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十八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十八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十八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从尧舜到商汤王,经历了五百多年;象禹和皋陶,那是见到而且知晓的;象商汤王,则是通过传闻才知晓的。从商汤王到周文王,又经历了五百多年,象伊尹、莱朱,那是见到而且知晓的;象周文王,则是通过传闻才知晓的。从周文王到孔子,又经历了五百多年,象太公望、散宜生,那是见到而且知晓的;象孔子,则是通过传闻才知晓的。从孔子到现在,有一百多年,离开圣人的时间还没有多远,距离圣人的故乡又这么近,但是却没有能继承的人了,恐怕也不会再有能继承的人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十七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十七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十七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獧乎!狂者进取,獧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曰:“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   “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獧也,是又其次也。   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   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   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注释: 陈:周代的一个诸侯国,故都在今淮阳县。 盍:《左传·桓公十一年》:“盍请济师于王?”《左传·成公六年》:“子盍从众?”《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子盍诘盗?”《论语·颜渊》:“盍彻乎!”《国语·晋语一》:“盍杀我?”《孟子·梁惠王上》:“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玉篇》:“盍,何不也。”这里用为“何不”之意。 党:《周礼·大司徒》:“五族为党。”注:“百家辨说得其党。”《论语·里仁》:“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乡党》:“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礼记·仲尼燕居》:“党正,各掌其党之政令教治。”《礼记·坊记》:“睦于父母之党。”《资治通鉴》:“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这里用为朋辈之意。指意气相投的人。 狂:《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幼而狂。”《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论语·泰伯》:“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这里用来形容志向远大,狂放不羁的形态。 简:《诗"邶风"简兮》:“简兮简兮,方将万舞。”《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孟子·离娄下》:“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荀子·议兵》:“简礼贱义者,其国乱。”这里用为怠慢、倨傲之意。如:简侮(轻侮)、简薄(鄙薄轻视)、简倨(犹高傲)、简恣(简慢放肆)、简亵(怠慢,失敬不恭)、简弛(惰慢弛废)、简怠(怠慢)等。 狷:《国语·晋语二》:“小心狷介,不敢行也。”《国语·楚语》:“彼其父为戮于楚,其心又狷而不挈。”《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集韵·线韵》:“狷,有所不为也。”这里用为拘谨、正直之意。 琴张:疑即子张,子张:姓颛(zhuān)孙,名师,字子张。孔子的学生。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省淮阳)人。少孔子四十八岁。 牧皮:人名,事迹不详,疑是孔子的学生,所以孟子将他们列在一起。 嘐:(xiāo)《说文·口部》:“嘐,夸言也。”这里用为自满,大言不惭之意。 夷:《易·明夷·辞》:“明夷,利,艰贞。”《诗·小雅·节南山》:“式夷式已,无小人殆。”《诗·大雅·瞻卬》:“蟊贼蟊疾,靡有夷届。”毛传:“夷,常也。”郑玄笺:“天下骚扰……於民如蟊贼之害禾稼然,为之无常,亦无止息。”《老子·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王弼注:“无状无象无声,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不得而知。”《逸周书·武穆》:“昭天之道,熙帝之载,揆民之任,夷德之用。”孔晁注:“夷,常。”《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德经》作:“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史记·宋微子世家》:“王极之传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顺。”这里用为形容无状无象无声之“道”之平常、常法、常道之意。 原:古通愿。愿:《大戴礼记·官人》:“言願以为质。”《论语·阳货》:“乡愿,德之贼也。”《孟子·公孙丑上》:“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史记·项羽本纪》:“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这里用为愿望、希望之意。 贼:《诗·大雅·抑》:“不僭不贼,鲜不为则。”《左传·文公十八年》:“毁则为贼。”杜预注:“毁则,坏法也。”《老子·六十五章》:“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论语·先进》:“贼夫人之子!”《论语·阳货》:“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庄子·秋水》:“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荀子·修身》:“害良为贼。”《说文》:“贼,败也。”这里用为伤害、坑害之意。 阉:这里用为曲意逢迎之意。 恶:(wù)《诗"郑风"遵大路》:“无我恶兮,不寁故也!”《老子·二十章》:“美之与恶,相去若何?”《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孟子·公孙丑上》:“无盖恶之心,非人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集韵·莫韵》:“恶,耻也。”这里用为羞耻、羞愧之意。 经:《易·颐·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曰成之。”《书·周官》:“论道经邦,燮理阴阳。”《易·屯·象》:“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周礼·天官·太宰》:“以经邦国,以治官府。”贾公彦疏:“经者,所以经纪为名,故云经。”《字汇·糸部》:“经,经理。”这里用为治理、度量之意。经纶,唐玄应《一切经言义》卷一:“纶,经理也。”这里用为治理之意。 译文: 万章问:“孔子在陈国时说:‘为什么不回去呢?我的那些学生弟子狂放不羁然而却倨傲怠慢,不断进取却没有忘掉根本。’孔子在陈国,怎么会想到在鲁国的那些狂士呢?”  孟子说:“孔子认为‘如果不能得到言行不过激也不保守的相从方法,那必然只好狂放不羁或者是拘谨正直?狂放不羁者有进取精神,拘谨正直者有所不为也。’”孔子难道不想言行不过激也不保守的相从方法吗?因为不可以必然得到,所以取其次。”  万章又问:“冒昧地请问什么样的人才称为狂放不羁呢?”  孟子说:“比如琴张、曾皙、牧皮这一类的人,孔子就叫他们是狂放不羁的人。”  万章又问:“为什么说他们狂放不羁呢?”  孟子说:“他们志向大而自满,动不动就说‘古代的人怎样,古代的人怎样。’用常道考察他们的行为却发现他们的言谈掩盖不了他们的行为。真正狂放不羁的行为他们又得不到,想得到那些不屑于不洁之士做朋友,就是拘谨正直,这比狂放不羁又差一等了。孔子说:‘路过我家门口而不进我的房中,我并不感到遗憾,这些人只是满足于乡镇里的愿望,是对天地、国家发展规律的伤害。’”  万章又问:“什么样的人称为是满足于乡镇里的愿望的人呢?”  孟子说:“什么是志向大而自满?就是言谈不顾及行为,行为不顾及言论,他们动不动就说:‘古代的人怎样,古代的人怎样。’他们自己的行为却为什么如此孤独冷漠呢?生在这个世界上,行为于这个世界上,好好地活着就可以了。曲意逢迎献媚于世俗的人,就是只有乡镇里的愿望的人。”  万章又问:“全乡镇里的人都称赞有愿望的人,所到之处无人不是有愿望的人,孔子却认为他们是对天地对国家发展规律的伤害,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想否定他们却举不出什么过错,想讽刺他们却无法讽刺,他们和同于市俗,融合于污浊的社会,住在那里好象是忠实诚信,行为方式好象是很廉洁,大家都喜欢,自以为是,但却进入不了尧、舜的人生道路,所以称他们是‘对天地对国家发展规律的伤害’的人。孔子说:‘我羞耻于似是而非的人,羞耻于莠草,害怕它们混淆了真正的禾苗;羞耻于巧言令色的人,害怕他们混淆了最佳行为方式;羞耻于尖酸刻薄巧言善辩的人,害怕他们混淆了真正的诚信;也羞耻于那郑国的音乐,害怕搅乱了真正的雅乐。我羞耻于那紫色,害怕它们抢夺了朱红色的地位。也羞耻于只有乡镇里的愿望的人,害怕它们伤害了国家发展的规律。’君子只要返回到治理的根本上就行了。治理正确了,那么百姓就会兴盛起来,百姓兴盛起来,就不会有邪恶的念头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十六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十六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十六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   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   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注释: 曾皙:即曾点,曾参的父亲,亦是孔子的学生。姓曾,名点,字子皙。春秋末鲁国南武城(原属山东费县,现属平邑县)人。 译文: 曾皙爱吃羊枣,而曾子却不忍心吃羊枣。公孙丑问道:“烤肉和羊枣哪一种好吃?”  孟子说:“当然是烤肉。”  公孙丑说:“那么曾子为什么吃烤肉而不吃羊枣呢?”  孟子说:“烤肉是人人都爱吃的,羊枣却是个别人爱吃的。正象避讳时只讳名不讳姓一样,姓是很多人共有的,而名是一个人独有的。”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十五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十五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十五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修养自己的心,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减少欲望。如果为人处世少有欲望,虽然没有多少东西存留,欲望还是很少的;如果为人处世欲望很多,虽然存留有很多东西,也会觉得东西少的。”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十四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十四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十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注释: 榱:(cuī)即椽,放在檩上支持屋面和瓦片的木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栋折榱崩。”《荀子·哀公》:“仰视榱栋,俯见几筵。”《说文》:“秦名为屋椽,周谓之榱,齐鲁谓之桷。”《新序·杂事四》:“仰见榱栋,俯见几筵。”这里用为屋檐之意。 般:通“班”。《太玄·棿》:“建侯开国,涣爵般秩。”《墨子·尚贤中》:“古者圣王唯毋得贤人而使之,般爵以贵之,裂地以封之。”《孟子·公孙丑上》:“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汉书·礼乐志》:“灵之来,神哉沛,先以雨,般裔裔。”这里用为颁布之意。 巍巍然:权大有势之貌。 堂高:指堂阶之高而言。 般:大。 译文: 孟子说:“至于说到大人,我则很藐视,我根本不看他们那高高在上的傲气。堂高两三丈,屋檐才几尺,我如果得志,不行为于这些。吃饭时面前有一丈见方的大桌子,旁边有侍候的奴妾几百人,我如果得志,不行为于这些。颁布享乐而饮酒,骑马在田野上打猎,后面跟随着兵车千乘,我如果得志,不行为于这些。在他们认为快乐的那些,都是我所不愿意作为的;在我所认为快乐的,都是古人留下来的,我为什么要畏惧他们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十三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十三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十三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注释: 干:《诗"王风"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干矣。”《诗"鄘风"干旄》:“孑孑干旄,在浚之郊。”《诗·小雅·采芑》:“师干之试。”《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庄子·徐无鬼》:“其欲干酒肉之味邪?”《孟子·公孙丑下》:“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荀子·议兵》:“皆干赏蹈利之兵也。”这里用为求取之意。 中:符合。(3)经德不回:经,行。回,同“违”。 译文: 孟子说:“尧和舜,是本性的人;商汤王和武王,则是返回本性的人。行动和仪容在对人际关系中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人,是盛大的规律很高的表现。痛哭死者而悲哀,并不是为了活着的人。经过规律的修养而不返回市俗,并不是想要求取利禄。言谈语言必然诚信,并不是为了端正行为。君子行为于法度,只是遵守命运的安排而已。”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十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十二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十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注释: 带:《墨子·兼爱中》:“肱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广雅·释诂三》:“带,束也。”这里用为束缚之意。 芸:通“耘”。 译文: 孟子说:“言语浅近而意义深刻的,是善言;操守简要而影响广大的,是善道。君子所说的话,没有束缚而人生的道路就在其中;君子的操守,修养自身而能使天下太平。人的毛病是舍弃自己的田而去耕耘别人的田,所要求别人的很重,而自己担负的却很轻。”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十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十一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十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 注释: 穿:《诗·召南·行露》:“何以穿我墉。”《资治通鉴》:“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说文》:“穿,通也。”这里用为洞穿之意。 踰:(yú)同逾,《左传》:“筚门圭窦(窬)。”《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淮南子》:“埏埴而为器,窬木而为舟。”《汉书·胡建传》:“穿窬不繇路。”《说文》:“窬,穿木户也。”这里用为打洞穿墙过去之意。 餂:(tiǎn)《集韵·忝韵》:“餂,取也。”这里用为用甜言蜜语诱取、探取之意。 译文: 孟子说:“人都有所不忍心干的事,如果能达到能忍住的程度,就是仁爱了。人都有所不愿意做的事,如果能达到不去做的程度,那就是最佳行为方式了。人们心里如果能充满不想害人的念头,仁爱之心就用之不尽了。人们心里如果能充满不穿墙打洞偷盗的念头,那最佳行为方式就用之不尽了。人们心里如果能充满不接受卑贱的称呼的念头,无论去到哪里都不会不行为于最佳行为方式的。读书人不可以和他言谈而又言谈的,是以言谈诱取他;可以言谈而不言谈的,是以不言谈来诱取他,这些都属于穿墙打洞的小偷之类的行为。”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十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十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十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之滕,馆于上宫。有业屦于牖上,馆人求之弗得。   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廋也?”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   曰:“殆非也。”“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注释: 上宫:上等的旅馆。 屦:(jù)《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冠緌双止。”《诗·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周礼·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屦。”《左传·僖公四年》:“共其资粮屝屦。”《孟子·滕文公上》:“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荀子·礼论》:“卑絻、黼黻、文织,资粗、衰绖、菲繐、菅屦,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衣服者也。”《说文》:“屦,履也。”段玉裁注:“今时所谓履者,自汉以前皆名屦。”这里用指为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之意。业屦:未织完的鞋子。 廋:(sōu)《论语·为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孟子·离娄上》:“观其眸子:人焉廋哉!”《汉书·赵广汉传》:“直突入其门,廋索私屠酤。”颜师古注:“廋读与搜同,谓入室求之也。”《玉篇·广部》:“廋,求也,索也……亦作搜。”这里用为搜求之意。 设科:办教育。 译文: 孟子到滕国,住在上等的旅馆里,有一双尚未织完的鞋子放在窗台上不见了,旅馆里的人找不到它。就有人问孟子说:“是不是随从你的人搜求起来了?”  孟子说:“你以为他们是为偷窃鞋子而来的吗?”  那人说:“恐怕不是的。”  孟子说:“我作为先生是来办教育的,对过往的不追问,对来的不拒绝。如果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我都接受,如此而已。”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九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九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九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   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注释: 盆成括:人名,曾经向孟子学习过的人。 见杀:被杀。 大道:指君子仁仪谦顺之道。 译文: 盆成括到齐国当官,孟子说:“盆成括快要死了。”  后来盆成括果然被杀,孟子的学生们就问:“老师怎么知晓他将要被杀头呢?”  孟子说:“他为人小有才气,但是没有听说过君子的人生道路,这样就能招来杀身之祸。”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八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八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八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诸侯君主们有三样宝,土地、人民和政治权力。宝贵于珠宝玉器的人,灾祸一定会殃及其身。”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七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七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七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注释: 征:赋税。 殍:饿死者。 译文: 孟子说:“有对布帛的征税,有对粮食的征税,有征发劳力的赋税。君子采用其中的一种,缓和另外两种。采用两种而人民就会有饿死的,采用三种征赋父子就要分离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六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六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六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 注释: 墨:指墨子,即是墨翟。墨翟: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其生卒年月,历史上无确切记载。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 杨:即杨子。杨子:人名,姓杨名朱,又称阳子居、阳生。魏国人,战国初期思想家,主张“贵生”、“重己”。《孟子·滕文公下》:“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豚:(tún)《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礼记·曲礼》:“豚曰腯肥。”《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郑县人卖豚,人问其价。”《说文》:“豚,小豕也。”《方言八》:“猪其子谓之豚。”这里用为小猪之意。 苙:(lì)《方言》卷三:“苙,圂也。”这里用为畜栏之意。 译文: 孟子说:“脱离墨家学说必然要归入杨家学说,脱离杨家学说必然要归入儒家学说。所谓归,就是接受的意思。如今与杨家、墨家学说辩论的人,就好象是追逐那放到山野的小猪,既然已经关到猪圈里了,还要把它捆起来。”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五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五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五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   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注释: 浩生不害:人名,齐国人。 欲:《书·秦誓》:“仡仡勇夫,射御不违,我尚不欲。”《庄子·则阳》:“故卤莽其性者,欲恶之孽,为性萑苇蒹葭。”《论衡·案书》:“人情欲厚恶薄。”《增韵》:“欲,爱也。”这里用为爱好,喜爱之意。 译文: 浩生不害问:“乐正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孟子说:“是个善良的人,是个诚信的人。”  浩生不害问:“什么叫善良?什么叫诚信呢?”  孟子说:“心怀喜爱的就称为善良,有自己本性的就称为诚信,内心很充实的就称为美好,内心充实而且又散发光辉的就称为大,大而且能融化贯通的就称为圣,圣而又高深莫测的就称为神。乐正子这个人,只有其中的两项,在四种之下。”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四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四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口舌对于昧道,眼睛对于颜色,耳朵对于声音,鼻子对于嗅觉,手脚四肢对于安逸与否,都是人的本性,但各有命运,君子不称它们是本性。仁爱对于父子,行为方式对于君臣,社会行为规范对于宾客和主人,知识对于贤能的人,圣人对于天的道路,是命运,这其中也有人的本性,但君子不称它们是命运。”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三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三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三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   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注释: 棠:地名,齐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即墨县境内。 冯妇:男人名,姓冯名妇,晋国人。 负:《易·睽·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左传·襄公十四年》:“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仪礼·士丧礼》:“授卜人龟,负东扉。”《庄子·逍遥游》:“背负青天而莫之千阏者。”这里用为“依靠、凭借”之意。 嵎:(yú)《字汇·山部》:“嵎,山曲曰嵎。”这里用为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之意。 撄:《正字通·手部》:“撄,触也,迫近也。”这里用为接触、触犯之意。 译文: 齐国闹饥荒,陈臻说:“国内的人都以为你还会再一次打开棠邑仓库救济灾民,你大概不会再这样做了吧。”  孟子说:“那就成冯妇了。晋国有个人叫冯妇,青年时善于跟虎博斗,老年时成为很善良的读书人。一次他到郊外,有很多人在追逐一只老虎。老虎凭借着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没有人敢去触犯。众人看见冯妇来了,都上前迎接。冯妇挽起袖子下车,大家都很高兴,只有读书的人们讥笑他。”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二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以追蠡。”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 注释: 尚:《诗"小雅"菀柳》:“有菀者柳,不尚息焉。”《广雅·释诂四》:“尚,高也。”张衡《东京赋》:“得闻先生之余论,则大庭氏何以尚兹?”这里用为超过,高出之意。 蠡:《汉书·东方朔传》:“以蠡测海。”本意为瓠瓢,用葫芦做的瓢。比喻以瓠瓢测量海水,形容见识短浅,以浅见量度人之意。 译文: 高子说:“禹的音乐超过周文王的音乐。”  孟子说:“为什么这样说呢?”  高子说:“因为比瓢还小。”  孟子说:“这样说怎么足够呢?城门下的车辙,难道是两匹马的力量留下的吗?”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一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注释: 蹊:《左传·宣公十一年》:“牵牛以蹊人之田。”《荀子·劝学》:“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这里用为践踏之意。 间:《诗"小雅"车舝》:“间关车之舝兮,思娈季女逝兮。”《战国策·齐策》:“时时而间进。”《荀子·礼论》:“缌、小功以后杀,期九月以为间。”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间道经其门。”宋文天祥《后序》:“间以诗记所遭。”这里用为间或,断断续续之意。 介:《书·秦誓》:“如有一介臣。”《诗·郑风·清人》:“清人在彭,驷介旁旁。”《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国语·吴语》:“一介嫡女。”《孟子·尽心上》:“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汉书·孔光传》:“援纳断断之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夫介异于人臣。”《广雅》:“介,独也。”这里用为独特之意。 译文: 孟子告诉高子说:“山上的小路是断断续续踩踏出来的,有了独特的用途也就成了道路。如果断断续续不用,就会被茅草堵塞。如今茅草已经堵塞了你的心路。”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十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注释: 昭:《诗"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於昭于天。”《诗·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老子·二十章》:“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易·晋·象》:“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礼记·中庸》:“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说文》:“昭,日明也。”这里用为明亮之意。 译文: 孟子说:“贤能的人以自己的明亮使人明亮,现在的人却以自己的昏昧想使人明亮。”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九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九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九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貉稽曰:“稽大不理于口。”   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文王也。” 注释: 貉稽:人名。 悄:(qiāo)《诗·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诗·陈风·月出》:“劳心悄兮。”《诗"小雅"出车》:“忧心悄悄,仆夫况瘁。”《文选·潘岳·笙赋》:“诀后悄切。”《说文》:“悄,忧也。”这里用为忧愁的样子之意。 愠:(yùn)《诗·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用于恼怒、怨恨之意。 肆:《诗·小雅·楚茨》:“或剥或享,或肆或将。”《诗"大雅"大明》:“肆伐大商,会朝清明。”《诗·大雅·行苇》:“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论语·阳货》:“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说文》:“肆,极陈也。”朱骏声曰:“此字本训长。”《广韵》:“肆,陈也。”本义为陈列之意,这里引伸为展现之意。 殄:(tiǎn)《书·毕命》:“余风未殄。”《诗·大雅·瞻卬》:“邦国殄瘁。”《左传·宣公二年》:“败国尽民。”《淮南子·本经》:“丁殄地财。”《说文》:“殄,尽也。”这里用为断绝,竭尽之意。 厥:(jué)《易·大有·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书"说命上》:“若药弗瞑眩,厥疾弗廖。”《书·禹贡》:“厥上为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为中中。”《诗"小雅"大田》:“俶载南亩,播厥百谷。”《诗"大雅"文王》:“世之不显,厥犹翼翼。”《尔雅·释言》:“厥。其也。”《孟子·梁惠王下》:“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这里用为代词,相当于“其”之意。 殒:《诗·大雅·緜》:“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一切经音义》引《声类》:“殒,没也。”《一切经音义三》:“殒,字书作陨,同于敏反。”《后汉书·隗嚣传》:“妻子颠殒。”这里用为失去之意。 译文: 貉稽说:“我很大地不理解于众人的议论。”  孟子说:“这没有什么妨碍。读书人都憎恶这种众人的议论。《诗经》上说:‘内心很忧愁,被那些小人所怨恨。’孔子就是这样的。《诗经》上又说:‘展现而不断绝他的怨恨,也不失去对他的问候。’周文王就是这样的。”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八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八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八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君子受困于陈国、蔡国之间,是因为上下没有什么交往。”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七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七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七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孔子离开鲁国时,说:‘我们慢慢地走吧,这是离开父母之国的道理。’离开齐国,承受着风霜雪雨就走了,这就是离开别国的感情态度。”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六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六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六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所谓的仁爱,只有人才拥有。合起来说,就是人生的道路。”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五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五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五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注释: 鄙夫:《左传·宣公十四年》:“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论语·阳货》:“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晋书·董京传》:“鱼悬兽槛,鄙夫知之。”这里用为形容见识浅薄的人之意。 译文: 孟子说:“圣人,是百世人民的老师,伯夷、柳下惠就是这样的圣人。因此,听到伯夷高风亮节的人,贪婪者都会变得廉洁,懦弱的人也会长志气。听到柳下惠高风亮节的人,刻薄者也会变得敦厚,见识浅薄者也会变得宽宏大量。百世以前奋发进取,百世以后,听说这些的人无不感动振作。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有如此的作为?何况是那些亲自受到圣人熏陶的人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四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四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注释: 社稷:《诗·小雅·甫田》:“以社以方。”《老子·七十八章》:“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论语·八佾》:“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礼记·月令·仲春》:“命民社。”《国语·鲁语上》:“故祀以为社。”《孟子·离娄上》:“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这里用为土地神神主之意。土神和谷神是古时君主都祭祀的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丘:《易·涣·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周礼·地官·小司徒》:“四邑为丘。”《广雅·释诂二》:“丘,居也。”《释名·释州国》:“丘,聚也。”这里用为聚居之意。 粢:(zī)《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御廪者何?粢盛委之所藏也。”《孟子·滕文公下》:“诸侯耕助以供粢盛。”《玉篇》:“粢,稷米也。”这里用为古代供祭祀用的谷物之意。 变置:即“另置”,废而另立。 译文: 孟子说:“人民最为宝贵,土神和谷神次要,君主为轻。因此得到群聚的人民的承认者就可以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承认的就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承认的就可以成为大夫。诸侯危害社稷国家,就另外改立。用作祭祀的牲畜已经长成,用作祭祀的粮食已经洁净,就按时祭祀,但仍发生旱灾水灾,那么就另外改换土神和谷神。”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三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三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三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不爱民而能够得到国家的人,是有的;不爱民而能够得到天下的人,是没有的。”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二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不相信仁爱的和贤能的人,国家的人才就会空虚;没有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那么上下就会混乱;不搞好政事,财用就会贫乏。”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一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喜好名声的人能够谦让一个有千乘兵车的国家,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即便是叫他让出一碗饭、一碗汤,他也会表现出不高兴的神情。”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十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注释: 周:《诗·小雅·鹿鸣》:“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诗"小雅"皇皇者华》:“载驰载驱,周爰咨谋。”《左传·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国语·鲁语》:“忠信为周。”《管子·人主》:“人不可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礼记·缁衣》:“自周有终。”《说文》:“周,密也。”这里用为周密、周到之意。 杀:《礼记·乐记》:“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集韵·怪韵》:“杀,削也。”苏轼《次韵林子中春日新堤书事》:“为报年来杀风景,连江梦雨不知春。”这里用为败坏,衰败之意。 译文: 孟子说:“周密计划于利益的人,灾荒之年不致衰败;周密计划于规律的人,邪恶的世道不能够使他迷乱。”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九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九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九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自身不行为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也就不能行为于妻子;使唤别人不以正确的人生道路,也就不能行为于妻子。”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八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八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八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古代设置关卡,是准备抵抗残暴的;如今的关卡,却是用来推行暴政的。”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七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七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七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 注释: 间:《老子·四十三章》:“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墨子经》:“有閒中也。”《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史记·管晏传》:“从门閒而窥其夫。”《说文》:“閒,隙也。从門,中见月。会意。”这里用为间隙之意;一间意为相距很近。 译文: 孟子说:“我现在懂得了杀死别人亲人的严重性了;杀死别人的父亲,别人也会杀死他的父亲;杀死别人的兄长,别人也会杀死他的兄长。那么即使不是自己杀死自己的亲人,也就只有一点点间隙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六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六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六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注释: 糗:(qiǔ)《周礼·籩人》:“糗饵粉飺。”《国语·楚语》:“糗一筐。”《说文》:“糗,熬米麦也。”这里用为炒熟的米麦等谷物之意。 茹:《诗·大雅·庶民》:“柔则茹之。”《礼记·礼运》:“饮其血,茹其毛。”《庄子·人间世》:“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方言》:“茹,食也。吴越之间,凡贪饮食者谓之茹。”这里用为“吃”之意。 袗:(zhěn)这里用为绣有花纹的华贵衣服之意。 果:通“祼”。原意指女侍,引申为侍候。《周礼·春官》:“大宾客则摄而载果。”古代帝王以酒祭奠祖先或赐宾客饮之礼之意。 译文: 孟子说:“舜啃干粮吃野草的时候,好象要这样过一辈子;等到他成为天子,穿华贵的衣服,弹着琴,有尧的两个女儿如对贵宾一样侍候他,又好象这是本来就有的一样。”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五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五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五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制造车轮、车厢的工匠能告诉人规矩,却不能使人变得巧妙。”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四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四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注释: 陈:通“阵”,军阵。 革车:兵车。 两:通“辆”。 虎贲:勇士。 厥角:即“叩头”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陈兵,我善于作战。’这都是大犯罪。一个国家的君主喜好爱民,天下就没有敌人了。向南征而北边的狄族埋怨他,向东征而西边的夷族埋怨他,人民都说:‘为什么后面才到我们呢?周武王征伐殷商,只出动兵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周武王说:‘不用害怕,我是来安定你们的,不是与老百姓为敌的。’百姓象山倒塌一样叩头行礼。征的意思就是正,都想匡正自己的国家,何必用战争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三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注释: 书:指《尚书》。《武成》是《尚书》中的一篇文章。策:古代书写工具竹简,一篇竹简称一策。 