霜;但再看,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光。月光不可避免地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那么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特别明亮,但又冷了。对于孤独的远客来说,最有可能触动旅行者的怀抱,让人们感到沮丧和转瞬即逝。盯着月亮,也最有可能让人们做白日梦,想想家乡的一切,想想家里的亲戚。想想,想想,头逐渐低下,完全沉浸在冥想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生动地勾勒出了月夜思乡的生动画面。

  短短的四首诗,写得清新简单,理解如话。它的内容很简单,但同时也很丰富。它很容易理解,但它有无尽的品味。诗人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的要多得多。它的想法细致而深刻,但它脱口而出,完全消失了。从这里,读者不难理解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创作背景: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14年)9月15日的扬州旅舍,当时李白26岁。与此同时,还有一首《秋夕旅怀》。一个月明星稀少的夜晚,诗人抬头望着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名诗《静夜思》,传诵千古,中外皆知。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为了区别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即“小李杜”,杜甫和李白也被称为“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梁武昭王李尧)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他人爽朗大方,爱喝酒写诗,喜欢交朋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的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他的诗大多是醉时写的。他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喝酒》、《早发白帝城》等。

  • 打赏
请选择打赏方式
  • 微信
  • 支付宝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