译文: 孟子说:“一昧地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篇文章,只不过取其中的二三个道理罢了。能爱民的人无敌于天下,以最爱民的政策征伐最不爱民的,怎么会血流成河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来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注释: 敌:匹敌,对等。 译文: 孟子说:“春秋时期没有最佳行为方式的战争。但某个君主善于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是有的。所谓的征伐,是上级征伐下级,相对的诸侯国是不能相互征伐的。”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一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下_第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曰:“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很不仁爱啊梁惠王!仁爱的人把所喜爱的推及到所不喜爱的,不仁爱的人把所不喜爱的推及到所喜爱的上面。”   公孙丑说:“这是什么意思呢?”   孟子说:“梁惠王为了扩张土地的缘故,不惜让自己的人民粉身碎骨上战场,打了败仗,又准备再战,因此驱使自己所喜爱的子弟去献身,这就称之为把所不喜爱的推及到所喜爱的上面。”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四十六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四十六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四十六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 注释: 缌:(sī)古代丧服名。五种丧服之最轻者,以细麻布为孝服,服丧三个月。如:缌麻服(指为期三个月的丧服),缌麻丧(古代丧服名。五服中之最轻者),缌衰(古代为诸侯之丧服)。《荀子·礼论》:“故三年以为隆,缌、小功以为杀。” 小功:指五种孝服中次轻的一种,为期五个月。《荀子·礼论》:“故三年以为隆,缌、小功以为杀。” 歠:(chuò)《楚辞·渔父》:“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说文》:“歠,饮也。”《广韵》:“歠,大饮。”这里用为饮、喝之意。 译文: 孟子说:“有知的人无所不知,他们总是以当前的事务为先;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的人无所不爱,他们总是以亲近贤者为要务。尧和舜知晓万物但不遍及万物,因为他们总是急于当前的重要事物。尧和舜的仁爱不遍及所有的人,因为他们总是急于亲近贤者。不能服三年之丧,而对于三个月、五个月的丧服却很明察;大吃猛喝,而又考究不损伤牙齿的食物的人,这就称之为不识时务。”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四十五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四十五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四十五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却不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对于万民,能建立起相互亲爱的关系却不亲近。亲爱亲人进而与人民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进而爱惜万物。”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四十四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四十四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四十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注释: 已:(yǐ)《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郑玄笺:“已,止。”《诗·小雅·南山有台》:“德音不已。”《诗"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无罪。”《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论语·公冶长》:“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己矣。”《孟子·梁惠王下》:“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广韵·止韵》:“已,止也。”这里用为停止之意。 译文: 孟子说:“在不该停止的地方停了下来,这人在任何地方都会停滞不前。在应该下大力气的地方不下力气,这人在任何地方都不会下大力气。如果前进得太快,他后退得也会很快。”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四十三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四十三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四十三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注释: 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曾向孟子求学。 挟:《孟子·万章下》:“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战国策·秦策一》:“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这里用为要挟、强迫别人服从之意,又有凭仗、倚仗之意。 译文: 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的时候,好象是属于以礼对待的那种人,可是您却不搭理他,这是为什么?”  孟子说:“凭仗着自己是贵族而问,凭仗着贤能而问,凭仗着是长辈而问,凭仗着有功勋功劳而问,凭仗着有老交情而问,这些我一律都不回答。滕更在其中占了两个方面。”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四十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四十二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四十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天下有正确道路的时候,可以为这个道路献出自己的生命;天下没有正确道路的时候,以自己的生命为这个道路牺牲。没听说过牺牲道路而屈从于人的。”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四十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四十一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四十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注释: 孳:(zī)通“孜”。《史记·夏本纪》:“予思日孳孳。”《汉书·萧何传》:“尚复孳孳得民和。”《汉书·东方朔传》:“此士所以日夜孳孳。”这里用为勤勉不怠之意。几:近,将及。 译文: 公孙丑说:“这条道路太高了,太美好了,就好比是要登天一样,似乎是不可登攀。为什么不让它变得差不多可以实行而可以每天都能勤勉努力呢?”  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会为了笨拙的工匠而放弃准绳和墨斗,羿不会为了笨拙的射手而改变自己弯弓的限度。君子只引导而不发表见解,就好象能飞跃一样。站在道路中间,有才能的人就会跟从。”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四十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四十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四十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注释: 财:《易·泰·象》:“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孟子·公孙丑下》:“无财,不可以为悦。”《荀子·天论》:“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杨倞注:“财,与裁同。”《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所赐金,陈之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财取为用,金无入家者。”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财,假借为裁。”这里用为“裁”之意。[裁]:《淮南子·主术》:“取民则不裁其力。”高诱注:“裁,度。”《楚辞·惜誓》:“神龙失水而陆居兮,为蝼蚁之所裁。”王逸注:“裁,制。”《尔雅·释言》:“裁,节也。”郝懿行义疏:“裁者,制也。”《国语·吴语》:“王曰:‘越国之中,富者吾安之,贫者吾予之,救其不足,裁其有余,使贫富皆利之。”这里用为节制、节度、度量之意。 淑:“淑”假借为“俶”。《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王风·中谷有蓷》:“遇人之不淑矣。”《诗·曹风·鳲鸠》:“淑人君子。”《诗"小雅"鼓钟》:“淑人君子,怀允不忘。”《尔雅》:“淑,善也。”《荀子·劝学》:“淑人君子,其仪一兮。”《楚辞·招魂》:“九侯淑女。”这里用为善良、美好之意。私淑:古人敬仰某一个人的学问,虽然没有得到他本人的亲自传授,而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私下学习,于是便称为私淑弟子。 艾:《诗"小雅"小旻》:“或肃或艾,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国语·晋语》:“国君好艾,大夫殆。”《孟子·万章上》:“知好色,则慕少艾。”这里用为漂亮的人之意。艾:同“刈”,取,这里不是直接作为学生,而是自己仰慕而私下自学的。 译文: 孟子说:“君子教育人的方法有五种:有象及时雨那样让人变化的,有成全其规律的,有使人能通达于节制节度的,有解答疑难问题的,有私下学习而学得很漂亮的。这五种,都是君子所以教育人的方法。”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九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九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九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为期之丧,犹愈于已乎?”   孟子曰:“是犹或紾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弟而已矣。”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   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注释: 期:一年。 愈:胜过。已:止。 译文: 齐宣王想缩短丧期。公孙丑说:“只服丧一年,还是比不服丧要好吧?”   孟子说:“这就好象有人扭他哥哥的胳膊,你却劝‘你慢一点,轻一点’一样,应该教育他孝顺父母,恭敬兄长。”   王子中有死了母亲的,他的师傅为他请求服丧几个月。公孙丑说:“象这种情况该怎样处理呢?”   孟子说:“他这是想服丧三年但客观条件不允许。即使是多服丧一天也比不服丧好,我说的是针对没有人禁止他服丧但他却不肯服丧的那种人。”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八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八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八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注释: 践:《诗·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论语·先进》:“不践迹,亦不入於室!”《礼记·曲礼上》:“大夫、士入君门不践阈。”《书大传》:“践之者,籍之也。”《说文》:“践,履也。”这里用为踩踏之意。 译文: 孟子说:“人的形休、容貌,是天赋予的。唯有圣人知道这种天性后才可以踩踏出形迹。”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七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七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七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注释: 拘:《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荀子·强国》:“执拘则最,得间则散。”《荀子·宥坐》:“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淮南子·泛论》:“而不肖者拘焉。”《汉书·司马迁传》:“使人拘而多畏。”这里用为束缚,限制之意。食:给……食物吃。币:礼物。将:送。 译文: 孟子说:“养活别人而没有爱,就象养猪一样;虽然爱惜却不恭敬,就象养禽兽一样。所谓的恭敬,应该在礼物还没有送来之前就有。如果只是表面恭恭敬敬而缺乏实质,那么君子就不能被虚假的表面所束缚。”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六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六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六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注释: 范:地名,齐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范县境内。 居:《易·随·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诗经"郑风"叔于田》:“叔于田,巷无居人。”《诗·小雅·鱼藻》:“王在在镐,有那其居。”《老子·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论语·公冶长》:“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礼记·乐记》:“乐著太始而礼居成物。”俞樾平议:“居,犹辨也。‘乐著太始。礼居成物’。谓乐所以著明太始,礼所以辨别成物。”《孟子·滕文公下》:“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里用为“辨别”之意。 垤(dié)泽:宋国城邑的一个城门名称。 译文: 孟子从范邑到齐国的国都,远远看见齐王的儿子,感叹地说:“辨别事物能够改变人的气质,养尊处优能够改变人的身体,辨别事物是很重要的啊!难道不同样是人的儿子吗?”  孟子说:“王子所住的宫殿、所乘的车马、所穿的衣服大多是与别人相同的,而王子却象那样,正是辨别事物使他那样的。何况是能辨别天下众多可辨别的东西呢?鲁国国君到宋国,在垤泽门大声喊叫,守门人说:‘这并不是我们宋国的国君,为什么他的声调那么象我们宋国国君呢?’这没有别的原因,辨别事物的方法是相同的。”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五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五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五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注释: 桃应:人名,孟子的学生。 䜣:(xīn)同“欣”,高兴的样子。 执:逮捕。 敝蹝:破烂的鞋子。 译文: 桃应问道:“如果舜做天子,皋陶执行法律,要是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应该怎么办?”  孟子说:“逮捕他也就是了。”  桃应说:“那么舜不禁止他们吗?”  孟子说:“舜怎么能让皋陶不执行法律呢?舜当国家的天子就要接受这个国家的法律。”桃应又问:“那么舜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看待天下有如看待穿破的鞋子。他会偷偷背着父亲逃跑,沿海边住下,终生高高兴兴的,快乐得忘掉天下。”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四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四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注释: 仲子:即陈仲子,於陵子仲,齐国人。 译文: 孟子说:“陈仲子这个人,如果不是用最佳行为方式而把整个齐国都给他,他也不会接受,人们都相信他,这好象就是舍弃一箪食、一豆汤的行为。人最大的过错是不要亲戚、君臣、上下的关系。因为小的行为而相信他大的行为,怎么能行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三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三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三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   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注释: 王子垫:齐王之子,名垫。 译文: 王子垫问:“读书人做什么事呢?”  孟子说:“崇尚志向。”  王子垫又问:“怎么崇尚志向呢?”  孟子说:“建立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及选择最佳行为方式而已。如果杀一个无罪的人就不是与人相互亲爱,不是自己的东西拿来用就不是最佳行为方式。一个人应该处在什么地位?应该处在与人相互亲爱中;应该走在什么道路上?应该走在最佳行为方式的道路上。处在与人相互亲爱中并行为于最佳行为方式,做大人的条件也就具备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二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弟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注释: 素餐:白吃饭,无功受禄。 译文: 公孙丑说:“《诗经》上说:‘不能白吃饭啊。’现在的君子却不耕种而有饮食,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君子居住在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君主任用他,那么国家就安定富裕、尊贵显荣;国家的少年弟子跟从他学,那么就会继承、友爱、忠实、诚信。比起‘白吃饭啊’,哪种作用更大?”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一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注释: 狎:亲近 译文: 公孙丑说:“伊尹曾经说:‘我不亲近不顺理的人。’于是将太甲放逐在桐邑,百姓很高兴。太甲变得贤能了,又让他返回来执政,百姓也很高兴。贤人做别人的臣子,他的国君不贤明,就可以把他放逐吗?”   孟子说:“有伊尹这样大公无私的心志,就可以这样做。没有伊尹这样大公无私的心志,那就叫篡权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十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注释: 恶:(wū)《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恶识宗?”《左传·桓公十六年》:“弃父之命,恶用子矣!”《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恶乎定?”《孟子·离娄上》:“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广韵》:“恶,安也。”这里用为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么之意。 译文: 孟子说:“尧舜之爱民,是出于本性;汤武之爱民,是身体力行;五霸之爱民,是假借爱民之名。长久地假借而不归还,怎么知道他们不会有爱民的行为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九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九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九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注释: 轫:通“仞”。《篇海类编·器用类·车部》:“轫,与仞同。”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屯部》:“轫,假借为仞。”这里用为古时的一种长度单位之意,一仞相当于八尺。 辟:同“譬”。 译文: 孟子说:“有所作为就比如是挖井一样,挖井九仞还没有得到泉水,就把它当作废井了吗?”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八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八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八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注释: 介:《书·秦誓》:“如有一介臣。”《诗·郑风·清人》:“清人在彭,驷介旁旁。”《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国语·吴语》:“一介嫡女。”《汉书·孔光传》:“援纳断断之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夫介异于人臣。”《广雅》:“介,独也。”这里用为独特之意。 译文: 孟子说:“柳下惠不会因为自己是三公的地位而改变特立独行的本能。”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七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七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七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饥饿的人甘愿吃东西,干渴的人甘愿饮水,这就是没有得到正确的饮食方法,是人体本能所害的。难道只有口腹才受饥渴所害吗?人的心理亦会受饥饿所害。人如果不要以口腹受饥饿所害而使心理受所害,那么就不用担心自己比不上别人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六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六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六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注释: 杨子:人名,姓杨名朱,又称阳子居、阳生。魏国人。战国初期著名的道家、思想家,主张“贵生”、“重己”。 取:《诗·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豳风·鸱鴞》:“既取我子,无毁我室。”《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非子·五蠹》:“钻燧取火。”谓选取,择定之意。 子莫:人名,鲁国贤人。 权:权变,变通。 贼:损害。 译文: 孟子说:“杨朱主张为我,就算是拔去自己一根毫毛而有利于天下,他也不愿意。墨子主张兼爱天下,哪怕是摩秃头顶磨破脚跟而对天下有利,他也愿意干。子莫采取中间态度,中间态度比较接近正确。但是折中却不能权衡轻重,就象坚持一个极端一样。厌恶坚持一端的做法,是因为它是损害正道的,只抓住一端而废弃了其余所有的部分。”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五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五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五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注释: 孳:(zī)通“孜”《史记·夏本纪》:“予思日孳孳。”《汉书·萧何传》:“尚复孳孳得民和。”《汉书·东方朔传》:“此士所以日夜孳孳。”这里用为勤勉不怠之意。 蹠:亦作跖(zhí),人名,相传为柳下惠之弟。《庄子·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是春秋战国时期奴隶起义领袖。 间:区别,差异。 译文: 孟子说:“晨鸡报晓就起来,孜孜不倦地行善的,是舜之类的人;晨鸡报晓就起来,孜孜不倦地求利益的,是盗跖之类的人。要想知道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只是求利和求善的不同。”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四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四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注释: 容光:透光的小缝隙。 科:通“窠”。《易·说卦》:“其于木也,为科上槁。”《孟子·离娄下》:“盈科而后进。”这里用为坎、坑之意。 章:通“彰”。《易·丰·六五》:“来章,有庆誉,吉。”《易·噬嗑·彖》:“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书·尧典》:“平章百姓。”《诗·小雅·裳裳者华》:“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诗"小雅"大东》:“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赏罚无章。”《礼记·中庸》:“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吕氏春秋·知度》:“而尧舜之所以章也。”《淮南子》:“钟之与磬也,近之则钟音充,远之则磬音章。”这里用为彰明、明显、显著之意。 译文: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难以赞叹一般的水,在圣人门下学过的人难以被一般言论所吸引。观看水有方法,一定要看它壮阔的波澜。日月有无比的光辉,小缝隙也能照射进去。流水的本性,不充满水坑就不会流走。君子之所以有志于人生的正道,不彰明也就不会通达。”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三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三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三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注释: 易:《易·恒·象》:“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诗"小雅"何人斯》:“尔还而入,我心易也。”《论语·学而》:“贤贤,易色。”《管子》:“王者乘时,圣人乘易。”《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孟子·离娄上》:“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玉篇·日部》:“易,转也,变也。”《广韵·昔韵》:“易,变易也,改也。”这里用为改变、变动之意。 畴:《易·否·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书·洪范》:“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孔传:“畴,类也。”《字汇·田部》:“畴,类也。”这里用为“同类”之意。 译文: 孟子说:“改变同样类型的田土,减少税收,就可以使人民富裕了。饮食按季节,使用按社会行为规范,财物就用不完了。人民没有水和火就不能生活,黄昏时去敲别人家的门去求借水和火,没有不给的,因为相当充足。圣人治理天下,使豆类、谷类象水和火一样充足。豆类、谷类植物象水和火一样充足,人民哪里会有不愿意与人相互亲爱的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二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注释: 西伯:即周文王。辟:同“避” 译文: 孟子说:“伯夷逃避纣王,住在北海边上,听到周文王兴起的讯息,说:‘为何不去归附他呢?我听说西伯善于赡养老人。’姜太公逃避纣王,住在东海边上,听到周文王兴起的讯息,说:‘为何不去归附他呢?我听说西伯善于赡养老人。’天下有善于赡养老人的人,那么愿意与人相互亲爱的人就把他作为自己的归宿。有五亩地的人家,在墙下种植桑树,妇女养蚕,那么老人就可以穿上丝帛了。养五只母鸡,二只母猪,不耽误喂养时机,老人就可以吃上肉了。有百亩田地的人家,男子耕种,八口之家就足以吃饱饭了。所谓周文王善于赡养老人,就是他制定了田亩制度,教导人们种植桑树和畜养家禽,教诲百姓的妻子儿女使他们赡养老人。五十岁的老人不穿丝帛就不暖和,七十岁的老人不吃肉就不饱。吃不饱,穿不暖,叫做忍饥受冻。文王的百姓没有忍饥受冻的老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一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注释: 睟:(suì)《文选·左思·魏都赋》:“魏国先生,有睟其容。这里用为肤色润泽之意。盎:显现。施:延及。 译文: 孟子说:“拥有辽阔的土地和众多的人民,是君子所追求的,但他的快乐不在于此。站在天下的中心,安定四海的人民,君子乐于此,但他的本性不在于此。君子的本性,虽执政于大的行政也不会增益,虽穷困窘迫也不会减损,这是天分已经定好的缘故。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根植在心中,所以其肤色润泽,流露在脸上,充盈在肩背,流向四肢,通过举手投足,不用说话就能使人了解。”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十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注释: 怍:(zuò)《论语·宪问》:“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礼记·曲礼》:“容无怍。”《礼记·祭义》:“孝子临尸而不怍。”《公羊传·宣公六年》:“灵公心怍焉。”《说文》:“怍,惭也。从心,作省声。”这里用为惭愧之意。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但称王天下不在这当中。父母亲都在,兄弟姐妹都平安,这是一种快乐;上不惭愧于天,下不惭愧于人,这是第二种快乐;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种快乐。君子有了这三种快乐,但称王天下不在这当中。”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九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九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九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有侍奉君主的一种人,他们侍奉君主就专以容色取宠;有安邦定国的一种人,他们是以安定国家为乐事;有本性纯真的一种人,他们的发达可通行于天下而后才有天下的通行;有一种人称为大人,他们是端正自己然后才认识到万物的端正。”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八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八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八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注释: 慧:《周书·谥法》:“柔质受谏曰慧。”《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韩非子·喻老》:“而慧者不以藏书箧。”《贾子·道术》:“亟见窕察谓之慧。”慧是指这个人善于理解、想象,有才华,有胆略,聪敏而有口才之意。 疢:(chèn)《诗·小雅·小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说文》:“疢,热病也。”本意为疾病,这里引伸为灾患之意。 译文: 孟子说:“人之所以有规律、理解能力、权术、知识,常常是心里存在着灾患的缘故。只有那些不得重用的臣子和地位低微的庶民,心里发愁的是危难,很深的忧患,所以他们能发达。”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七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七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七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不要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去想自己不该想的事,就是这样而已。”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六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六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六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注释: 沛然:水流很大的样子。 译文: 孟子说:“舜居住在深山之中,与树木石头同住,与鹿和野猪同游,他之所以不同于深山野人的地方很少。但凡他听说有一句善良的话,见到有善良的行为,就立刻身体力行象江河决堤,气势充沛得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挡。”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五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五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五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注释: 良:指本能的,天然的。 孩提之童:二三岁的小孩子。 译文: 孟子说:“人们没有经过学习就会的,是人的良能。不经过考虑就知道的,是人的良知。二三岁的小孩子,没有不知道喜爱父母的,等到长大,没有不知道尊敬兄长的。亲近亲人,就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尊敬兄长,就是最佳行为方式;这没有别的原因,表达出来是天下人共同的方法。”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四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四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爱民的言说不如爱民的称颂那样深入人心,完善的政治不如完善的教育能够得到人民的喜爱。完善的政治,人民畏惧;完善的教育,人民喜爱。完善的政治能获得人民的财富,完善的教育则能够得到民心。”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三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三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三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注释: 欢虞:欢娱。 皞:(hào)通“浩”,亦通“昊”。《庄子·人间世》:“易之者,皞天不宜。”这里用为广大自得的样子之意。 庸:《荀子·大畧》:“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这里用为酬谢之意。(4)补:益处,好处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霸主的百姓,很欢娱;王者的百姓,悠然自得。犯罪处死而不怨恨,得到利益而不酬谢,人民日益转向善的方面而不知道是谁使他们这样。君子所到过的地方使人感化,所存的心思神秘莫测,上上下下都与天地协调运转,怎么能说是只有很小的补益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二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注释: 佚:通“逸”。《论语·季氏》:“乐佚游。”《荀子·性恶》:“骨体肤理好愉佚。”《荀子·尧问》:“舍佚而为劳。”《广雅》:“佚,乐也。”这里用为安逸之意。 译文: 孟子说:“以安逸舒适的道路使用人民,人民虽劳累而不埋怨。以能生存的道路杀害人民,人民虽然会死但不会埋怨杀害他的人。”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一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注释: 欿(kǎn):假借为“歉”。这里用为谦虚,不自满之意。 译文: 孟子说:“再加上韩魏之家的名誉地位和财富,如果自视还谦虚,不自满,就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十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等待周文王这样的圣君出现才向善的人,是平凡的民众。若是豪爽杰出的读书人,虽然没有周文王这样的圣君出现也会努力兴起向善的。”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九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九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九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释: 勾践:人名。 游:《列子·汤问》:“孔子东游。”《史记·郦生传》:“此真吾所愿从游。”这里用为游说、宣扬之意。 嚣:(xiāo),《《诗·大雅·板》:“我及尔谋,听我嚣嚣。”《尔雅》:“仇仇,敖敖,傲也。”《孟子·万章上》:“嚣嚣然曰。”这里用为傲慢之意。嚣嚣然:很傲慢的样子。 译文: 孟子告诉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宣扬吗?我告诉你怎样游说宣扬自己的主张吧。有人知道你,你表现出很傲慢的样子;有人不知道你,你也表现出很傲慢的样子。”  宋勾践说:“怎么样才能做到很傲慢的样子呢?”  孟子说:“尊重规律乐于采用最佳行为方式,就可以做到很傲慢的样子了。所以读书人再穷困也不要失去采用最佳行为方式,发达了也不偏离自己的人生道路。穷困也不要失去采用最佳行为方式,所以读书人能得到自己的本性。发达了也不偏离自己的道路,所以人民不会对他失望。古时候的人,如果得志,就会惠泽万民;如果不得志,就修养自身以现于世间。穷困时独自善养自身,发达时兼顾善养天下万民。”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八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八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八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注释: 势:权势。 亟:多次。 由:同“犹”,还。 译文: 孟子说:“古代贤能的君王喜好善行而忘掉自己的权势,古代贤能的读书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乐于自己的道路而忘掉别人的权势,所以王侯将相们不以敬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不能够多次见到他们。见面尚且不能多得,何况是让他们做臣子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七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七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七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注释: 机变:奸诈。 译文: 孟子说:“羞耻心对人至关重要,善于权变而乖巧的人,表现不出羞耻心来。不因比不上别人而羞耻,怎么能赶上他人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六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六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六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注释: 之:至。 译文: 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没有羞耻心所带来的耻辱,那才叫无耻。”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五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五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五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注释: 著:《礼记·大传》:“名著而男女有别。”《礼记·乐记》:“著不息者,天也。”《礼记·大学》:“其不善而著其善。”《礼记·中庸》:“诚则形,形则著。”《小尔雅》:“著,明也。”《韩非子·功名》:“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谷梁传·僖公六年》:“病郑也。著郑伯之罪也。”这里用为显著、显明之意。 习:《易·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易·坎·辞》:“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易·兑·象》:“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卢辩注:“生,谓性也;习。调节也。”这里用为调节之意。 众:庶众,普通人。 译文: 孟子说:“行为着却不显明,调节了而没有察觉,终身都按着这个去做而不知道这个道路,有很多人啊。”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四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四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注释: 诚:真实,无妄。 强:勉强,勉力。 译文: 孟子说:“万物之情我都具备了,反身而自求诚意,那快乐是很大的。强迫自己宽恕而有所行为,寻求爱心就很近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三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寻求才能得到,舍弃就会失掉,因此寻求才有益于得到,因为寻求这个行为方式是在我自己。寻求亦有一定的道路,得到得不到是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寻求这个行为方式无益于得到,因为寻求是外在的行为方式。”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注释: 命:《易·讼·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易·否·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诗·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孔颖达疏:“言天道转运,无极止时也。”《老子"十六章》:“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论语·尧曰》:“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里用为天命、命运的规律之意。总结自《周易》以来所有古籍中关于“命”的辞意,不论是指天命、人命等,其实都是指天的规律,人的规律,宇宙的法则等,当人事、物理、历史的命运、时间和空间加起来,形成一股力量的时候,成为规律的时候,人们称它为命。现代我们称它为“时代的趋势”之意。只是后来的人误解并歪曲了“命”的本义,将它看成是迷信意义上的天命论、宿命论了。 译文: 孟子说:“一切事物无不有自己的命运,顺应而承受正确的命运观,因此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岩石和危墙之下。走完人生道路而死的人,就是正确的命运;被关押在监狱里死去的人,就不是正确的命运。” 评析: 暂无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一节

《孟子》_尽心章句上_第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注释: 天:天道。 殀:通“夭”,未成年而亡。 译文: 孟子说:“人如果能竭尽心力,就会知道本性。知道了本性,就会知道天了。保存自己的本心,修养自己的本性,就可以侍奉天了。短命或长寿没有两条路,修养自身以等待,也就是立住自己的命运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十六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十六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十六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我不屑于给予教诲,也是一种教育的方法。”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十五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十五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十五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 傅说:人名,其原在傅岩地方作建筑工人,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为宰相。 举:《左传"襄公三年》:“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孟子·万章上》:“时举於秦,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后汉书·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这里用为选拔、举荐之意。 胶鬲:人名,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管夷吾:即管仲,一称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齐颖上(颖水之滨)人。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出身微贱。辅佐齐桓公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改革,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孙叔敖:人名,楚庄王令尹,原隐居在海边。 百里奚:人名,虞国大夫,虞灭后被转卖到楚国,秦穆公听说他有贤才,遂以五张羊皮的代价将他赎出,任命他为秦国大夫。在他的辅佐下,秦穆公成就了春秋霸业。 曾:“增”的本字。《诗"小雅"雨无正》:“戎成不退,饥成不遂。曾我暬御,憯憯日瘁。”《楚辞·离骚》:“曾欷歔余郁邑兮。”这里用为增加之意。 拂:《国语·吴语》:“而无拂吾虑。”《礼记·大学》:“是谓拂人之性。”《汉书·东方朔传》:“拂于耳。”这里用为违背之意。 译文: 孟子说:“舜原在历山耕地被尧起用而发展,傅说原在傅岩地方作建筑工人而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商人中被选拔上来,管夷吾从狱官手下被选拔,孙叔敖从海边隐居时被选拔,百里奚从交易场所被选拔。所以,上天要让某个人担负重任,必定先要让他的心志受苦,让他的筋骨劳累,让他的身体发肤挨饿,让他穷困,所有的行为不会违背他的行为方式,这就可以摇动他的心灵和磨练他的性格,使他增长才干弥补不足。人经常有过错,才能够改正。心灵被困,思虑被塞,而后才有所作为。表现在脸上,发出声音,然后才能让人明白。进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制定法律的专家和专门违背君主的谏臣,出国境没有敌国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经常会消亡。这样才能知道人是生在忧患中,而会死于安乐之中的。”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十四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十四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十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注释: 陈子:人名,即陈臻,孟子的学生。 周:通“赒”救济。 译文: 陈子问:“古时候的君子在什么情况下才做官?”  孟子说:“有三种情况可以做官,有三种情况可以辞官。迎接时恭敬而且有礼貌、合礼仪,表示将要实行他的主张,就可以去就职。礼貌、礼仪虽然没有减退,但所说的没有实行,那就辞去。其次,虽然没有说要实行自己的主张,但迎接时恭敬而且有礼貌合礼仪,就可以去就职。如果他的礼貌、礼仪减退了,那就离去。最坏的情况是,早晚两顿饭都没有了,饿得出不了门,君主知道了,说:‘我大的方面不能推行他的主张,又不能听从他的话。却让他在我的国土上挨饿,我觉得是耻辱。’君主的周济,也是可以接受的,不过是免于饿死罢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十三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十三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十三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   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曰:“否。”   “有知虑乎?”曰:“否。”   “多闻识乎?”曰:“否。”   “然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   “好善足乎?”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注释: 乐正子:人名,姓乐正,名克。鲁国人。 訑:(yí)《玉篇·言部》:“訑,訑訑,自得也。”这里用为自得之意。 距:通“拒”。 译文: 鲁国君想让乐正子执政。孟子说:“我听说这个消息,高兴得一晚上都没有睡觉。”  公孙丑问:“乐正子能力很强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他有知道深谋远虑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又问:“他识多见广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又问:“那么你为什么高兴得一晚上都睡不着呢?”  孟子说:“他为人很善良。”  公孙丑又问:“仅仅好善就足够了吗?”  孟子说:“喜好善良就优于天下所有的人,何况是鲁国的人呢?一个人如果喜好善良,那么四海之内的人们都将不远千里而来告诉他善良的事情。一个人如果不喜好善良,那么人们就会说:‘瞧他那洋洋自得的样子,我早就知道这种人了。’洋洋自得的声音和样子,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如果读书人都止步于千里之外,那么谗媚奉迎的人就会前来。和谗媚奉迎的人一起相处,国家要想治理好,可能吗?”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十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十二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十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 注释: 亮:《文选·嵇康·杂诗》:“皎皎亮月。”《后汉书·苏竟传》:“且火德承尧,虽昧必亮。”李贤注:“亮,明也。”谢灵运《初发·石首城诗》:“寸心若不亮。”《说文》:“亮,明也。”这里用为明白、明亮之意。谓心中明亮。意同孔子的“君子坦荡荡。” 恶:《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恶识宗?”《左传·桓公十六年》:“弃父之命,恶用子矣!”《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恶乎定?”《孟子·离娄上》:“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广韵》:“恶,安也。”这里用为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么之意。 执:《易·师·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书·大禹谟》:“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诗"郑风"遵大路》:“掺执子之祛兮。”《老子·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论语·泰伯》:“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礼记·中庸》:“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礼记·曲礼上》:“坐必安执尔颜。”郑玄注:“执,犹守也。”《荀子·强国》:“执拘则最,得间则散。”《广韵·缉韵》:“执,守也。”这里用为保持之意。 译文: 孟子说:“君子心中不明亮,怎么能保持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十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十一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十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注释: 愈:超过。 洚水:大水泛滥。 译文: 白圭说:“我治水患的水平,要超过禹。”   孟子说:“你错了。大禹治水,是遵循水的道路,所以大禹以四海为畜水的沟壑。如今先生你却把邻国当做畜水的沟壑。水逆向而行,就称之为洚水,所谓洚水,就是洪水,是爱民的人所厌恶的。你搞错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十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十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十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   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注释: 白圭:人名,姓白名丹,周王室之臣。 貉:《书·武成》:“华夏蛮貊。”《论语·卫灵公》:“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礼记·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这是古代称对少数民族的一种称呼。 黍:《诗·魏风·硕鼠》:“无食我黍。”《诗"小雅"楚茨》:“自昔何为?我艺黍稷。”《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礼记·月令》:“天子乃以雏尝黍。”《礼记·曲礼》:“黍白芗合。”《说文》:“黍,禾属而黏者也。”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等。 译文: 白圭说:“我想收取二十取一的税,怎么样?”  孟子说:“你所走的道路,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道路。有万家人口的都城,只有一个人制作陶器,可以吗?”  白圭说:“不可以,那样器皿不够用了。”  孟子说:“北方少数民族,不出产五谷,只生长黍,没有城市、宫室、宗庙以及祭祀仪式,没有诸侯间互送礼物,宴饮之类的联系,没有各级官吏和机构,所以税制用二十取一就足够了。今天立足于中原之国,抛弃人伦,不要管理社会的官吏,怎么能可以呢?制作陶器的工人太少,都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更何况没有管理者呢?想使税率比尧舜之道还轻的,无非是大貉小貉。想使税率比尧舜之道还重的,则是大桀小桀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九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九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九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释: 乡:《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乡师而哭。”《论语·颜渊》:“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这里用作动词,读向(xiàng),意谓过去、刚才之意。 居:《易·屯·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诗·唐风·羔裘》:“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诗·小雅·六月》:“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诗"小雅"祈父》:“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老子·二章》:“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论语·宪问》:“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商君书·算地》:“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薮泽居什一,溪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广雅·释言》:“居,据也。”这里用为据,占据之意。 译文: 孟子说:“如今侍奉君主的人都说:‘我能替君主开拓疆土,充实府库。’如今所谓的良臣,就是古时候的民贼。君主不走过去的道路,不立志于爱民,而是求富贵,就等于是富有的夏桀王。又说:‘我能替君主盟约其他国家,打仗肯定能取胜。’如今所谓的这些良臣,就是古时候的民贼。君主不走过去的道路,不立志于爱民,而是求取强大,就等于是辅助君主当夏桀王。按照现今的道路,而不改变当今的恶风劣俗,虽然把整个天下给他,他连一天都不能占据。”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八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八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八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   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厘所不识也。”   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注释: 慎子:名滑釐,鲁国的一名大臣,善于用兵。损:土地的减少。益:增加。 译文: 鲁国君想让慎子做将军,孟子说:“没有教育人民就使用他们,这叫坑害百姓。坑害百姓的人,在尧舜时代是不允许存在的。一仗能打败齐国,占领齐国的南阳,虽胜利然而却是不可以的。”  慎子突然发怒不高兴地说:“这话我慎滑厘听不懂。”  孟子说:“我明明白白告诉你,天子的土地纵横千里;不够一千里,就不够接待诸侯。诸侯的土地纵横百里,不够一百里,就不够奉守宗庙的礼制。当年周公被封在鲁地,方圆百里;当时土地不是不够,而封地是俭约百里。太公被封在齐地,也是方圆百里。土地不是不够,而封地是俭约百里。如今鲁国已经有五个方圆百里了,你以为有王者兴起,是使鲁国的封地有所减损呢?还是会使其更增加?不用战争而把彼国的土地拿给此国,仁者都不愿有所为,何况是用战争屠杀去求取得到呢?君子之侍奉君主,就是要努力把君主引向正道,立志于爱民而已。”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七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七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七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注释: 五霸:指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即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三王:指先周时期称王的三个王,即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 掊:(pǒu)《说文》:“掊,杷也。今盐官入水取盐为掊。”《汉书·郊祀志上》:“见地如钩状,掊视得鼎。”宋王安石《兼并》:“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本义为五指扒土,后引伸为聚敛,搜括之意。 让:《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且让之。”《国语·周语》:“让不贡。”《小尔雅》:“诘责以辞谓之让。”《史记·齐世家》:“鲁人以为让。”《说文》:“让,相责让也。”《广雅》:“让,责也。”这里用为责备之意。 搂:(lǒu)《说文·手部》:“搂,曳聚也。”《广韵·侯韵》:“搂,曳也。”这里用为拉拢之意。 葵丘:春秋时宋国地名,在今河南兰考、民权县境内。齐桓公于公元前年在葵丘邀集鲁、宋、卫、许、曹等国代表结成同盟,从而确定了齐国的霸主地位。 载书:《左传·昭公十五年》:“夫有勋而不废,有绩而载。”萧统《文选序》:“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载书即盟书,是记载盟约的文件。 歃(shà)血:《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古人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葵丘之盟不杀牲口,不用牲畜血,而是用书写的文字表示诚意。 摄:兼任。 得:得贤才。 曲防:遍设堤防。 逢:逢迎。 译文: 孟子说:“所谓的五霸,是三个圣王的罪人。如今的诸侯,亦是五霸的罪人。如今的大夫,是如今诸侯的罪人。天子出来到各诸侯国,称为巡狩。诸侯君主去朝见天子,称为述职。春天视察春耕补助困难的人,秋季视察收藏情况而帮助不够的人。进入到诸侯封地,如果土地是开辟的,田野是治理的,人民养老尊贤,有才能的人在位,就奖励,奖励其以土地。进入到诸侯封地,如果土地是荒芜的,遗弃老人失去贤才,搜括掠夺的人在位,就责备。第一次不朝觐,就贬损其爵位,再不朝觐就削减其土地,第三次不朝觐就派六师兵力移到他的封地上。所以天子声讨他而不征伐他,诸侯则是征伐而不声讨。所谓的五霸,是拉拢一部分诸侯去征伐另一部分诸侯。所以说,五霸者,是三个圣王的罪人。五霸中齐桓公最势力最大,在葵丘盟会诸侯,捆束牲畜,文字为盟书而不用牲畜血。第一次盟会,就共同宣称:‘诛杀不孝,不轻易改变太子,不以妾为正妻。’第二次盟会就共同宣称:‘尊敬贤能,培育贤才,表彰有道德的人。’第三次盟会就共同宣称:‘尊敬老人,慈爱儿童,不轻慢宾客旅人。’第四次盟会就共同宣称:‘读书人的官职不世袭,公职不兼摄,选拔读书人要合格,不要专横杀戳大夫官员。’第五次盟会就共同宣称:‘不随意修筑堤防,不制止互购粮食,不能有封爵而不报告。’还宣誓:‘凡是一起参加盟誓的,既然签了盟约之后,恢复平常的和平友好。’如今的诸侯都违反了这五条盟誓。所以说,如今的诸侯,都是五霸的罪人。助长国君的恶行,其罪还小;迎合国君的恶行,罪就大了。如今的大夫,都是在迎合国君的恶行,所以说,如今的大夫,都是如今诸侯的罪人。”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六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六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六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   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   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注释: 淳于髡(kūn):人名,战国时期齐国学者,以博学著称。 三卿:指上卿、亚卿、下卿。卿是古代高级官员或爵位的称谓。 公仪子:人名,鲁国博士。 子柳:人名,即泄柳。 王豹:人名,卫国人,著名歌唱家。 绵驹:人名,齐国人,著名歌唱家。 华周:人名,齐国大夫。 杞梁:人名,齐国大夫。此二人在齐国和莒国的战争中死亡。 税:通“脱”。《左传·成公九年》:“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墨子·三辩》:“此譬之犹马驾而不税,弓张而不弛。”《吕氏春秋·慎大》:“乃税马于华山,说收于桃林。”《史记·李斯列传》:“吾未知所税驾也。”这里用为“脱”,也有解脱之意。 译文: 淳于髡说:“首先注重名位实质的,是为了治理人民;尔后注重名位实质的,是为了自己。先生你在三卿位上,名位实质还没有贡献于上下就离去,仁者都是这样的吗?”  孟子说:“居在较低的职位,不以贤能侍奉不成器的人,是伯夷这类人。五次服务于商汤,五次服务于夏桀,是伊尹这类人。不厌恶昏庸的君主,不推辞小官之位,是柳下惠这类人。这三个人人生道路不同,但目标是一样的。这一样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君子做到与人相互亲爱而已,何必要走同样的道路?”  淳于髡说:“鲁缪公的时候,公仪子执政,子柳、子思做大臣。可是鲁国日渐削弱很严重。象这样的情况贤能者对于国家没有什么益处。”  孟子说:“虞国当年不用百里奚后来就灭亡了,秦穆公重用百里奚后就成了霸主。不用贤能就灭亡,就是想日渐削弱也能得到吗?”  淳于髡说:“从前王豹住在淇水附近,而河西的人都善于唱歌。绵驹住在高唐,而齐国的西部都善于唱歌。华周、杞梁的妻子因为善于哀哭她们的丈夫,从而使国家的风俗改变。内在有什么内容,外在就会表现出来。行为于某件事情而没有功效,我从来没有见过。所以说齐国没有贤能的人,如果有,我必然认识。”  孟子说:“孔子做了鲁国的司寇,不被重用,跟随国君去祭祀,祭祀的肉也没有得到,于是不脱帽子就离开了。不知者以为孔子是为了一块祭祀的肉,知道内情的人则认为这祭祀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而孔子本人想以承担轻微的罪而离开,不愿意随便离去。君子的所作所为,本来一般人就很难认识到。”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五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五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五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   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   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   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注释: 享多仪:享:诸侯朝见天子的礼仪。多,贵、美的意思。 译文: 孟子住在家乡邹国,季任留守任国代理国政,送厚礼想接交孟子,孟子收了礼而不回报于礼物。后来孟子住在齐国的平陆城,当时储子担任齐国的卿相,也送厚礼想接交孟子,孟子也是收了礼而不回报于礼物。有一天,孟子从邹国到任国去,拜见了季任;而从平陆到齐国,孟子却不去拜见储子。   屋庐子高兴地说:“我可找到孟子的漏洞了。”于是便问孟子:“先生到任国,拜见了季任;到齐国,却不去拜见储子,就是因为他是卿相吗?”   孟子说:“不是的。《尚书》里说:‘享献之礼多仪节,仪节不够,礼物再多也只能认为没有贡献,因为进献的人并没有把心思放在进献上。’就因为储子不成享献的规矩。”   屋庐子很愉快。有人问他,他说:“季任不能擅自到邹国,储子可以随便到平陆去。”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四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四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注释: 宋牼(kēng):人名,又称宋荣,宋荣子,宋国人,和尹文齐名,是宋尹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宽恕和均平。 石丘:地名。 号:《易·夬·辞》:“夬,扬于王庭,字号,有厉。”《楚辞·九章·悲回风》:“鸟兽鸣以号群兮,草苴比而不劳。”《吕氏春秋,怀宠》:“先发声出号。”高诱注:“号.令。”这里用为召唤之意。 译文: 宋牼准备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见他,就问:“先生要到哪里去?”  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要交兵,我准备去见楚王劝说他罢兵休战;如果楚王不高兴,我就准备去见秦王劝说他罢兵休战。这两个君王中我将会遇见意见相合的。”  孟子说:“我不想问你详细的情况,我只想请问你的宗旨,你劝说后会怎么样?”  宋牼说:“我将劝说战争的危害。”  孟子说:“先生的志向很大,但先生这样号召的办法则不可以。先生以利害关系劝说秦楚两王,秦楚两王高兴于利害关系,从而停止三军的军事行动,这就使三军官兵愿意罢兵而高兴于利害关系。当臣子的心怀利害关系以侍奉国君,作为儿女心怀利害关系以侍奉父母,作为弟弟心怀利害关系以侍奉兄长,是君臣、父子、兄弟之间最终会舍弃相互亲爱的关系和最佳行为方式,心怀利害关系的目的来交往,这样的交往最后不消亡,是没有的事。先生如果以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来劝说秦楚两王,秦楚两王就会高兴于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而停止三军的军事行动,就会使三军官兵们乐于停止而高兴于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作为臣子者心怀相互亲爱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以侍奉国君,作为儿女者心怀相互亲爱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以侍奉父母,作为弟弟者心怀相互亲爱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以侍奉兄长,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之间抛弃利害关系,心怀相互亲爱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以相交往,如此还不兴旺,是没有的事。何必讲利害关系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三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三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三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   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   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注释: 高子:与孟子同时代但年长于孟子的一位学者。 《小弁》:《诗经·小雅》中的一篇诗。 《凯风》:《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 矶:《集韵·微韵》:“矶,感激也。”本义为大石激水,水冲击岩石。引申为激怒、触犯之意。 译文: 公孙丑说:“高先生说:《小弁》,是小人写的诗。”  孟子说:“怎么能这样说呢?”  公孙丑说:“诗中多怨。”  孟子说:“真是固执啊,高老先生这样解诗。假如有个人在此,越国人弯弓张箭射他,他自己可以谈笑风生地讲述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自己跟越国人关系疏远。如果是自己的兄长弯弓张箭而射人,那么自己就会落下眼泪来讲述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兄长是自己的亲戚。《小弁》诗中的忧怨,正是亲近亲人。亲近亲人,就是相互亲爱。真是固执啊,高老先生这样解诗。”  公孙丑说:“《凯风》这首诗为什么不忧怨呢?”  孟子说:“《凯风》这首诗,是因为父母过错较小,《小弁》这首诗,是因为父母过错较大。亲人的过错较大而不怨恨,是更加疏远关系。亲人的过错较小而怨恨,是不可激怒的。更加疏远,是不孝顺;激怒了,也是不孝顺。孔子说:‘舜是非常孝顺的人,五十岁了还爱慕父母。”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二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   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注释: 曹交:人名,春秋战国时期曹国君主的弟弟。 乌获:人名,古代的大力士。 弟:即悌。《诗"齐风"载驱》:“鲁道有荡,齐子岂弟。”《诗"小雅"青蝇》:“岂弟君子,无信谗言。”《诗·大雅·卷阿》:“岂弟君子,四方为纲”。《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礼记·曲礼上》:“僚友称其弟也。”《荀子·王制》:“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商君书·去强》:“国有礼有乐,有诗有画,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辩。”这里用为敬爱兄长之意。 病:《老子·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礼记·乐记》:“对曰:‘病不得其众也。’”郑玄注:“病,犹忧也。以不得众心为忧。”《孟子·公孙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荀子·正论》:“王公则病不足于上。”《广韵·映韵》“病,忧也。”这里用为忧虑、担心之意。 译文: 曹交问:“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有这样的说法吗?”  孟子说:“是的。”  曹交说:“我听说周文王身高十尺,成汤王身高九尺,如今我曹交身高九尺四寸,同样是吃粮食而已,要怎样才能成为尧、舜呢?”  孟子说:“这和身高有什么关系呢?有所行为也就是了。这里有个人,力量不能提起一只小鸡,那他就是个没有力气的人;如今他说可以举起三千斤,那他就是个有力气的人。那么要是举得起乌获能举起的东西,那他就是乌获了。人难道以不胜任为忧患?只怕不去做罢了。缓慢地走在长者后面叫做悌,很快地走到长者前面的叫不悌。那么缓慢地行走,难道是人办不到的事吗?而是不做罢了。尧、舜的道路,是继承和敬爱而已。你穿尧的衣服,诵读尧说的话,行为尧的行为,就是尧了。你穿桀的衣服,诵读桀说的话,行为于桀的行为,那你就是桀了。”  曹交说:“我要去拜见邹君,可以借到一座客馆,愿意留下来在您门下学习。”  孟子说:“人生的道路就象这大路一样,难道很难了解吗?人们担忧的是不去求取。你回去寻求吧,老师有多的是。”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一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下_第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   “色与礼孰重?”曰:“礼重。”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注释: 任:古国名,在今山东济宁境内。 屋庐子:人名,孟子的学生。 翅:通“啻”(chì)。《庄子·大宗师》:“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翅,假借为啻。”这里用为“但”、“仅仅”之意。 紾:(zhěn)《淮南子·原道》:“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紾,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说文·系部》:“紾,转也。”这里用为扭、拧之意。 译文: 有个任国人问屋庐子说:“社会行为规范和饮食吃饭,哪个重要?”  屋庐子说:“社会行为规范重要。”  任国人又问:“性爱和社会行为规范谁重要?”  屋庐子说:“社会行为规范重要。”  任国人说:“要是按照社会行为规范去求食,就会饥饿而死;不以社会行为规范去求食,就能够得到饮食,难道必须要按照社会行为规范吗?如果按照社会行为规范来迎亲,就会得不到妻子;如果不按照社会行为规范来迎亲,就能够得到妻子,难道必须要按照社会行为规范来迎亲吗?”  屋庐子不能回答这个问题。第二天便到邹国去告诉孟子。  孟子说:“你这样回答就是了,这有什么呢?不揣摩根本的东西,而只去比较末端?方寸之木可以使它高于很高的楼,金属重于羽毛,怎么能说是一小钩金比一大车羽毛还重呢?拿求取饮食的重要性与社会行为规范中轻微的东西来比较,怎么仅仅是饮食重要呢?拿求取性爱的重要性与社会行为规范中轻微的东西来比较,怎么仅仅是性爱重要呢?你去回答他就说:‘扭住兄长的胳膊而夺取他的饮食,就能够得到饮食;不扭住兄长的胳膊,就不能够得到饮食,那么你扭吗?翻越过东边邻居的墙去搂抱他家的姑娘,就可以得到妻子;不搂抱就得不到妻子;那你会去搂抱她吗?’”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二十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二十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二十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注释: 彀:(gòu)《管子·小称》:“羿有以感弓矢,故彀可得而中也。”《说文》:“彀,张弩也。”这里用为张满弓之意。 译文: 孟子说:“羿教人射箭,一定要射者把弓拉满;学射箭的人也一定要把弓拉满。高明的工匠教人必定要用规和矩,学习的人也一定要学会使用规和矩。”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九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九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九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注释: 荑:(tí)通“稊”。草名。一种像稗子的草。《诗·邶风·静女》:“自牧归荑。”《诗·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晋书·元帝纪》:“生繁华于枯荑。”《后汉书·方术传》:“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荑。”这里用为草名之意。 稗:(bài)稗草。一年生禾草,叶似稻,节间无毛,杂生于稻田中,有害于稻子的生长。《左传·定公十年》:“用秕稗也。”《说文》:“稗,禾别也。”这里用为草名之意。 译文: 孟子说:“五谷,是粮食中的好品种;如果不成熟,还不如荑草和稗草。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也要等到时机成熟才行。”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八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八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八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注释: 与:帮助,助长。 译文: 孟子说:“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胜于人与人之间相互不亲爱,就好比是水能胜过火。如今能做到人与人相互亲爱的,就好比是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火的柴禾;火扑不灭,就说是水不能胜过火,这等于帮助那些不能与人相互亲爱的人一样,最终也会失去与人相互亲爱的爱心的。”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七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七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七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注释: 赵孟:人名,晋国的执政大臣。 既:《诗·小雅·大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五:“既,犹其也。一为指事之词。”这里用为代词,相当于“其”之意。 饱:《诗"小雅"苕之华》:“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诗·大雅·既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论语·述而》:“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文心雕龙·事类》:“有学饱而才馁,有才富而学贫。”这里用为充满、满足之意。 膏:《易·屯·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左传·成公十年》:“膏之下。”《大戴礼记·易本命》:“无角者膏。”《庄子·则阳》:“内热溲膏。”《春秋·玄命苞》:“膏者,神之液也。”《山海经·海内经》:“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这里用为甘甜、肥腴、美好之物之意。膏梁:肥肉和细粮。 文绣:刺绣精美的丝织品或衣服。 译文: 孟子说:“盼望尊贵是每个人都有的想法,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可贵之处,只是没有思考罢了。人们平常所珍贵的,并不真正值得珍贵。赵孟能让一个人或一件东西尊贵,赵孟也能让他(它)卑贱。《诗经》上说:‘其醉人以美酒,其满足人以规律。’是说让人满足于仁义,不希望人们仅仅贪吃肥肉和细粮等美昧。众所称誉的名望已经获得,也就不要羡慕别人刺绣精美的衣服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六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六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六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注释: 要:即“邀”,求取,追求。 译文: 孟子说:“有天然的爵位等级,有人间的爵位等级。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忠实、诚信,乐于帮助别人而不厌倦,这是天然的爵位等级。做到了公、卿、大夫等职位,这是人间的爵位等级。古代的人着重修养天然的爵位等级,人间的爵位等级也就会随之而来。如今的人着重修养天然的爵位等级,目的是为了获得人间的爵位等级。一旦取得了人间的爵位等级,就抛弃了天然的爵位等级,真是糊涂透顶了,结果必然把一切都葬送掉。”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五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五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五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注释: 钧:同“均”。 官:器官。 我:泛指人类。 译文: 公都子问:“同样是人,有些人被称为大人,有些人被称为小人,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从其考虑大事的,就称为大人;从其考虑小事的,就称为是小人。”   公都子说:“同样是人,或者是从事大事,或者是从事小事,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人的耳朵眼睛等器官,不会思考因而会被蒙蔽,此物一接触外物,只是被引导而已。心这个器官则会思考,思考就会得到答案,不会思考的就得不到答案。这是上天赋予人类的,首先确立人生的大事,那么小的事情就不能占据人的心灵。这就是被称为大人的原因。”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四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四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注释: 场师:古代的园艺师。 梧槚(檟)(jiǎ):果木名,梧桐树和山楸树,两者皆良木,所以并称,比喻良才。 樲(èr)棘:果木名,即酸枣和荆棘,两者皆无用之木,所以并称,比喻贱才。 狼疾:又称为狼藉,比喻为昏乱糊涂之人。 译文: 孟子说:“人们对于自己的身体,都是处处爱护的。处处都爱护,则处处都是有保养的,没有哪一寸皮肤不爱护,所以也没有哪一寸皮肤不受到保养。看他保养得好不好,难道有别的办法吗?自己饮食也就是了。人的身体中有贵贱之分,有小大之分。不要以小的去损害大的,不要以贱的去损害贵重的。保养着眼于小处就是小人,保养着眼于大处就是大人。如今有个园艺师,不去爱护梧桐树和檟树,而去爱护保养酸枣树和荆棘,这个人就是很贱的园艺师。养护一根指头,却失去了肩背还不知道,这就是一个昏乱糊涂的人。只讲究吃喝的人,人们都鄙贱他,因为他贪小而失大。口腹的满足难道仅仅是为了一小块地方吗?”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三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三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三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注释: 拱把:两手大拇指和食指围成的圈。 译文: 孟子说:“一只手就能把握住的小桐树、梓树苗,人们如果想要它生长,都知道怎么样培养它。而对于自己的身体,却不知道怎样保养。难道爱护自己的身体还比不上爱护桐树梓、树苗吗?不会思想真是太严重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二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注释: 信:(shēn)古同“伸”。《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之神,以致用也。”《周礼·考工记》:“引而信之,欲其直也,信之而直,则取材正也。”《汉书·律历志》:“丈者,张也。引者,信也。”这里用为舒展开、伸直之意。 译文: 孟子说:“有一个人的无名指弯曲而不能伸直,但并不疼痛而且不妨碍做事,如果有人能替他伸直,哪怕是到秦国、楚国去治疗,他也不会觉得路途遥远,这是因为他的指头比不上别人。指头比不上别人,就知道厌恶;良心比不上别人,却不知道厌恶,这就叫不知道轻重缓急。”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一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注释: 放:迷失,失去。 译文: 孟子说:“与人相互亲爱,是人本质的良心;最佳行为方式,是人生的道路;舍弃人生的道路而不走,放弃人生的良心而不知求回,太悲哀了!人们的鸡犬丢失了,尚且知道寻求回来;可是丢失了良心却不知道寻求回来。学和问的道路没有别的,只是寻求回丢弃的良心而已。”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十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苟:《诗"唐风"采苓》:“人之为言,苟亦无信。”《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虽怯儒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韩诗外传》:“不恤乎公道之达义,偷合苟同,以持禄养者,是谓国贼也。”这里用为随便之意。 豆:甲骨文字形,形似高脚盘,或有盖。从“豆”的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诗·小雅·楚茨》:“或燔或炙,君妇莫莫,为豆孔庶。”《诗·大雅·生民》:“卬盛于豆。”《诗·鲁颂·閟宫》:“笾豆大房。”《尔雅》:“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说文》:“豆,古食肉器也。”本义是指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礼器。这里用为器皿之意。 嘑:(hū)《诗·大雅·荡》:“式号式嘑。”《礼记·曲礼上》:“城上不嘑。”《仪礼·士昏礼》:“媵侍于户外,嘑则闻。”《史记·滑稽列传》:“嘑河伯妇来。”《广韵》:“嘑,唤也。”这里用为大声叫喊之意。 蹴:(cù)《荀子·哀公》:“孔子蹴然曰。”《说文》:“蹴,蹑也。”《一切经音义》引说文:“蹴,蹋也。以足逆蹋曰蹴。”这里用为踩踏之意。 辟:通“避”,逃避,躲避。 蹴尔:以脚践踏。 得:通“德”,感激。 乡:同“向”,一向,向来,从前。 译文: 孟子说:“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但这两样东西不可能同时得到,那么就舍弃鱼而要熊掌。生,是我想要的;最佳行为方式,也是我想要的;但这两样东西不可能同时得到,那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最佳行为方式。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想要的还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我就不想去随随便便地得到。死亡亦是我所厌恶的,但所厌恶的东西超过了死亡,所以光害怕是避开不了的。如果使人们所想要的不超过生命,那么所有求生的手段,有何不可用呢?如果使人们所厌恶的不超过死亡,那么凡是可以避开灾患的手段,为什么不去做呢?由此有能生存的手段却不去用,由此得以避开灾害的事情却不去做,是因为所想要的超过了生命,所厌恶的超过了死亡。不仅贤能的人有这样的心思,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没有丧失本性。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得到它就可以生存,得不到就会死去,大声叫喊着给予,路上的行人都不会接受;践踏过再给人,连乞丐都不屑一顾;万钟的厚禄如果不辨别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就接受,这万钟的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为了宫室的壮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认识的穷困的人对自己的感激吗?过去宁愿身死都不接受,如今为了宫室的壮美而为之;过去宁愿身死都不接受,如今为了妻妾的侍奉而为之,过去宁愿身死都不接受,如今为了认识的穷困的人对自己的感激而为之,这些事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迷失了本性。”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九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九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九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 或:通“惑”。《管子·回称》:“擅创为令,迷或其君。”《墨子·备蛾传》:“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大戴礼记·曾子制言》:“贫贱吾恐其或失也。”《汉书·霍去病传》:“别从东道,或失道。”《盐铁论·错币》:“买则失实,卖则失理,其疑或滋益甚。”这里用为迷惑之意。 暴:(pù)《左传·宣公十二年》:“今我使二国暴骨。”《小尔雅》:“暴,晒也。”《颜氏家训·书证》:“言日中时必须暴晒,不尔者,失其时也。”《史记·司马相如传》:“暴于南荣。”《考工记》:“书暴诸日。”《广韵》:“暴,日干也。曝,俗。”这里用为曝晒之意。 弈:(yì)《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视君不如弈棋。”《论语·阳货》:“不有博弈者乎?”《小尔雅》:“棋局谓之弈。”《说文》:“弈,围棋也。”这里用为下棋之意。 数:《老子·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商君书》:“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这里用为方法之意。 弈秋:人名,古代一个善于下围棋的人。 鸿鹄:《史记·陈涉世家》:“鸿鹄之志。”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慕鸿鹄以高翔。”《说文》:“鸿,鹄也。”即天鹅。因飞得很高,所以常用来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缴:(zhuó)《说文》:“缴,生丝缕也。”本意为系在箭上的生丝绳,这里代指箭。 译文: 孟子说:“不要迷惑于君王的不明智,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让它曝晒一天,寒冻十天,那也是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很少见到君王,我退出来后冷淡我的人就到了,我即使萌发帮他的心又能怎么样呢?如今下棋只是一种方法,只是小方法而已;但如果不专心一志,也是学不到的。弈秋,是一个全国下围棋的高手,如果让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一志,就只听弈秋一个人讲课。另外一个人虽然在听课,但一心想象天鹅就要飞来,想拿起弓箭去射杀它,虽然也跟那人同时学,但却比不上那人。这是因为他的智力比不上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八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八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八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櫱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注释: 牛山:山名,在今山东临淄县南部。 蘖:(niè)《书·盘庚上》:“若颠本之有由蘖。”《诗·商颂·长发》:“苞有三蘖。”本意是指被砍去或倒下的树木再生的枝芽之意。萌蘖:草木萌生的新芽。 濯:(zhuó)《篇海类编·地理类·水部》:“濯濯,山秃貌。”这里用为山秃无木之意。 梏:(gù)《书·费誓》:“今惟淫舍牿牛马。”《史记·鲁世家》:“无敢伤牿。”《说文》:“牿,牛马牢也。”本意为关牛马的圈栏之意。梏亡:受遏制而消亡。 乡:《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乡师而哭。”《论语·颜渊》:“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史记·田单列传》:“东乡坐。”这里用作动词,读(xiāng),意谓过去、刚才之意。 译文: 孟子说:“牛山上的树木曾经长得很茂盛,因为它长在大都市的郊外,经常被刀斧砍伐,怎能保持其茂美呢?虽然它日夜生长,有雨露滋润,并非没有新枝嫩芽生长出来,但牛羊又紧接着在山上放牧,所以牛山就变得那样光秃秃的了。人们见到它光秃秃的,便误以为它不曾生长过树木,这难道是山的本性吗?在一些人身上,难道就没有爱心及最佳行为方式吗?他们之所以放弃良心,是由于也象刀斧对待树木那样,天天砍伐它,怎么能茂美呢?尽管他们日夜息养善心,接触清晨的清明之气,他们的爱憎也与一般人有相近之处,但是他们第二天的所作所为,因为有束缚而受遏制而消亡了。束缚的多次反复,就使夜里息养的善心不能存留下来;夜里息养的善心不能存留下来,便跟禽兽相距不远了。人们看见他那近似禽兽的行为,以为他根本未曾有过善良的资质,这难道是人的本质特征吗?因此如果得到一定的培养,没有什么事物不生长的;如果失去培养,没有什么事物不消亡的。孔子说:‘把握住就能存留,舍弃就会消亡;进出没有一定,就不知道过去的了。’这就是针对人心而言的吧!”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七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七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七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注释: 赖:《国语·周语》:“先王岂有赖焉。”《战国策》:“为魏则益,为秦则不赖矣。”《说文》:“赖,赢也。”《方言十三》:“赖,取也。”这里用为“利”、美利、美善之意。 麰:(móu)大麦。亦泛指麦类谷物。 耰:(yōu)《论语·微子》:“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汉书》:“民以耰鉏櫄梃相挞击,犯法滋蟓,盗贼不胜。”本意是古代的一种农具,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用,亦指覆种、播种之意。 日至:指夏至。 硗:(qiāo)《国语·楚语》:“瘠硗之地。”《说文》:“硗,磐石也。字亦作墝。”这里用为土地坚硬而瘠薄之意。 蒉:(kuì)《论语·宪问》:“子击磬於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汉书》:“以一蒉障江、河,用没其身。”这里用为草编的筐子之意。 易牙:齐桓公时一位善烹调的人。《左传·僖公十七年》:“冬十月乙亥,齐桓公卒。易牙入,与寺人貂因内宠以杀群吏。” 师旷:春秋时代晋国的著名乐师。《孟子·离娄上》:“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子都:此指人名,相传是郑昭公时的美男子。《诗经·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刍:《庄子·齐物论》:“民食刍豢。”《史记·货殖列传》:“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这里泛指指牛羊猪狗等牲畜之意。 译文: 孟子说:“丰收之年老百姓的子女大多都好利,灾害之年老百姓的子女大多都凶暴,这不是上天赋予他们的资质不同,而是由于外在因素使他们的内心的美德陷溺于环境才造成这样的。以大麦而论,播下种子把地耙平,如果土地相同,栽种的时节也相同,便会蓬勃生长,到了夏至时都会成熟。即使有所不同,那是因为土地有肥有瘠,雨露的滋养多少,人们从事的力量不平等造成的。所以凡是同类的,大体都相同,为什么单单对人要怀疑呢?圣人与我们是同类,所以龙子说:‘不知道脚的形状就编草鞋,但我知道决不会编成草筐子。’草鞋式样都相似,是因为人的脚都相同。口的昧觉,有相同的嗜好;易牙早就弄清了我们口昧的嗜好。假如口的昧觉,人与人不同,就象狗呀马呀的与我们不同,那么天下人的嗜好为什么还要随从易牙的口昧呢?讲到口昧,天下人都期望尝到易牙的菜,可见天下人的口昧都是相同的。耳朵也是如此。讲到声音,天下人都期望听到师旷的演奏,可见天下人的耳力都是相同的。眼睛也是如此。讲到子都,天下人没有不知道他长得美的。不知道子都长得美的人,就是没长眼睛的人。所以说,口对于昧,有相同的嗜好;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颜色,有相同的美感。讲到内心,唯独没有相同的地方吗?内心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是理,是行为方式。圣人不过是先得知了我们内心相同的东西而已。所以道理和行为方式使我们内心得到喜悦,就好比牛羊猪狗的肉使我们的口腹得到喜悦一样。”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六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六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六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注释: 铄:(shuò)《六书故·地理一》:“铄,消渗因谓之铄。”这里用为渗入之意。 蓰:(xǐ)《孟子·滕文公上》:“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金史·宗叙传》:“官吏为奸,率敛星火,新费倍蓰。”《集韵·纸韵》:“蓰,物数也,五倍为蓰。”这里用为五倍之意。 烝:《诗经"豳风"东山》:“蜎蜎者蠋,烝在桑野。”《诗"小雅"常棣》:“每有良朋,蒸也无戎。”《诗·小雅·渐渐之石》:“有豕向蹄,烝涉波矣。”《诗·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尔雅·释诂下》:“烝,众也。”这里用为众多之意。 彝:《书·洪范》:“皇极之敷言,足彝是训。”《诗·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这里用为常道、法度之意。 懿:(yì)《诗·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诗·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毛传:“懿,美也。”《尔雅·释诂上》:“懿,美也。”《易·小畜·象》:“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说文·壹部》:“懿,专久而美也。”段玉裁注:“专一而后可久,可久而后美。”这里用为动词,犹言“修美”之意。 译文: 公都子说:“告子认为:‘人性本没有善也没有不善。’有人说:‘人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所以文王、武王兴起,人民就喜好善;幽王、厉王兴起,人民就喜好暴行。’还有人说:‘有的人本性善,有的人本性不善;所以当尧为君主时就有象这样的坏人;有瞽瞍这样坏的父亲时就有舜这样好的儿子;有纣王这样的兄长的儿子,而且做了君主,就会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好的人。’如今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说的都不对吗?”  孟子说:“至于人本来的性情,则是可以为善的,这就是我所说的人性本善。至于有的人行为不善,不是人本质的过错。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曲直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就是表现为相互亲爱;羞耻之心,就是表现为行为方式;恭敬之心,就是表现为社会行为规范;是非曲直之心,就是表现为人的智慧。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都要用智慧,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获得,放弃就是失去。’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乃至无数倍,他们就是没有发挥出善的本质的人。《诗经》上说:‘上天生育了众多的人民,有万物就会有准则。人民掌握常道和法度,崇尚那修美的规律。’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大概已经知晓事物的道路了,所以他说有万物必然有其准则;人民掌握常道和法度,所以才崇尚那修美的规律。’”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五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五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五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   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   “酌则谁先?”曰:“先酌乡人。”   “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注释: 孟季子:人名,情况不详,有三种说法,姑且不论。 尸:《诗"召南"采蘋》:“谁其尸之?”《诗"小雅"楚茨》:“神具醉止,皇尸载起。”《仪礼·士虞礼》:“祝延尸。”《礼记·曲礼》:“孙可以为王父尸。”《仪礼·特牲礼》注:“尸,所祭者之孙也。祖之尸则主人乃宗子。祢之尸则主人乃父道。”《说文》:“尸,神像也。象卧之形。”这里用为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之意。 庸:(yōng)《书·尧典》:“畴咨若时登庸。”《书·康诰》:“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乃汝尽逊曰时叙,惟曰未有逊事。”《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庸。”《诗·齐风·南山》:“齐子庸止。”《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礼记·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说文》:“庸,用也。”这里用为用、需要之意。 译文: 孟季子问公都子说:“为什么说行为方式是内在的呢?”  公都子说:“对人表达内心的敬意,所以说是内在的。”  孟季子问:“有一个乡里的人比你兄长大一岁,该尊敬谁呢?”  公都子说:“尊敬兄长。”  孟季子问:“倒酒时先给谁斟呢?”  公都子说:“先给乡里人。”  孟季子说:“你内心尊敬的是兄长,所表现出的却是恭敬对待他人,可见行为方式是外在的,不是由内心发出的。”  公都子不能应答,便把这事告诉孟子。  孟子说:“应该尊敬叔父呢?还是尊敬弟弟呢?他会说:‘尊敬叔父。’你说:‘弟弟是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那该尊敬谁呢?’他会说:‘尊敬弟弟。’你就说:‘为什么又说要尊敬叔父呢?’他会说:‘这是因为地位的缘故。’你就说:‘是因为地位的缘故,需要尊敬兄长,但在不同的场合就该恭敬地对待他人。’”  孟季子听了这些话后,说:“在这种情况下尊敬叔父,在那种情况下尊敬弟弟,这毕竟是外在情况决定的,并不是由内心发出的。”  公都子说:“冬天则喝热汤,夏天则喝凉水,那么饮食是由外在的天气所决定的吗?”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四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四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注释: 耆:通“嗜”。《周礼·秋官·大行人》:“五方之民,言语不通,耆欲不同。”《庄子·齐物论》:“鸱鸮耆鼠。”这里用为嗜好之意。 译文: 告子说:“喜好美食和美色,是人的天性。仁,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义,是外在的,不是内在的。”  孟子曰:“有什么根据说仁爱是内在的而适宜是外在的呢?”  “有人年长而我以对待年长的人那样对待他,并不是有一个年长的人在我;就譬如有一个事物是白的而我认为它白,只是就外顺应它的白,所以说是外在的。”  “认别白马的白的,是不能用来认别白人的白的;不知道年长的马的年长,也就不能知道年长的人的年长了?还说是年长的就是适宜的?以为年长就是适宜的?”  “若我的弟弟就爱惜,秦人的弟弟就不爱惜了,这样因我为乐趣的方面,这就是说内在的。若楚人年长认为那是年长,自己认为年长的也是年长,这是以年长为乐趣的方面,这就是说外在的。”  “赞叹秦国人的烤肉的,是没有差别于赞叹自己的烤肉的。仅仅是事物有这样子的情况罢了,还是说赞叹烤肉也有外在的?”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三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三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三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注释: 暂无 译文: 告子说:“天生的禀赋就称为性。”   孟子说:“天生的禀赋就称为性,那就等于说白色的东西就称为白吗?”   告子说:“是的。”   孟子说:“那么白色的羽毛之白,就好比是白雪的白,就好比是白玉的白吗?”   告子说:“是的。”   孟子说:“那么狗的本性就好比是牛的本性,牛的本性就好比是人的本性?”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二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注释: 湍:(tuān)《楚辞·抽思》:“长濑湍流。”《淮南子·说山》:“稻生于水,而不能生于湍濑之流。”《史记·河渠书》:“水湍悍。”《说文》:“湍,疾濑也。”这里用为水势急速之意。 译文: 告子说:“人性就好比是水势急速的水流,在东边冲开缺口就向东流,在西边冲开缺口就向西流。所以人性没有善不善之分,就好比水没有流向东西方之分。”  孟子说:“水流确实没有东流西流之分,但是没有上流下流之分吗?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好比是向下流淌一样。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没有不向下流淌的。如今的水,被击打就可以溅得很高,可以使它高过额头;堵塞水道使它倒行,就可以使它流上山岗。难道这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使它这样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不善良,其本性的变化也是一样的。” 评析: 暂无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一节

《孟子》_告子章句上_第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注释: 告子:人名,孟子的学生。 杞柳:杨柳科植物,即柜柳,杨柳树的一种。 桮棬(bēi quān):木制的盛汤、酒的器皿。 译文: 告子说:“人性,好比是柳树,行为方式好比是杯盘;使人性具有仁义,就好比是用柳树制成杯盘。”  孟子说:“你是顺着杞柳的本性来做成杯盘呢?还是伤害它的本性来做成杯盘?假如说要伤害杞柳的本性来做成杯盘,那么你也会伤害人的本性来使人具有仁义吗?带领天下人来祸害仁义的,必定是你这种言论。” 评析: 暂无
《孟子》_万章章句下_第九节
四书五经

《孟子》_万章章句下_第九节

《孟子》_万章章句下_第九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   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   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   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   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注释: 正:诚,实际情况。 译文: 齐宣王向孟子请教关于大臣公卿的问题。   孟子说:“大王问的是什么样的卿呢?”   齐宣王说:“难道卿还有不同的吗?”   孟子说:“是有不同的,有显贵亲戚的公卿,有非王族的异姓公卿。”   齐宣王说:“请问显贵亲戚的公卿。”   孟子说:“国君有大的过错他们则劝谏,反复劝谏不听,就另立国君。”   齐宣王脸色一下子变得很难看。   孟子说:“大王不要见怪,大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面的答案回答。”   齐宣王脸色平静下来,然后问非王族的公卿。   孟子说:“国君有过错他们则劝谏,反复劝谏不听,他们就会离开这个国家。” 评析: 暂无
《孟子》_万章章句下_第八节
四书五经

《孟子》_万章章句下_第八节

《孟子》_万章章句下_第八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注释: 尚:同“上”。 颂:同“诵”。 译文: 孟子告诉万章说:“一个乡里的很好的读书人,就想跟整个乡里的很好的读书人互助合作;一个国家里的很好的读书人,就想跟整个国家里的很好的读书人互助合作;一个天下的很好的读书人,就想跟整个天下的很好的读书人互助合作。如果认为跟全天下的读书人互助合作还不够,又可以上溯谈论古代人物。歌颂他们的诗,研读他们的书,而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的那个时代。这就是与古人互助合作。” 评析: 暂无
《孟子》_万章章句下_第七节
四书五经

《孟子》_万章章句下_第七节

《孟子》_万章章句下_第七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万章曰:“敢问不见诸侯,何义也?”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庶人不传质为臣,不敢见于诸侯,礼也。”   万章曰:“庶人,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之,何也?”曰:“往役,义也;往见,不义也。且君之欲见之也,何为也哉?”   曰:“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曰:“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缪公亟见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曰:“敢问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旗,大夫以旌。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诗云:‘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万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然则孔子非与?”曰:“孔子当仕有官职,而以其官召之也。” 注释: 质:《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论语·颜渊》:“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列子》:“太素者,质之始也。”汉司马迁《报任安书》:“若仆大质已亏缺矣。”本义为本质,这里用为内容之意。 旃:(zhān)《谷梁传·昭公八年》:“置旃以为辕门。”《说文》:“旃,旗曲柄也。周礼曰:‘通帛为旃。’”《释名·释兵》:“通帛为旃。通以赤色为之。”这里用为赤色的曲柄旗之意。 旂:(qí)《诗·小雅·采芑》:“其车三千,旂旐央央。”《诗·小雅·出车》:“旂旐央央。”《诗·周颂·载见》:“龙旂阳阳。”《尔雅》:“有铃曰旂。”孙注:“铃在旂上,旂者画龙。”《说文》:“旂,旗有众铃以令众也。”这里用为上绘交龙并有铃铛的旗子之意。 旌:《礼记·明堂位》:“位所谓緌有虞氏旌也。”《国语·吴语》:“建旌提鼓。”《说文》:“旌,游车载旌析羽。”这里用为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之意。 底:《诗·小雅·大东》:“周道如底,其直如矢。”《释名·释地》:“地者,底也,其体底下载万物也。”这里用为底子、基础之意。 视:《书·太甲中》:“王懋乃德,视乃厥祖。”《诗·小雅·大东》:“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诗·小雅·白华》:“念子懆懆,视我迈迈。”这里用为效法之意。 译文: 万章问:“冒昧地请问,不去见诸侯,是什么行为方式呢?”  孟子说:“住在城中的叫市井臣民,住在乡下的叫草野臣民,都称为庶人。庶人没有什么本质内容而为臣,是不敢见诸侯的,这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万章说:“作为庶人,要他去服役,他就去服役;君主想见他,就召他,而他却不去见,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去服役,是最佳行为方式;去见诸侯,就不是最佳行为方式。况且君主之所以想见到这个人,为的是什么呢?”  万章说:“是因为这个人见多识广,是因为这个人贤能。”  孟子说:“就因为见多识广而召见?那么天子都不召见自己的老师,何况诸侯们呢?如果是因为贤能而召见,那么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想见贤人而召他来见的。鲁缪公多次见子思,说:‘以古代千乘之国互助合作的方式来对待读书人,你觉得怎么样?’子思很不高兴地说:‘古代人是这样说的:侍奉就是侍奉,怎么能说是互助合作呢?’子思的不高兴,岂不是等于说以地位而言,你是君主,我是臣子,怎么敢与君主互助合作?论品德,那是你求教于我;怎么可以说得上互助合作?有千辆兵车的国君,想与他谈互助合作都不可能,更何况是召见呢?从前齐景公田猎时,用旌旗召唤管理园林的官吏而召唤不来,就想杀掉他。‘有志之士不会忘记自己身处沟壑的处境,有勇之士不会忘记抛头颅洒热血。’孔子会取哪一种呢?取不召唤就不去的那种。”  万章说:“冒昧地请问召唤管理园林的官吏要用什么方式呢?”  孟子说:“用皮帽子。召唤百姓用锦旗,召唤读书人用上绘交龙并有铃铛的旗子,召唤大夫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用招唤大夫的方法招唤管理园林的官吏,管理园林的官吏死也是不敢去的;以招唤读书人的方法招唤百姓,百姓怎么敢前去呢?更何况用招唤不贤能的人的方法招唤贤人呢?想要见贤能的人而不遵守一定的道路,就好比要人家进来却紧闭着大门一样。所谓行为方式,是路;所谓行为规范,是门。惟有君子能走这条路,能出入这扇门。《诗经》上说:‘周朝所推行的道路如有基础,其笔直就象箭杆,君子所走的这条道路,是小人所必须效法的。’”  万章说:“孔子,闻君主召唤,不等马车驾好就先出发了,那么孔子错了吗?”  孟子说:“孔子当官,有官职在身,国君用召唤官的办法召他。” 评析: 暂无
《孟子》_万章章句下_第六节
四书五经

《孟子》_万章章句下_第六节

《孟子》_万章章句下_第六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万章曰:“士之不托诸侯,何也?”孟子曰:“不敢也。诸侯失国,而后托于诸侯,礼也;士之托于诸侯,非礼也。”   万章曰:“君馈之粟,则受之乎?”曰:“受之。”   “受之何义也?”曰:“君之于氓也,固周之。”   曰:“周之则受,赐之则不受,何也?”曰:“不敢也。”   曰:“敢问其不敢何也?”曰:“抱关击柝者,皆有常职以食于上。无常职而赐于上者,以为不恭也。”   曰:“君馈之,则受之,不识可常继乎?”曰:“缪公之于子思也,亟问,亟馈鼎肉。子思不悦。于卒也,摽使者出诸大门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盖自是台无馈也。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   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曰:“以君命将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廪人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将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注释: 托:《礼记·檀弓下》:“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战国策·赵策》:“自托于赵。”《楚辞招魂》:“东方不可以託些。”《说文》:“託,寄也。”《资治通鉴》:“岂足托乎。”这里用为寄托之意。 氓:《诗·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管子·八观》:“氓家无积而衣服修。”《战国策·秦策》:“而不忧民氓。”《淮南子·脩务》:“以宽民氓。”《孟子·滕文公上》:“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说文》:“氓,民也。”古代称外来的百姓为氓,这里用为百姓之意。 摽:(biāo)《诗"邶风"柏舟》:“静言思之,寤擗有摽。”这里用为赶出去之意。 台: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跟对方有关的行为。《左传·昭公七年》:“仆臣台。”服注:“给台下征召也。”《广雅·释诂一》:“台,侍也。”这里用为称呼之意。 译文: 万章问:“读书人不寄托于诸侯,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是不敢呀。诸侯失去了自己的国家,然后去寄托于其他诸侯,符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读书人寄托于诸侯,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  万章说:“如果国君赠送粮食给他,他可以接受吗?”  孟子说:“可以接受。”  万章说:“接受馈赠是什么行为方式呢?”  孟子说:“国君对于流动的外来百姓,也是要周济的。”  万章说:“周济则接受,赏赐则不接受,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不敢呀。”  万章说:“冒昧地请问为什么不敢呢?”  孟子说:“守关打更的人都有固定职业并能从上面领取俸禄,没有固定职业而接受国君的赏赐,是一种不恭敬的行为。”  万章说:“国君赠送,就接受,不知道能经常这样吗?”  孟子说:“鲁缪公对于子思,多次派人慰问,多次赠送煮熟的肉。子思对此很不高兴。最终,把派来的使者,赶出大门之外,向北面叩头作揖而拒绝接受馈送,说:‘至今才知道君主是把我孔伋当成狗马来畜养。’就是从这时起使者不再来送东西了。很喜欢贤才但不举荐任用,又不能用养贤的方法来对待,这能说是喜欢贤才吗?”  万章说:“冒昧地请问国君想奉养君子,怎么样才算是养贤呢?”  孟子说:“用国君的名义送来礼物,按理要两次跪拜叩头然后才能接受。以后管仓库的人不断送来粮食,管厨房的人不断送来肉食,都不是用国君的名义。子思认为为了几块煮熟的肉食使自己辛苦地多次跪拜,这不是供养君子的办法。尧对于舜,使自己的九个儿子侍奉舜,又把两个女儿嫁给舜,百官、牛羊、仓库等都齐备了,使舜在田野中接受供养,然后才提升他担任很高的职位,所以说,王公之尊贤者是这样的。” 评析: 暂无
《孟子》_万章章句下_第五节
四书五经

《孟子》_万章章句下_第五节

《孟子》_万章章句下_第五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注释: 柝:(tuò)《周礼·天官·宫正》:“夕击柝而比之。”《左传·哀公七年》:“鲁击柝闻于邾。”《荀子·荣辱》:“抱关击柝而不以为寡。”《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大夫击门,士击柝。”《资治通鉴·唐纪》:“留击柝者。”本义为巡夜打更用的梆子之意,这里用为打更之意。 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 乘田:管理畜牧的小官。 本朝:朝廷。 译文: 孟子说:“出来做官并不是因为贫穷,但有时也是因为贫穷。娶妻子不是为了养她,但有时也是为了养她。如果是因为贫穷,那就应该辞去尊贵的而居于卑贱的职位。辞去尊贵的而居于卑贱的,辞去富裕的而居于贫穷的,怎么样才合适呢?那就是守关打更。孔子曾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他说:‘把帐算好就行了。’他也曾做过管理畜牧的小官,他说:‘牛羊能茁壮成长就行了。’如果职位很低却去议论国事,是罪过。身在朝廷做官,而治国的道路不能实行,是耻辱。” 评析: 暂无
《孟子》_万章章句下_第四节
四书五经

《孟子》_万章章句下_第四节

《孟子》_万章章句下_第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也。”   曰:“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曰:“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而后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   曰:“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曰‘其取诸民之不义也’,而以他辞无受,不可乎?”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   万章曰:“今有御人于国门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馈也以礼,斯可受御与?”曰:“不可。康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譈。’是不待教而诛者也。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于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   曰:“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苟善其礼际矣,斯君子受之,敢问何说也?”曰:“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猎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   曰:“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曰:“事道也。”   “事道奚猎较也?”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曰:“奚不去也?”   曰:“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也。于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于卫灵公,际可之仕也;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 注释: 际:《易·泰·象传》:“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淮南子·原道》:“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广雅·释诂四》:“际,会也。”这里用为交合、会合之意。 御:《易·蒙·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诗·邶风·谷风》:“亦以御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晋人御师必于殽。”《论语·公冶长》:“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公羊传·桓公八年》:“御寒暑之美服。”《荀子·荣辱》:“于是又节用御欲。”这里用为防御、防守、对抗之意。 康诰:是《尚书》中的一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康诰》是周公封康叔时作的文告。周公在平定三监(管叔、蔡叔、霍叔)武庚所发动的叛乱后,便封康叔于殷地。这个文告就是康叔上任之前,周公对他所作的训辞。 闵:通“暋”(mǐn)。《书·康诰》:“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传:“暋,强也。自强为恶,而不畏死。”《尔雅·释诂上》:“暋,强也。”这里用为强悍之意。 譈:(duì)《尚书·康诰》:“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今本“憝”作“譈”。《玉篇·言部》:“譈,《字书》或憝字也。,憝,怨也,恶也,在《心部》。”这里用为憎恶、怨恨之意。 猎校:争夺猎物。赵岐注:“猎校者,田猎相校夺禽兽,得之以祭,时俗所尚,以为吉祥。”犹如现代蒙古族的抢羊游戏。 簿:《史记·张释之传》:“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论衡·谢短》:“儒生所短,不徒以不晓簿书。”这里用为登记事物的册子之意。 兆:《老子·二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楚辞·九章·惜诵》:“行不群以颠越兮,又众兆之所仇。”这里用为人民百姓之意。又如:兆民(古称太子之民,后泛指众民、百姓。又称“兆人”、“兆姓”、“兆萌”、“兆蒙”、“兆庶”、“兆众”、“兆黎”、“兆灵”)。 译文: 万章问:“冒昧地请问与人相交会合,用哪种心思?”  孟子说:“恭恭敬敬就行了。”  万章说:“一次又一次地拒绝就是不恭敬,这是为什么?”  孟子说:“尊贵的人赏赐的,就说:‘我收取这个东西,是最佳行为方式吗?或者不是最佳行为方式呢?’然后再接受,这是不恭敬的,所以不要拒绝。”  万章说:“请问我们不在口头上拒绝,而只是在心里拒绝,心想:‘这东西取自于民众不是用最佳行为方式。’而用其它借口不接受,难道不可以吗?”  孟子说:“人与人的交往有一定的道路,人与人的相互接受也要遵循社会行为规范,这就是孔子也接受礼物的原因。”  万章说:“假如现在有个抵抗我国的人在国境之外,他与我交往有一定的道路,他的馈赠也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这样可以接受或是抵御?”  孟子说:“不可以接受。《康诰》上说:‘杀人而掠夺财物,强悍不怕死,凡是人民没有不憎恶的。’这种人不必等待教育就可以诛杀他。殷从夏接受这条法规,周又从殷接受这条规,这是他们所不愿意更改的。如今这种杀人越货的现象愈演愈烈,如何能接受这种馈赠呢?”  万章说:“如今的诸侯们所取的都是人民的,就好象是抵御人民。如果善于用社会行为规范来会合,这些君子也接受,请问这有什么说法呢?”  孟子说:“你以为有圣王兴起,就会对现在的诸侯们一律加以诛杀吗?还是经过教育仍不悔改再去诛杀?所谓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去巧取豪夺的叫强盗,这是从高度抽象的角度考虑的。并不是把他看成是真的强盗。孔子在鲁国当官的时候,鲁国人玩争夺猎物的游戏,孔子也参加玩这种游戏。争夺猎物尚且可以,何况于接受他们的赏赐?”  万章说:“那么孔子之所以当官,不是为了从事人生的道路吗?”  孟子说:“他是在从事人生的道路。”  万章说:“从事人生的道路还要去争夺猎物吗?”  孟子说:“孔子先用文书籍册规正祭祀仪式上用的器物,不用四方献来的食物供祭祀改变文书籍册规正之用。”  万章说:“那么孔子为什么不离去呢?”  孟子说:“他是为了兆民,兆民足以有所行为,而国君不行为,而后他才离去,所以他没有在一个地方淹留过三年。孔子有时见到道可行而可以出来当官,有时可以会合时可以当官,有时因国君养贤而当官。对季桓子,是道可行才当官;对卫灵公,是为了会合其意才当官;对卫孝公,是因为国君养贤才当官。” 评析: 暂无
《孟子》_万章章句下_第三节
四书五经

《孟子》_万章章句下_第三节

《孟子》_万章章句下_第三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万章问曰:“敢问友。”   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惠公曰:‘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之于亥唐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则食。虽疏食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注释: 友:《易·损·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周礼·天官·大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八曰友,以任得民。”郑玄注:“友,谓同井相合耦耡作者。”《论语·为政》:“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孟子·滕文公上》:“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赵岐注:“‘出入相友’,相友耦也。”《释名·释言语》:“友,有也,相保有也。”这里用为互助合作之意。 挟:《孟子·尽心上》:“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战国策·秦策一》:“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这里用为要挟、强迫别人服从之意。 孟献子:人名,鲁国的大夫,叫仲孙蔑。 费惠公:周朝所封的一个小国的春秋时的一个国君。 乐正裘、牧仲、颜般、王顺、长息:皆人名。 亥唐:人名,晋国人。 蔬食:粗糙的饮食,蔬同“疏”。 尚:同“上”。 用:以。 译文: 万章问:“冒味地请问互助合作的意思?”  孟子说:“不要挟强迫长辈,不要挟强迫尊贵的人,不要挟强迫兄弟而互助合作。所谓互助合作,是看其人生规律,因此不可以有要挟强迫的因素在里面。孟献子,是拥有兵车百乘的世家,有互助合作的五个人,乐正裘、牧仲、其他三个人的姓名我忘记了,孟献子和这五个人互助合作,是不提献子家的地位的。这五个人如果也看重献子家的地位,就不会与他互助合作了。不仅是拥有兵车百乘的世家如此,即使小国的国君也有这个问题。费惠公说:‘我对于子思,看成是老师;我对于颜般,则是互助合作关系;王顺、长息则是侍奉我的臣子。’不仅是小国的君主如此,即使是大国的君主也有这个问题。晋平公对于亥唐这个人,叫他进去就进去,叫他坐下就坐下,叫他吃饭就吃饭,哪怕是粗茶淡饭,从不会不吃饱,因为不敢不吃饱。然而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并不与他共居官位,不与他共理政事,不与他共享俸禄。这只是读书人对贤者的尊敬,不是王公对贤者的尊敬。舜去进见帝尧,帝尧让女婿住在备用的房间里,也宴请舜,互为宾主,这是天子跟普通人互助合作的行为方式。以职位低的人尊敬职位高的人,就称为尊重贵人。以职位高的人尊敬职位低的人,就称为尊敬贤人。尊重贵人,尊敬贤人,其行为方式都是一样的。” 评析: 暂无
《孟子》_万章章句下_第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万章章句下_第二节

《孟子》_万章章句下_第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北宫锜问曰:“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   孟子曰:“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次国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小国地方五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 注释: 北宫錡:人名,卫国人。 班:通“颁”。《左传·桓公六年》:“使鲁为其班。”《礼记·曲礼》:“班朝治军。”《韩非子·存韩》:“班位于天下。”《汉书·翟方进传》:“周公…制礼乐,班度量,而下大服。这里用为颁布之意。 粪:《周礼·草人》:“凡粪种。”注:“凡所以粪种者,皆谓煮取汁也。”《老子·四十六》:“却是走马以粪。”《礼记·月令》:“可以粪田畴。”这里用为施肥治田之意。 视:比照,同。(5)差:等级。 译文: 北宫錡问:“周王室颁布的爵位和俸禄,是怎么样的呢?”  孟子说:“详情已不知道了。诸侯们都厌恶它妨害了自己的利益而把这方面的典籍销毁了,但我也听说过大概的情况。天子是一级,公是一级,侯是一级,伯是一级,子、男同是一级,总共五个等级。君是一级,卿是一级,大夫是一级,上士是一级,中士是一级,下士是一级,总共六个等级。天子控制的地方,方圆千里,公侯的封地方圆百里,伯的封地方圆七十里,子、男爵的封地方圆五十里,总共四个等级。不能达到方圆五十里的,不能与天子联系,只能附属于诸侯,叫做附庸。天子朝中的卿所受的封地视同为侯爵一样,大夫的封地视同为伯爵,元士的封地视同为子、男爵。  “大的诸侯国方圆百里,国君的俸禄十倍于卿,卿的俸禄四倍于大夫,大夫的俸禄倍于上士,上士倍于中士,中士倍于下士,下士与在官府服役的平民同样俸禄,俸禄足以代替他们耕种的收入。次一等的诸侯国方圆七十里,国君的俸禄十倍于卿,卿的俸禄三倍于大夫,大夫倍于上士,上士倍于中士,中士倍于下士,下士与在官府服役的平民同样俸禄,俸禄足以代替他们耕种的收入。  “小的诸侯国家方圆五十里,国君的俸禄十倍于卿,卿的俸禄二倍于大夫,大夫倍于上士,上士倍于中士,中士倍于下士,下士与在官府服役的平民同样俸禄,俸禄足以代替他们耕种的收入。  “耕种者的收入大概是这样,一个农夫有百亩地;百亩地都施肥耕作,上等的农夫可供养九人,稍次一点的可供养八人,中等的可供养七人,稍次一点的可供养六人,下等的可供养五人。平民在官府服役的,俸禄按这个来分等差。” 评析: 暂无
《孟子》_万章章句下_第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万章章句下_第一节

《孟子》_万章章句下_第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注释: 横:(héng)假借为“犷”。《孟子·滕文公下》:“处士横议,以待我以横逆,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荀子·修身》:“横行天下。”扬雄《长杨赋》:“东夷横畔。”《汉书·彭宠传》注:“以威力相胁曰横。”这里用为横暴,放纵之意。 污:(wū)《孟子·公孙丑上》:“智足以知圣人,汙不至阿其所好。”这里用为贪官污吏的污之意。 佚:《公羊传·成公二年》:“其佚获奈何?”《荀子·宥坐》:“身不佚者志不广。”这里用为遗弃之意。 接:《礼记·曲礼上》:“由客之左,接下承弣。”郑玄注:“接下,接客手下也。”《荀子"大略》:“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优成。”《史记·平准书》:“汉兴,接秦之敝。”《字汇·手部》:“接,承也。”这里用为承受之意。 淅:欧阳修《秋声赋》:“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这里用为形容轻微的风声和雨、雪、落叶的声音之意。 由:通“犹”。 译文: 孟子说:“伯夷这个人,眼睛不看丑恶的色彩,耳朵不听丑恶的声音。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侍奉;不是他信任的民众,不役使。国家有治就积极进取,国家混乱他就退避隐居。横暴放纵的政事出现的地方,横暴放纵的民众居住的地方,他都不能忍受在那里居住。想象着和乡下人相处,就象穿戴着上朝的衣帽坐在污泥炭灰之中一样。在商纣王的时候,他住在北海之滨,以等待天下能够清明。所以,听到伯夷这种风范的,痞顽的人也会变得清廉,懦弱的人也会树立志向。  “伊尹说:‘为何侍奉不理想的君主呢?为何役使不信任的民众呢?’国家有治积极进取,国家混乱也积极进取,他又说:‘上天生育这些民众,使先明理的人启发后明理的人,使先觉悟的人启发后觉悟的人。我,是上天生育这些民众中先觉悟的人,我要用这个尧、舜之道来启发上天所生的民众。’想那天下的百姓,一个个男子和女子如果有没受到尧、舜之道恩惠的,就好象是自己将他们推进水沟中一样。伊尹就是这样自愿把天下的重担挑在肩头的。  “柳下惠并不觉得侍奉贪官污吏是耻辱,不会因官职小而觉得卑贱;他进职不隐藏自己的才干,必定要按自己的主张行事;被冷落遗忘而隐逸也不怨恨,处于困窘之境也不自我怜悯。与乡里的农民相处,很随便地而不忍心离开。所以他说:‘你是你,我是我,即使有美女一丝不挂赤裸裸站在我身边,又怎么能迷惑沾染我呢?’所以听说柳下惠风范的人,狭隘的人变得宽容,刻薄的人变得厚道。  “孔子离开齐国,承受着风霜雪雨就走了;离开鲁国时,说:‘我们慢慢地走吧,这是离开父母之国的道理。’可以快速就快速,可以延缓就延缓,可以住下就住下,可以出仕任职就出仕任职,这就是孔子的行为方式。”  孟子说:“伯夷这个人,是圣贤中清高的人;伊尹这个人,是圣贤中有责任感的人;柳下惠这个人,是圣贤中能和同于人的人;孔子这个人,是圣贤中能够因时而变的人。孔子可说是集大成的人。所谓集大成者,就好比演奏音乐时敲击金钟而玉磐也有振动一样。所谓的金声,是节奏旋律的开始;所谓玉振,是节奏旋律的终结。所谓节奏旋律的开始,是智的体现;所谓节奏旋律的终结,是圣的体现。所谓智,就好比技能;所谓圣,就好比力量。这就象射箭于百步之外,箭能到达,是你的力量;箭能射中,就不是你的力量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万章章句上_第九节
四书五经

《孟子》_万章章句上_第九节

《孟子》_万章章句上_第九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   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百里奚,虞人也。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于秦,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可传于后世,不贤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注释: 百里奚:人名,虞国大夫,虞灭后被转卖到楚国,秦穆公听说他有贤才,遂以五张羊皮的代价将他赎出,任命他为秦国大夫。在他的辅佐下,秦穆公成就了春秋霸业。 鬻:(yù)《左传·昭公十四年》:“鲋也鬻狱。”《国语·齐语》:“市贱鬻贵。”这里用为卖,出售之意。 秦穆公:(?——前621年)春秋时秦国君,名任好。 虞:(yú)周初所封诸侯国名,在今山西平陆东北。 虢:(guó)周朝诸侯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境。 宫之奇:虞国大夫。 干:《诗"王风"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干矣。”《诗"鄘风"干旄》:“孑孑干旄,在浚之郊。”《诗·小雅·采芑》:“师干之试。”《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庄子·徐无鬼》:“其欲干酒肉之味邪?”《孟子·公孙丑下》:“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荀子·议兵》:“皆干赏蹈利之兵也。”这里用为求取之意。 举:《左传"襄公三年》:“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后汉书·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这里用为选拔、举荐之意。 译文: 万章问:“有人说,百里奚把自己卖给秦国饲养牲畜的人,得到五张羊皮,去跟人家放牛,以此求取秦穆公的使用,你相信这件事吗?”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这是好事之徒编造出来的。百里奚是虞国人,晋国人用垂棘产的璧玉和屈地产的良马为礼物,向虞国借路以便去征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虞君,百里奚不劝谏,因为他知道虞君是劝谏不了的于是就离去了。他到秦国时,已有七十岁了,竟然不知道以养牛的方式去求秦穆公是一种卑劣的方式?这能说是明智吗?知道不可劝谏而不劝谏,能说是不明智吗?知道虞君将要毁亡而事先离开他,就不可以说不明智了。当时在秦国被选荐,知道秦穆公是个有作为的人而辅佐,难道说不明智吗?辅佐秦国而使秦国的君主扬名于天下,能留传于后代,不贤明能做到这样吗?卖掉自己以成就君主,连一般乡党中清白的人都不肯干,怎么能说贤者倒肯这样干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万章章句上_第八节
四书五经

《孟子》_万章章句上_第八节

《孟子》_万章章句上_第八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   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于卫主颜雠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阨,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 注释: 主:《易·坤·辞》:“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易·明夷·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玉篇·部》:“主,典也。”《广韵·廙韵》:“主,掌也。”这里用为掌管、主持之意。 痈疽:人名,即雍渠,卫灵公的太监。另一说指治痈疽的医生,是卫灵公的亲信。 侍人:即寺人、奄人,即后来所谓的宦官,或称太监。 瘠环:人名。 颜雠由:人名,亦作颜浊邹,卫国卜的大夫。 弥子:人名,即卫灵公的宠臣弥子瑕。 司城贞子:人名,陈国的一个官员。 陈侯周:人名,陈国国君,陈怀公的儿子。 译文: 万章问:“有人说孔子在卫国宦官痈疽家里主持私塾教务,在齐国时太监瘠环家里主持私塾教务,有这样的事吗?”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这是好事之徙捏造出来的。孔子在卫国时在颜雠由家主持私塾教务,弥子的妻子和子路的妻子是姐妹,弥子告诉子路说:‘孔子住在我家,可以得到卫国的卿位。’子路将这话告诉孔子,孔子说:‘这有天命安排。’孔子进依照行为规范,退依照行为方式,得到或得不到都说是‘有天命安排’。而在痈疽家和太监瘠环家里主持私塾教务就是不合行为方式和不顾天命。孔子在鲁国和卫国都不顺心,又遇上宋国的司马桓魋,要拦截杀害他,于是就改变装束通过宋国。那个时候孔子正走厄运,在陈国司城贞子家里主持私塾教务,做了陈侯周的臣子。我听说,观察在朝的近臣,看他所接待的主持私塾教务的人;观察外来的远臣,就看他接受什么样人主持的的教育。如果孔子在宦官痈疽和太监瘠环家里主持私塾教务,怎么还能算是孔子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万章章句上_第七节
四书五经

《孟子》_万章章句上_第七节

《孟子》_万章章句上_第七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 注释: 要:通“徼”。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不庶几,不要幸。”孙星衍云:“要与徼通。”《孟子·公孙丑上》:“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告子上》:“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赵岐注:“要,求也。”《吕氏春秋·爱类》:“要利之人,犯危何益?”高诱注:“要,徼也。”这里用为探求、求取之意。 有莘:古国名,在今河南陈留县东北。 币:《周礼·大宰》:“四曰幣贡。”《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寡君是故使吉奉其皮幣。”《礼记·曲礼》:“幣曰量幣。”《礼记·月令》:“用圭璧更皮幣。”《战国策·齐策三》:“请具车马皮幣。”《说文》:“幣,帛也。”这里用为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之意。 嚣:(xiāo)《诗·大雅·板》:“我及尔谋,听我嚣嚣。”《尔雅》:“仇仇,敖敖,傲也。”这里用为傲慢之意。嚣嚣然:很傲慢的样子。 译文: 万章问:“人们说‘伊尹曾用割肉烹调技术来求取商汤王’,有这件事吗?”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伊尹在莘国的郊野种田,而欣赏喜爱尧、舜所行的道路。如果不是尧、舜的行为方式,不是尧、舜所走的道路,即使把天下的财富都作为俸禄给他,他也不屑一顾。即使给他一千辆马车,他也不看一眼。如果不是尧、舜的行为方式,不是尧、舜所走的道路,他一点小东西也不会拿给别人,也不会向别人要一点小东西。商汤王派人用皮币帛礼聘请他,他很傲慢地说:‘我要汤的财物干什么呢?怎么能比得上我安于田野之中,在此以尧、舜之道为乐趣呢?’商汤王三次派人去聘请他,他后来改变了想法说:‘我与其身居田野之中,由此以尧、舜之道为乐趣,但我怎么能使现在的君主成为尧、舜一样的君主呢?我怎么能使现在的百姓成为尧、舜治理下的百姓呢?我何不在我有生之年亲眼看到这些呢?上天生育这些民众,使先明理的人启发后明理的人,使先觉悟的人启发后觉悟的人。我,是上天生育这些民众中先觉悟的人,我要用这个尧、舜之道来启发上天所生活民众。不是我去启发他们觉醒,又有谁呢?’“想这天下的百姓,一个个男子和女子如果有没受到尧、舜之道恩惠的,就好象是自己将他们推进水沟中一样。伊尹就是这样自愿把天下的重担挑在肩头的,所以他俯就商汤王而游说征伐夏国以拯救人民。我没有听说过有自身屈曲而能矫正别人,有屈辱自己而能够匡正天下的人?圣人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有的远避,有的亲近,有的离去,有的不离去;归根究底洁身自好而已。我只听说伊尹以尧、舜之道求取商汤王,却没有听说用割肉烹调技术来求取商汤王。《伊训》里说:‘上天的惩罚由夏桀自己造成,我只是自亳邑开始计划而已。’” 评析: 暂无
《孟子》_万章章句上_第六节
四书五经

《孟子》_万章章句上_第六节

《孟子》_万章章句上_第六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注释: 阳城:地名,在今河南登封县北部。 箕山:地名,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部。 益:为舜属下的一个大臣。《孟子·滕文公上》:“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这里用为人名之意。 启:夏禹的儿子,即夏后氏之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系传说中禹的儿子启所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建都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 丹朱:人名,尧的儿子,名叫朱,封于丹,故称丹朱。 桐:地名,在今河南商丘以西,位处当时商朝国都的西南方。旧说桐是汤的葬地。 毫:地名,商汤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师县西部。《孟子·滕文公下》:“汤居亳,与葛为邻。” 译文: 万章问:“听人说,到了禹的时候人生规律就衰微了,天下不传给贤人,而传给儿子,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不对,不是这样的。上天想把天下给贤人,就会给贤人;上天想把天下给儿子,就会给儿子。从前,舜推荐禹给上天,经过十七年,舜去世,服丧三年后,禹避开舜的儿子到了阳城,天下的老百姓都跟随着他,就象尧去世后不跟从尧的儿子而跟从舜一样。禹向上天推荐益,经过七年,禹去世,服丧三年后,益避开禹的儿子到了箕山的北面,朝见和打官司的人不到益的那里去而到启的那里去,他们说:‘这是我们天子的儿子。’歌颂的人都不歌颂益而歌颂启,他们说:‘这是我们天子的儿子。’尧的儿子丹朱不贤能,舜的儿子也不贤能。舜辅佐尧,禹辅佐舜,经历的岁月多,对百姓的恩惠时间也久。启很贤明,能恭敬地继承禹的道路,益辅佐禹,经历的岁月少,给予百姓的恩惠也不久。舜、禹、益之间,相去久远,他们的儿子贤明或不贤明,都是天意,不是人的力量所能为的。凡事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却自然办到了的,都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招致的却自然来到了的,就是命运。一个平民而能拥有天下,品德修养必然象舜和禹一样,而且还要有天子的推荐,所以孔子就没能拥有天下。继承祖先而拥有天下的,上天所废弃的,必然是象夏桀、商纣一样的人,所以益、伊尹、周公也没能拥有天下。伊尹辅佐商汤统一了天下,商汤去世,太丁也没有做天子,外丙继位两年,仲壬在位四年,太甲破坏了商汤的典章法律,伊尹就把他流放到桐邑。过了三年,太甲悔过认罪,自己埋怨自己,在桐邑学习仁爱和改变行为方式,三年中,他听从伊尹对自己的训导,于是又回到毫都当天子。周公之所以没能拥有天下,就和益在夏代、伊尹在殷朝一样。孔子说:‘唐(尧)虞(舜)让贤,夏商周三代子孙继位相传,其意义都是一样的。’” 评析: 暂无
《孟子》_万章章句上_第五节
四书五经

《孟子》_万章章句上_第五节

《孟子》_万章章句上_第五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注释: 相:《书"汤誓》:“伊尹相汤伐桀。”《书·大诰》:“周公相成王。”《诗"大雅"生民》:“有相之道。”《易·泰·象》:“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论语·卫灵公》:“然,固相师之道也。”《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广韵·漾韵》:“相,扶也。”《集韵·漾韵》:“相,助也。”这里用为辅佐、扶助之意。 译文: 万章问:“尧把天下交给舜,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不,天子不能把天下交给他人。”  万章说:“那么舜得到天下,是谁给他的呢?”  孟子说:“是上天给他的。”  万章说:“上天把天下交给他,是谆谆教导命令他的吗?”  孟子说:“不,上天不说话,是用行为和事实来示意而已。”  万章说:“用行为和事实来示意,是怎么回事呢?”  孟子说:“天子能向上天推荐人,却不能叫天把天下交给人;诸侯能向天子推荐人,却不能叫天子让他做诸侯;大夫能向诸侯推荐人,却不能叫诸侯让他做大夫。从前,尧将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又将他公开向老百姓介绍,老百姓接受了;所以说,上天不说话,只是用行为和事实来示意而已。”  万章说:“冒味地请问,向上天推荐,而上天接受了;向老百姓介绍,老百姓也接受了,这怎么样说?”  孟子说:“尧派舜主持祭祀仪式,一切神灵都来享用,这是上天接受了;派舜主持政事,而政事治理井井有条,老百姓都安居乐业,这就是民众接受了。是上天把天下交给舜,是人民把天下交给舜,所以说,天子不能把天下交给他人。舜辅佐尧二十八年,这不是单凭人力就能做到的,这有上天的力量。尧去世,三年服丧后,舜避开尧的儿子一直到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拜天子,不去见尧的儿子而去拜见舜;打官司的人,不去见尧的儿子而去拜见舜;歌颂的人,不歌颂尧的儿子而歌颂舜,所以说,这是天意。这之后舜才回到中原,继承天子之位。如果居住尧的宫殿,逼迫尧的儿子,就是篡夺,而不是上天给的了。《尚书·泰誓》上说:‘上天所看见的来自于人民所看见的,上天所听见的来自于人民所听见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评析: 暂无
《孟子》_万章章句上_第四节
四书五经

《孟子》_万章章句上_第四节

《孟子》_万章章句上_第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   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尧老而舜摄也。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此之谓也。书曰:‘只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注释: 咸丘蒙:人名,孟子的学生。 蹙:(cù)《诗·小雅·节南山》:“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仪礼·士相见礼》:“始见于君,执挚至下,容弥蹙。”《孟子·梁惠王下》:“举疾首蹙頞而相告。”《荀子·富国》:“蹙然衣粗食恶。”这里用为局促不安之意。 殆:(dài)《书·泰誓》:“亦曰殆哉。”《诗·小雅·正月》:“民今方殆,视民梦梦。”《老子·十六章》:“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老子·二十五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文》:“殆,危也。”这里用为危险之意。 岌:《管子·小问》: “危哉,君之国岌乎!”《说文新附》:“岌,山高貌。”本义山高,这里用为高耸危险之意。 《尧典》:《尚书》中的一篇,亦称《帝典》。主要记载尧舜禅让事迹,反映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些历史概况。 密:同“谧”,寂静无声。 逆:揣测。 孑遗:二字同义,都是“余”的意思。 夔夔齐栗:谨慎,恐惧的样子。 允若:允,信,确实;若,顺。 译文: 咸丘蒙问:“古语说:‘人生规律修养最高的人,君主不能以他为臣,父亲不能以他为子。’舜南面而立当了天子,尧带领诸侯向北面朝见他,瞽瞍也向北面朝见他。舜见到瞽瞍,神情局促不安。孔子说:‘这个时候,天下危险得很啊!’不知道这话确实如此吗?”  孟子说:“不,这不是君子所说的,是齐国东郊老百姓的野话。是尧上了岁数而叫舜代理天子的。《尧典》上说:‘舜代理了二十八年,放勋(尧)才去世,人们象死了父母一样服丧三年,民间停止了一切音乐。’孔子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人民没有两个天子。’舜既然在此前已经当了天子,又带领天下诸侯为尧服丧三年,就是有两位天子了。”  咸丘蒙说:“舜没有以尧为臣,这个我已经懂得了。《诗经》上说:‘天下所有的土地,没有一处不归大王;全部土地之上,没有一个不是大王的臣民。’而舜既然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称臣,这是为什么?”  孟子说:“这首诗,不是你所理解的那样;而是说为王事勤劳不能奉养父母。诗中的意思是说:‘这些都是大王的事务,只有我才更辛劳。’所以解说《诗经》的人,不能因为文字损害语句,不能以语句损害原作主旨。要用自己的思考去领会诗意,才能得到诗的真谛。如果只看辞句,《云汉》诗篇说:‘周朝剩余的平民,没有一个生存。’相信这个话,就等于说周朝没有后代了。孝子的思想,最大的就是尊敬父母;尊敬父母的最高程度,最大的莫过于以天下来奉养父母。作为天子的父亲,尊贵到了极至;以天下来奉养他,奉养达到了极至。《诗经》上说:‘长久言说孝的思想,孝的思想是准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书》说:‘舜恭敬地来见瞽瞍,以至谨慎战栗,瞽瞍也就相信舜的诚心而顺着儿子了。’这怎能说是父亲不能以他为子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万章章句上_第三节
四书五经

《孟子》_万章章句上_第三节

《孟子》_万章章句上_第三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   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   曰:“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谓也。” 注释: 共工:古史传说人物。共工本为其官名。 幽州:地名,在今北京密云县东北部。 驩兜:人名。与共工互相勾结,结成死党。 崇山:地名,在今湖北崇阳县南部。 三苗:古代国名,顽固不服舜的统治,舜因而杀其首领。 三危:地名,在今甘肃敦煌县东南部。 鲧:(gǔn)古人名,夏禹的父亲。《史记》:“禹之父曰鲧。”相传他因治水无功而获罪被杀。 有庳(bì):地名,旧说在今河南道县之北。 译文: 万章问:“象每天把杀害舜作为事务,舜被拥立为天子后只是将他流放,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这是封他为诸侯,有人说,是流放。”  万章说:“舜流放共工到幽州,发配驩兜到崇山,驱赶三苗到三危,诛杀鲧于羽山。惩处这四个罪犯而天下归服,这是惩办不仁者。象是个很不仁的人,然而却封到有庳。有庳的人民难道有罪吗?仁人难道是这样:对外人严加惩处,对弟弟则封赏国土?”  孟子说:“仁人对于弟弟,不隐藏心中的愤怒,也不留下怨恨,只是亲他爱他而已。亲近他,是想要他尊贵;爱护他,是想要他富裕。封他到有庳国,正是要使他尊贵和富裕。本身是天子,弟弟却是平民,能够称之为亲近和爱护吗?”  万章说:“那又冒昧地请问,有人说这是流放,这是什么意思呢?”  孟子说:“虽然把象封在有庳,但象不能够直接管理国家,舜派官员管理国家而把收的税给象使用,所以称之为流放。怎么能让他残暴地对待老百姓呢?虽然如此,如果想经常见面,所以他们之间常互相往来。所谓‘不一定要等到朝贡,就因政务需要而加强与有庳国的联系。’说的就是这件事。” 评析: 暂无
《孟子》_万章章句上_第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万章章句上_第二节

《孟子》_万章章句上_第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   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曰:“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   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揜之。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尔。’忸怩。舜曰:‘惟兹臣庶,汝其于予治。’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   曰:“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曰:“然则舜伪喜者与?”   曰:“否。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 注释: 怼:(duì)《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死谁怼。”《谷梁传·庄公三十一年》:“力尽则怼。”《说文》:“怼,怨也。”《汉书·外戚传》:“怼以手自捣。”《广雅·释诂四》:“怼,恨也。”这里用为怨恨之意。 廪:(lǐn)《诗·周颂·丰年》:“亦有高廪。”《周礼·廪人》注:“盛米曰廩。”《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御廪者,粢盛委之所藏也。”《荀子·荣辱》:“余刀布,有囷廪。”《汉书·五行志》:“御廪,夫人八妾所舂米,藏以奉宗庙也。”这里用为米仓之意。 捐:《谷梁传·宣公十八年》:“捐殡。”《说文》:“捐,弃也。”按:“粪除秽污谓之捐。故寺人谓之中涓。以涓为之。”《汉书·食货志》:“而国无捐瘠者。”孟康曰:“捐,谓民有饥相弃捐者,或谓贫乞者谓捐。”《后汉书·列女传》:“捐金于野。”这里用为舍弃之意。捐阶:撤掉梯子之意。 揜:(yǎn)《礼记·中庸》:“诚之不可揜,如此夫。”《礼记·檀弓》:“广轮揜坎。”《礼记·王制》:“诸侯不揜群。”《荀子·富国》:“出入相揜。”这里用为掩盖、掩藏之意。 象:人名,舜的同父异母之弟。 谟:(mó)《尔雅·释诂》:“谟,谋也。”《淮南子·脩务》:“周爰谘谟。”陆机《辩亡论下》:“遂献宏谟。”这里用为计谋,谋略之意。 弤:(dǐ)《广韵·荠韵》:“弤,《埤苍》云,舜弓名。”《类篇·弓部》:“弤,画弓也。”这里用为漆成红色的弓之意。 校人:《周礼·校人》:“六厩成校。”《左传·成公十八年》:“校正属焉。”这里用为管理池沼的小吏之意。 圉:(yǔ)《尔雅》:“圉,禁也。”《周书·宝典》:“不圉我哉!”《太玄·卷三疆》:“终莫之圉。”《管子·轻重甲》:“守圉之国,用盐独甚。”《庄子》:“其来不可圉。”《说文》:“圉,囹圉,所以拘罪人也。”本义为监押之意,这里用比喻为如犯人被监押而死气沉沉的样子之意。 圉圉:无精打采的样子。 洋洋:欢快的样子。 译文: 万章问:“《诗经》上说:‘娶妻应该怎么办?必须要禀告父母。’如果这话是真的,大舜是应该最遵守这句话。可是大舜没有报告父母就娶妻了,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禀告了父母就娶不到妻子了。男女结合成家,是人生的重大伦常。如果禀告了,就要废弃这个伦常,从而就会怨恨父母,所以大舜没有报告父母。”  万章说:“大舜不禀告父母而娶妻,我已经听懂其中的缘故了;帝尧嫁女儿给大舜而不禀告舜的父母,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帝尧也知道如果告诉了舜的父母就不能把女儿嫁给舜了。”  万章说:“父母叫舜去整修谷仓顶,然后撤掉了梯子,父亲瞽瞍放火焚烧谷仓。要舜去淘井,瞽瞍一出井就堵塞盖住了井口。舜的弟弟象说:‘谋害舜都是我的功绩,牛羊分给父母,粮仓分给父母,盾和戈归我,琴归我,雕漆的弓归我,两个嫂嫂让她们侍候我睡觉。’象走进舜的屋子,舜却安坐在床上弹琴。象说:‘我想你想得好苦啊。’但神色惭愧。舜说:‘我心里想的唯有臣子和百姓,你就协助我管理他们吧。’我不明白,舜难道不知道象要谋杀他吗?”  孟子说:“怎么会不知道呢?象忧愁他也忧愁,象高兴他也高兴。”  万章说:“那么,舜是假装高兴吗?”  孟子说:“不。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叫管理池沼的人把鱼养在池塘里,管池沼的人却把鱼煮来吃了,却向子产汇报说:‘刚放它时,好象犯人一样死气沉沉的,过了一会,就欢乐起来,很快就悠然游往水深处而找不见了。’子产说:‘它得到它所在的地方了,它得到它所在的地方了。’小吏退出后,对人说:‘谁说子产很有智慧?我已经把鱼煮熟吃了,他还说,它得到它所在的地方了,它得到它所在的地方了。’所以对君子可以欺骗其方正,却难以蒙蔽他离开正道。象用敬爱兄长的办法来欺骗舜,所以舜真诚地相信而感到高兴,怎么能说是假装的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万章章句上_第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万章章句上_第一节

《孟子》_万章章句上_第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   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注释: 旻:(mín)《尚书·尧典》:“钦若旻天。”《尚书·多士》:“不吊旻天。”《诗·小雅·雨无止》:“旻无疾威。”《尔雅·释天》:“秋为旻天。”本义为秋天,这里泛用为“天”之意。 劳:《诗·陈风·月出》:“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邶风·燕燕》:“实劳我心。”《论语·泰伯》:“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清魏源《默觚上·学篇二》:“故君子者,佚乐而为君子也;小人者,忧劳而成小人也。”这里用为忧愁愁苦操心之意。 长息:人名,公明高的学生。 公明高:人名,曾子的学生。 恝:(jiá)《广韵·黠韵》:“恝,无愁貌。”这里用为淡然,不经心的样子之意。 共:通“恭”。 《诗·小雅·六月》:“共武之服。”《诗"小雅"巧言》:“匪其止共,维王之邛。”《诗·大雅·韩奕》:“虔共尔位。”《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公卑杞,杞不共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共承嘉惠。”这里用为恭敬之意。 胥:《诗"小雅"桑扈》:“君子乐胥,受天之祜。”《诗·大雅·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管子·大匡》:“将胥有所定也。”《孟子·梁惠王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孟子·万章上》:“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荀子·大略》:“故《春秋》善胥命,而《诗》非屡盟。”《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胥后令。”这里用为观察、考察之意。 少艾:《国语·晋语》:“国君好艾,大夫殆。”这里用为漂亮的人之意。 热中:内心焦躁。 译文: 万章问:“大舜到田野里,望着天空哭诉,是什么事让他呼告哭泣呢?”  孟子说:“这是因为他又怨恨又思念。”  万章说:“常听说‘得父母宠爱,高兴而难忘;被父母厌恶,忧愁而不怨恨。’那么,大舜怨恨父母吗?”  孟子说:“长息曾经问公明高:‘大舜到田野里,我已经听你讲解过了;望着天哭诉,是为了父母,那我就不撞了。’公明高说:‘这就不是你能理解的了。’这是公明高以孝子的心态,认为不应该若无其事,淡然处之:我尽力地耕田,恭敬地完成做儿子的职责而已,至于父母不宠爱我,我有什么办法呢?帝尧派他的九个儿子两个女儿,还有百官带着牛羊、粮食,到农田里去侍奉大舜,天下的许多读书人都去归附他,帝尧考察天下而把天下迁让给舜。因为不被父母喜欢,舜就如同穷人找不到归宿一样。被天下的读书人所喜欢,是每个人的欲望,而不能解开舜的忧愁;喜欢美貌的女子,也是每个人的欲望,娶了帝尧的两个女儿,而还是不能解开舜的忧愁;富裕,也是每个人的欲望,拥有了整个天下,也还是不能解开舜的忧愁;尊贵,也是每个人的欲望,身为天子那样的尊贵,也还不能解开舜的忧愁。被人喜爱、喜好美色、富裕且尊贵,没有一样能解除舜的忧愁,惟有让父母顺心才能解忧。人在少年时,仰慕父母;知道爱好美色了,则思念年轻漂亮的了;有了妻子,就会思念家室;入仕作官就会思念君主,得不到君主赏识就会内心焦躁。只有最孝顺的人终身思念父母。到了五十岁还思念父母的人,我在大舜身上见到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三十三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三十三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三十三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注释: 良人:古时女子对丈夫的称呼,意思近于“郎”。 餍:(yàn)《国语·晋语九》:“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是以三叹。”《玉篇·食部》:“餍,饱也。”这里用为吃饱之意。 墦:(fán)《广雅·释丘》:“墦,冢也。”这里用为坟场之意。 施:《诗"王风"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这里用为逶迤斜行之意。意为偷偷地跟着。 施施:通“侈”,夸耀,得意洋洋的样子。 中庭:庭中。(7)讪:咒骂。 译文: 齐国有一个人家中有一妻一妾,她们的丈夫出外,一定是酒足饭饱才回来。他妻子问他跟谁在一起吃喝,他说全是富贵人物。他的妻子告诉妾说:“丈夫每次外出,都是酒足饭饱才回家,问他跟谁吃喝,他说全是富贵人物,但家里从来没有显赫的人来过,我要去偷看丈夫所去的地方。”  次日清早起床,偷偷地跟着丈夫到他所到的地方,遍城的人没有一个站立着跟她丈夫交谈的。后来到了东郊的坟场里,丈夫便走到祭扫坟墓者那里乞讨剩下的酒肉;不够饱,又四处张望转向别家乞讨。这就是他酒足饭饱的办法。  他妻子回来后,告诉妾,说:“所谓的丈夫,是我们仰望为终身的依靠,如今竟然是这样……”妻子与妾一起讥讪丈夫,并在庭院中相对哭泣,而她们的丈夫还不知道,逶迤斜行着从外面回来,在妻妾面前夸耀。  在君子看来,人们之所以追求富贵腾达,其妻妾不感到羞耻也不同在庭院中相对哭泣的,真是太少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三十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三十二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三十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储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注释: 储子:人名,齐国人。 瞷:(jiàn)窥视。 译文: 储子说:“君王派人观察先生您,您果然不同于平常人吗?”  孟子说:“我有什么不同于平常人的呢?尧舜也与平常人相同。”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三十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三十一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三十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   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   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于不可。”   沈犹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   子思居于卫,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子思曰:“如急去,君谁与守?”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 注释: 武城:地名,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越寇:越王勾践建都琅琊,在今山东诸城县东南,与武城接壤,常有边民互相闹事。 沈犹行:人名,曾子的学生。 刍:(chú)《周礼·地官·充人》:“刍之三月。”《左传·昭公六年》:“禁刍牧采樵。”《左传·僖公二十九年》:“馈之刍米。”《孟子·公孙丑下》:“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越绝书·外传本事》:“刍莝养马。”《庄子·列御寇》:“食以刍叔。”这里用为喂养牲畜的草料之意。负刍:即指切柴打草。负刍之祸:指切柴打草的穷人们起来造反。 子思:(公元前483年~前402年)是战国初期思想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相传曾授业于曾子。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发挥子思的思想,形成思孟学派。 寓:寄居。 望:模仿,效法。 殆于:表委婉的判断,犹今之“恐怕……”。 译文: 曾子住在武城时,有越国人侵犯。有人说:“有强盗来了,何不去之呢?”  曾子说:“不要让人住我的房子,不要毁伤了树木。”强盗退走了,曾子就说:“修理墙屋,我将回去。”强盗确实退走了,曾子就返回。学生们就说:“人们平素对待您是何等忠诚和恭敬啊,强盗来了,您却先行离开以至于为民立了坏榜样;强盗退走,就返回来,好象不大妥当吧?”  沈犹行说:“这不是你们所了解的。从前我曾遭遇过负刍之祸,跟随老师的七十个人全都躲避开了。”  子思居住在卫国,有齐国的强盗来进犯。有人说:“强盗来了,何不去之呢?”子思说:“如果我孔伋走了,卫君和谁防守呢?”  孟子说:“曾子、子思所走的道路是一致的。曾子,当时是老师,相当于父兄;子思,当时是卫君的臣,是小官。曾子、子思互换位置也会这样做。”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三十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三十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三十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   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   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 注释: 匡章:人名,齐国人。 四支:四肢。 从,通“纵”。 很,通“狠”。 戮:羞辱。 出妻:与妻子离婚让其回娘家。 屏:驱逐。 译文: 公都子说:“匡章这个人,是全齐国人都说的不孝之人。先生却跟他交游,又很礼貌待他,冒味地问这是为什么?”  孟子说:“社会上所说的不孝有五种情况:四肢懒惰,不管父母的赡养,是一种不孝。喜欢赌博又好酗酒,不管父母的赡养,这是第二种不孝。喜欢财物,偏爱妻子,不管父母的赡养,这是第三种不孝。放纵耳朵和眼睛的欲望,给父母带来羞辱,这是第四种不孝。逞能显勇而斗狠,以危及连累到父母,这是第五种不孝。匡章有哪一种情况呢?这个匡章,是因为父子之间相互以善相责而导致关系恶化。以善相责,本是交友之道;父子间以善相责,最伤害感情。这个匡章,难道不想有夫妻父子之间的感情吗?只因得罪了父亲,被疏远而不能亲近;才抛弃妻子儿女,终身得不到奉养。他在心里这样设想,如果不这样做,那不孝之罪就会更大,这就是匡章的真实情况。”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九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九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九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注释: 箪:(dān)《左传·宣公二年》:“箪食与肉。”《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礼记·曲礼》:“苞苴箪笥。”《仪礼·士冠礼》:“栉实于箪。”《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说文》:“箪,笥也。从竹,单声。”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由:同“犹”。 惑:糊涂。 当:处于。 译文: 禹、后稷生活在太平之世,多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却没有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渊生活在乱世,居住在简陋巷子,一筐饭,一瓢水,人们都不堪忍受那种忧患的生活,而颜渊却不改变他乐观的心态。孔子也称赞他。孟子说:“禹、后稷、颜渊走的是同样的人生道路。大禹想到天下有遭水淹没的人,就象自己也被水淹了一样。后稷想到天下有挨饿的人,就象自己也挨饿一样。所以才那样急人之急。大禹、后稷、颜渊,如果互相交换一下位置处境,也都会有同样的表现。现在自家人互相打斗,要去救他们,即使是披头散发,帽缨紊乱去救急是可以做到的。但如果乡间邻居打斗,也是披头散发,帽缨紊乱去救急,那就难以理解了,如果是关门闭户则是可以理解的。”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八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八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八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注释: 逆:《书·太甲下》:“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诗·鲁颂·泮水》:“既克淮夷,孔淑不逆。”《左传·昭公四年》:“庆封惟逆命,是以在此。”《论语·宪问》:“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史记·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玉篇·辵部》:“逆,不从也。”这里用为不顺从之意。 存心:即养心。 自反:反省自己。 由:同“犹”。 难:责备。 译文: 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普通人,就是因为存的心思不一样。君子以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存于心中,以社会行为规范存于心中。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的人能爱别人,心中有社会行为规范的人能尊敬别人。能爱别人的人,别人也能常常爱他;能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常常尊敬他。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而不顺从,那么君子就要自我反省:‘我必然有爱心不够的地方,必然有不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地方,这种情况怎么能够出现呢?’他自我反省而达到仁爱,自我反省而达到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那人仍然是蛮横而不顺从,君子又会自我反省:‘我必然有不诚挚的地方。’自我反省而达到忠诚,那人蛮横而不顺从的情况仍然如是,君子就会说:‘这无非是个狂妄之徒而已,这样的人,跟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因此,君子有长期的忧虑,但却没有短时的后患。这样的忧虑是有的:大舜是人,我也是人。大舜为天下作了榜样,名传后代,而我还不免是个普通的乡下人,这才值得忧虑。忧虑又怎么办呢?象舜一样就是了。至于君子所忧虑的,就会消亡。不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的事不做,不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事也不行为。如果有后患发生,那么君子也不用担心。”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七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七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七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公行子有子之丧,右师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孟子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悦曰:“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   孟子闻之,曰:“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我欲行礼,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 注释: 公行子:人名,齐国大夫。 右师:先秦时期官名,此处指齐国大夫王驩(huan患),驩字子敖。 简:《诗"邶风"简兮》:“简兮简兮,方将万舞。”《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荀子·议兵》:“简礼贱义者,其国乱。”这里用为怠慢、倨傲之意。如:简侮(轻侮)、简薄(鄙薄轻视)、简倨(犹高傲)、简恣(简慢放肆)、简亵(怠慢,失敬不恭)、简弛(惰慢弛废)、简怠(怠慢)等。 历位:越过位次。 译文: 齐国大夫公行子的儿子死了,右师王驩前去吊丧,进了门,有上前与王驩交谈的,也有到王驩座位旁跟他说话的,独有孟子不和王驩说话,右师王驩很不高兴,说:“各位大人都与我打招呼,孟子偏偏不与我说话,是怠慢于我。”  孟子听到这话,说:“按行为规范的规定,在朝廷上不能越过自己的位子互相交谈,也不在不同的台阶上作揖。我想按规范行事,右师认为我怠慢他,不是太奇怪了么?”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六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六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六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注释: 故:事物之所以如此的原因。 利:顺,因势利导。 日至:冬至。 译文: 孟子说:“天下人讨论人性,都是过去了的而已;所谓过去了的,是以利益为根本。人们之所说厌恶有智谋的人,是因为其往往过于切磋琢磨。如果有智谋的人能象大禹治水那样,那么人们就不会厌恶有智谋的人了。大禹之治水,是顺其水性的自然而没有硬去多事。如果有智谋的人也是顺其人性的自然没有硬去多事,那这个智也就是大智。天那么高,星辰那么遥远,如果寻求到它们过去的状态,千年以后的今日,也是可以坐着推算出来的。”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五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五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五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注释: 西子:指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这里泛指美人。 齐:通“斋”。《诗"召南"采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左传·昭公十三年》:“使五人齐,而长入拜。”《论语·乡党》:“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国语·楚语下》:“而又能齐肃衷正。”《礼记·中庸》:“齐明盛服,以承祭祀。”《仪礼·士冠礼》:“齐则缁之。”《孟子·公孙丑下》:“弟子齐宿而後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这里用为斋戒之意。 译文: 孟子说:“西施美人被蒙上了不洁净的东西,那么人们路过她身旁时都要掩鼻而过。虽然有很丑恶的人,但他斋戒沭浴,也是可以参加祭祀上天的仪式的。”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四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四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逄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注释: 逢蒙:羿的家臣,曾向羿学习箭法,后来帮助寒浞杀羿。 羿:(yì)《左传》:“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论语·宪问》:“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这里指为夏时有穷氏国君。古代有羿毙十日(指羿射日)的传说。 端:《礼记·王藻》:“端行颐霤如矢。”《荀子·成相》:“水至平,端不倾。”《说文》:“端,直也。”《广雅·释诂一》:“端,正也。”这里用为端庄正直之意。 金:箭头。 译文: 逢蒙向羿学习箭法,把羿的射箭术都学到了,寻思天下只有羿的箭术超过自己,就杀害了羿。孟子说:“这事羿自己也有责任。”  公明仪说:“好象羿没有什么过错啊。”  孟子说:“过错不大就是了,怎么没有过错呢?郑国曾经派子濯孺子去侵犯卫国,卫国派庾公之斯去追击他。子濯孺子说:‘我今天疾病发作,不能开弓放箭,我要死在此地了。’问他的驾车人:‘追赶我们的是谁?’他的驾车人说:‘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说:‘我又能活了。’驾车人说:‘庾公之斯,是卫国著名的神箭手,先生说又能活了,是为什么呢?’子濯孺子说:‘庾公之斯是学习射箭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是学习射箭于我。尹公之他这个人,是个正直的人。他所选择交往的朋友必然也是正直的人。’说着,庾公之斯追到,说:‘先生为什么不执弓?’子濯孺子说:‘我今天疾病发作,不能开弓放箭。’庾公之斯说:‘我学习射箭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是学习射箭于先生,我不忍心用先生的箭法反过来伤害先生您。然而,今天的事情,是奉君主之命,我不敢不做。’便取出箭敲击车轮,去掉箭头,射出四箭,然后才回去。”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三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三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三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注释: 死:《易·豫·六五》:“贞,疾恒,不死。”《诗·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老子·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後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大戴礼记·本命》:“化尽数穷谓之死。”《荀子·大略》:“流言止焉,恶言死焉。”《广雅·释诂四》:“死,穷也。”《后汉书·皇甫嵩传》:“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常建《吊王将军墓》:“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这里用为穷、尽之意。 译文: 孟子说:“可以拿取,可以不拿取;拿取了就会损伤廉洁。可以给予,可以不给予,给予了就会损伤恩惠。可以穷尽,可以不穷尽,穷尽了就会损伤勇气。”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二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注释: 泽:《庄子·大宗师》:“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孟子·公孙丑下》:“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史记·西门豹传》:“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这里用为恩泽、恩惠之意。 斩:《诗·小雅·节南山》:“国既卒斩,何用不监?”《战国策·秦策三》:“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广雅·释诂一》:“斩,断也。”这里用为断绝之意。 私淑:没有得到某人的亲身教授而又敬仰他的学问并尊之为师的,称之为私淑弟子。以区别于经老师亲自传授过学业的学生。 译文: 孟子说:“君子的恩惠,流传五世后才断绝。小人的恩惠,流传五世后也断绝了。我没能成为孔子的学生,我是私下从别人那里学到孔子的学说的。”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一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注释: 乘: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后用以称一般的史书。 梼杌: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兽。《左传·文公十八年》:“谓之梼杌。”赵岐《孟子》注:“囂凶之类,兴于记恶之戒,因以为名。”亦是一种史书。 史:文采华丽。 译文: 孟子说:“先王们的事迹都失传了,《诗经》也亡失了,《诗经》亡失以后,才有《春秋》一书的出现。晋国的《乘》书,楚国的《梼杌》书,鲁国的《春秋》书,都是一样的。它们的记事不外是齐桓公、晋文公,体裁则属于史书。孔子说:‘《春秋》里的褒贬之义我孔丘私自决定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十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注释: 旨酒:美酒。 执中:走中间道路,不极端。 方:《易·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易·观·象》:“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书·多方》:“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方者,殷、周称邦国之辞,……故干宝云:‘方,国也。’是也。”《老子·五十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里用为“各邦国”之意。亦为“各地方”之意。 伤:《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伤如之何?”《战国策·秦策》:“天下莫不伤。”《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孔雀东南飞》:“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这里用为悲哀,哀伤之意。 泄:《诗·邶风·雄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诗"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诗·大雅·板》:“天之方蹶,无然泄泄。”陆德明释文:“《尔雅》:‘宪宪,泄泄,制法则也。’”《荀子·荣辱》:“憍泄者,人之殃也。恭俭者,屏五兵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泰部》:“泄,通“媟”,假借为亵。”这里用为轻慢、懈怠之意。 迩:(ěr)《诗·周南·汝坟》:“父母孔迩。”《诗"小雅"小旻》:“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戎事不迩女器。”《论语·阳货》:“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礼记·郊特性》:“节远迩之期也。”《孟子·离娄上》:“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虞书》:“柔远能迩。”《说文》:“迩,近也。”这里用为“近”之意。 译文: 孟子说:“大禹讨厌美酒而喜欢善良的言论。商汤处事多走中间道路,树立贤才不论其是何地之人。周文王看待人民很悲伤,寻求着大道目标而好象未曾见到。周武王不轻慢懈怠身边的人,也不会忘记远方的人。周公想具备夏商周三代君主之长,以施行四种政事;如果有不符合之处,就仰头思考,夜以继日,幸而想通了,就坐着等待天亮好去执行。”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十九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十九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十九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注释: 几希:少,一点点。 去:丢弃。 译文: 孟子说:“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只是一点点,一般老百姓抛弃它,君子却保存它。大舜明白事物的道理,又懂得人际关系的实质;他是从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出发做事情,而不是只做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的样子。”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十八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十八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十八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闲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注释: 徐子:人名,姓徐名辟,孟子的学生。《孟子·滕文公上》:“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 混混:(gǔn)《楚辞·王逸·九思·伤时》:“时混混兮浇饡。”《说文》:“混,丰流也。”司马相如《子虚赋》:“汩乎混流。”郭璞《江赋》:“或混沦乎泥沙。”这里用为水势盛大之意。 科:通“窠”。《易·说卦》:“其于木也,为科上槁。”这里用为坎、坑之意。 译文: 徐辟说:“孔子多次对水加以赞美说:‘水啊,水啊!’请问他对于水取的是哪一点呢?”  孟子说:“有源的泉水滚滚奔涌,不分昼夜,注满了低洼的坑、坎又继续前进,一直流向四海。有本源的都是这样,就取它的这个特点而已。如果没有本源,到七、八月间雨水滂沱,大沟小渠都满了,但它们干涸也是很快的。所以名声超过实际,君子认为是耻辱的事。”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十七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十七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十七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言谈没有实际内容是不吉祥的。这种不吉祥的后果,应由那些埋没贤才的人担当。”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十六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十六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十六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用善良使人们服从的人,没有能使人服从的。用善良来教导人们,才能使天下的人们都服从。天下的人们不心悦诚服而能统一天下,这是没有的事。”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十五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十五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十五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广博地学了各种知识而能详细地解说,将以反问的方式得到简约。”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十四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十四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十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注释: 居:《易·随·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诗经"郑风"叔于田》:“叔于田,巷无居人。”《诗·小雅·鱼藻》:“王在在镐,有那其居。”《老子·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论语·公冶长》:“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礼记·乐记》:“乐著太始而礼居成物。”俞樾平议:“居,犹辨也。‘乐著太始。礼居成物’。谓乐所以著明太始,礼所以辨别成物。”《孟子·滕文公下》:“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里用为“辨别”之意。 资:《易·巽·上九》:“巽在床,下丧其资斧;贞,凶。”《老子·二十七章》:“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庄子·大宗师》:“尧何以资汝?”郭象注:“资,给济之谓。”《战国策·秦策四》:“王资臣万金而游。”高诱注:“资,给。”《篇海类编·珍宝类·贝部》:“资,给也。”《集韵·脂韵》:“资,助也。”这里用为给与、供给、给济之意。 译文: 孟子说:“君子想求很深的造诣是有一定的道路的,但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自己得到了,才能在辨别事物时处之安然;在辨别事物时处之安然,才能给与得深;给与得深,才能在处世中左右探寻到事物的本原;所以君子想要自己得到。”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十三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十三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十三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养育生者还算不了大事,只有给死者送终才可以当作大事。”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十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十二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十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注释: 赤子:《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老子·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孟子·滕文公上》:“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赤子:指纯正而天真无邪的儿童之意。 译文: 孟子说:“作为成年人,不要失去天真无邪的童心。”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十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十一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十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作为成年人,说话不必守信,行为不必有结果;关键要看是不是最佳行为方式。”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七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七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七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注释: 中:指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代指品德好的人。养:培养,熏陶,教育。 去:距离。 译文: 孟子说:“懂得中庸的教导不懂得中庸的,有本事的教导没本事的;因此人们乐意自己有贤能的父兄长辈。要是懂得中庸的抛弃不懂得中庸的,有本事的抛弃没本事的,那么贤能和不贤能的人之间的距离,就不能用分寸来计量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六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六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六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不是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规范,不是最佳行为方式的行为方式,成年的人们都不要去做。”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五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五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五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君主仁爱,就没有人不仁爱;君主能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就没有人不选择最佳行为方式。”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四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四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没有罪而随便杀害读书人,那么做大夫的就可以考虑远离而去;没有罪而随便杀害百姓,那么读书人就可以考虑迁徙。”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三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三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三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注释: 雠:为仇的异体字,同“仇”。《诗·邶风·谷风》:“反以我为雠。”《左传》:“祁大夫外举不弃雠,内举不失亲。”《楚辞·惜诵》:“又众兆之所雠。”《一切经音义》引《三苍》:“怨偶曰雠。”这里用为仇恨、仇怨之意。 服:《仪礼·丧服子夏传》:“大夫为旧君,何以服齐衰三月也?”《后汉书·刘平传》:“服阙,服全椒长。”《风俗通·十反》:“三年服阙。”这里用为服丧之意。 极:穷困,这里作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其处境极端困难。 译文: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子如同看待自己的手足,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心腹;君主看待臣子如同犬马,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常人;君主看待臣子如同尘土草芥,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强盗仇敌。”  齐宣王说:“按礼制,臣要为自己过去的君主服丧,应该怎样做才能让臣子为之服丧呢?”  孟子说:“君主对臣子的劝告能够接受,建议能够听取,因而恩惠能够下达到百姓;臣子因故要离去,君主能派人引导其出国境,并派人事先前往其要去的地方进行妥善安排;其离去三年后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土地房产;这样做叫做三有礼。做到这些,臣子就会为他服丧。现在做臣子,劝谏不被接受,建议不被听取,因此恩惠到不了百姓;臣子因故要离开国家,君主就派人拘捕他的亲族,并故意到他要去的地方为难他,离开的当天就没收了他的土地房产,这就叫做强盗仇敌。对于强盗仇敌,为什么还要服丧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注释: 子产:(?~前522)春秋后期政治家,郑国执政。郑穆公之孙,名侨,亦称公孙侨。青年时即表现出远见卓识。 溱:郑国水名,源于河南密县东北圣水峪,东南会合洧水为双洎河,东流入贾鲁河。《诗·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诗·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 洧:郑国水名,源于河南登封县东部阳城山,东流经密县与溱水会合。《诗·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洧。”《诗·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广韵》:“洧,水名。在郑。” 十一月:指周历,夏历为九月。下句中的十二月指夏历十月。 徒杠:指徒步行走的简易的独木桥。 舆梁:指可通行马车的大桥。(7)病:苦于。涉:渡河。(8)辟:通“避”,躲避。 译文: 子产主持郑国的国政,用自己坐的大马车载行人渡过溱水和洧水。  孟子说:“子产这只是小恩惠而不懂得政治。在十一月份,搭好徒步行走的独木桥;在十二月份,搭好可通行马车的大桥,人民就不会忧虑徒步涉水了。君子整治好自己的政务,外出时使行人避开道路也是可以的,又怎么能去把行人一个个渡过河呢?所以,治理国家政事的人,要讨每个人的欢心,时间也不够用啊。”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一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下_第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注释: 诸冯:地名,相传在今山东荷泽以南。 负夏:地名,约在今山东滋阳以西。 鸣条:地名,在今山西运城安邑镇。 岐周:地名,指岐山下周的旧邑,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 毕郢:地名,相传是周文王去世的地方,在今陕西咸阳县东二十一里。 符节: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有铜虎符,竹使符,或曰五寸,古用圭璋,其后乃以符代之。《周礼·掌节》:“门关用符节。”《史记·魏公子列传》:“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汉书·高帝纪》:“封皇帝玺符节。”《说文》:“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这里用为信物之意。 揆:(kuí葵)《诗·鄘风·定之方中》:“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易·系辞》:“初率其辞而揆其方。”《国语·周语》:“南北之揆七同也。”《楚辞·离骚》:“皇览揆予初度兮,肇锡予以嘉名。”《论衡·实知》:“凡圣人见祸福也,亦揆端推类。”《说文》:“揆,度也。”这里用为大致估量之意。 译文: 孟子说:“舜出生在诸冯,迁居到负夏,去世在鸣条,是东方边远地区的人。周文王出生在岐周,去世在毕郢,是西方边远地区的人。这两个地方相距,有一千多里地;时代的距离,相隔一千多年。而在中国实现他们的志向,就象有信物一样吻合,无论是在先的圣人还是在后的圣人,他们的准则是相同的。”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二十八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二十八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二十八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注释: 鼓瞍:人名,舜的父亲。 厎:(dǐ)《书·皋陶谟》:“皋陶曰:‘朕言惠可厎行?’”《尔雅·释言》:“厎,致也。”《玉篇·厂部》:“厎,致也。”这里用为致之意。 豫:假借为“娱”。《诗"小雅"白驹》:“尔公尔侯,逸豫无期。”《尔雅》:“豫,乐也。”《庄子·应帝王》:“何问之不豫也?”《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孟子·公孙丑下》:“夫子若有不豫色然。”《荀子·礼论》:“说豫娩泽。”《珠丛》:“心中和悦谓之豫。”《痛史》:“致令皇帝受惊,圣躬不豫,实属罪大恶极。”这里用为快乐之意。 译文: 孟子说:“整个天下都很喜悦地要来归附自己,把整个天下都很喜悦地归附自己看成如同草芥一样的,只有舜是如此。不得到亲人的亲情,不可以作为一个人;不顺从亲人,不能成其为儿子。舜竭尽侍奉亲人的道理而使父亲鼓瞍达到了高兴、愉快的心情,鼓瞍得到快乐而使天下人受感化,鼓瞍得到快乐而天下父子间的伦理规范也就确定了,这就叫做大孝。”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二十七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二十七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二十七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注释: 己:(yi挤)《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郑玄笺:“已,止。”《诗·小雅·南山有台》:“德音不已。”《老子·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论语·公冶长》:“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广韵·止韵》:“已,止也。”这里用为停止之意。 译文: 孟子说:“建立人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的实质内容,是侍奉亲人。选择最佳行为方式的实质内容,是跟从兄长。用智慧行事的实质内容,是懂得这两点而不违背它。社会行为规范的实质内容,是节制文化中的这两点。快乐的实质内容,是喜欢这两点,快乐就会产生。快乐产生了丑恶的就可以停止了,丑恶的可以停止,人就会在不知不觉间高兴得手舞足蹈。”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二十六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二十六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二十六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注释: 暂无 译文: 孟子说:“不孝的情况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后代的罪过为最大.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为的就是怕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他虽然没有禀告,但实际上和禀告了一样。”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二十五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二十五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二十五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哺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哺啜也。” 注释: 哺:《楚辞·渔父》:“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史记·高祖本纪》:“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餔之。”这里用为吃食之意。 啜:《墨子·节用中》:“饮于土塯,啜于土形。”《荀子·天论》:“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荀子·非相》:“君子啜其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说文》:“啜,尝也。”这里用为饮、喝之意。 不意:没想到。 译文: 孟子对乐正子说:“你追随王子敖来,只不过为了吃喝而已。我没有想到你学了古人的道理竟然是为了吃吃喝喝。”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二十四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二十四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二十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   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曰:“子来几日矣?”曰:“昔者。”   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   曰:“舍馆未定。”   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   曰:“克有罪。” 注释: 乐正子:名克,鲁国人,孟子的学生,当时正在鲁国做官。《孟子·梁惠王下》:“乐正子入见。” 子敖:姓王名驩,字子敖。齐国贵臣,官右师。(3)昔者:昨天,一说数日。 译文: 乐正子随同王子敖到了齐国。  乐正子来见孟子。孟子说:“你也会来见我吗?”  乐正子说:“先生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孟子说:“你来了几天了?”  乐正子说:“前几天来的。”  孟子说:“前几天?那么我说这样的话,不是正合适吗?”  乐正子说:“我是因为住的客舍还没有找好。”  孟子说:“你曾听说过,要等客舍找好后,才来求见长辈的吗?”  乐正子说:“我有罪过。”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二十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二十二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二十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注释: 易:《易·恒·象》:“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诗"小雅"何人斯》:“尔还而入,我心易也。”《论语·学而》:“贤贤,易色。”《管子》:“王者乘时,圣人乘易。”《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玉篇·日部》:“易,转也,变也。”《广韵·昔韵》:“易,变易也,改也。”这里用为改变、变动之意。 译文: 孟子说:“人要是动不动就改变自己的言行,就是没有责任心的人。”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二十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二十一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二十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注释: 虞:《诗·大雅·抑》:“用戒不虞。”《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秦倂六国平话》:“不虞齐赵无兵援,将死城崩国已亡。”这里用为猜度,料想之意。 译文: 孟子说:“有意料不到的赞美,也有过于苛求的责备。”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二十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二十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二十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注释: 适:古同“敌”。《尔雅》:“敌,匹也。”《国语·楚语》:“且夫自敌以下。”《国语·周语》:“敌国宾至。”《战国策·秦策》:“四国之兵敌。”《孙子·谋攻》:“敌则能战之。”《说文》:“敌,仇也。”这里用为相当之意。 间:《论语·泰伯》:“禹,吾无间然矣。”《墨子经》:“有閒中也。”《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史记·管晏传》:“从门閒而窥其夫。”《说文》:“閒,隙也。从門,中见月。会意。”这里用为间隙之意。间然:找空子,找缺陷。这里用为批评、挑剔之意。 格:《诗·大雅·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记·中庸》:“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广韵·陌韵》:“格,度也,量也。”《文选·鲍照(芜城赋)》:“格高五岳,袤广三坟。”李善注引《苍颉篇》曰:“格,量度也。”瞿蜕园注:“格,尺度。这句盛夸城墙之高,超过五岳。”这里用为度量、衡量之意。 译文: 孟子说:“人事是不能够相当的,政事是不能够挑剔的。惟有高智慧的大人能度量君子的心事。国君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全国莫不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国君能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全国莫不能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国君正直,全国莫不能正直。只要有一个正直的国君,那么全国就能安定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九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九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九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注释: 事:《易·蛊·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老子·二十三章》:“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孟子·梁惠王下》:“间於齐、楚,事齐乎?事楚乎?”《韩非子》:“今管仲不务尊主明法,而事增宠益爵。”《玉篇·史部》:“事,奉也。”作动词,这里用为侍奉之意。 曾皙:曾参的父亲,亦是孔子的学生。姓曾,名点,字子皙。春秋末鲁国南武城(原属山东费县,现属平邑县)人。 曾元:曾子的儿子。 彻:《诗·小雅·楚茨》:“废彻不迟。”《诗"小雅"十月之交》:“徹我墙屋,田卒汙莱。”《礼记·燕礼》:“司宫彻之士。”《礼记·士冠礼》:“彻筮席。”《礼记·曲礼》:“大夫无故不彻县。”《左传·宣公十二年》:“且虽诸侯相见,军卫不彻,警也。”《淮南子·原道》:“解车休马,罢酒彻乐。”这里用为撤除、撤去之意。 亡:《易·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老子·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邢昺疏:“亡,无也。”《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集韵·虞韵》:“无,或作亡。”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亾部》:“亾,亦假借为有无之无。”这里用为“无”,即没有之意。 译文: 孟子说:“侍奉之事,什么为最大?侍奉父母为最大。操守之事,什么为最大?守住自身为最大。没有丧失操守又能很好地侍奉父母亲的,我听说过。丧失了自身操守又能很好地侍奉父母亲的,我没有听说过。谁不做侍奉人的事呢?侍奉亲人,是侍奉之事的最根本;守住自身,是操守之事的最根本。曾子奉养他的父亲曾皙,每餐必定有酒和肉,饭后把饭菜撤走时,一定请示‘把剩下的饭菜送给谁?’如果问‘还有没有剩余?’必然回答说‘有。’曾皙去世以后,曾元奉养曾子,每餐也必定有酒和肉,但饭后把饭菜撤走时,不请示‘把剩下的饭菜送给谁?’如果问‘还有没有剩余?’必然回答说‘没有了。’其实他是想把剩下的饭菜下次再给曾子吃。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仅仅是供养父母的身体。象曾子那样,才可称为奉养父母的意愿亲情。侍奉双亲象曾子那样的人,才算可以。”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八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八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八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注释: 夷:《左传·成公十三年》:“芟夷我农功。”《囯语·周语下》:“是以人夷其宗庙。”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自相夷戮。”这里用为伤害之意。 势:情理。 夷:伤害。 责善:即以善相贵,以好的德行来要求。 译文: 公孙丑说:“君子不亲自教育儿子,为什么呢?”  孟子说:“这在情势上是不行的,教育必须要用正确的规范;用正确的规范没有成效,执教者就会发怒。怒气一产生,倒反伤害了小孩。‘父亲用严格的规范来要求我,可您自己并不按正确的规范行事。’这样父子之间就伤害了感情。父子之间就伤害了感情,关系就恶化了。古时候的人们交换儿子来进行教育,父子之间不以善来互相责备。以善来互相责备就会使隔阂产生而互相分离。造成互相分离的结果就不好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七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七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七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注释: 淳于髡(kūn):人名,齐国人,曾仕于齐威王、齐宣王和梁惠王等朝。 权:《荀子·议兵》:“夫是之谓五权。”班固《东都赋》:“萧公权宜从拓其制。”这里用为权宜、变通之意。(3)援:救。 译文: 淳于髡说:“男女之间不亲手传递接受东西,这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吗?”  孟子说:“是社会行为规范。”  淳于髡说:“如果嫂嫂淹入水中,要伸手去救她吗?”  孟子说:“嫂嫂淹入水中不伸手去救,简直就是豺狼。所谓男女授受不亲,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嫂嫂淹入水中,伸手去救,是一种权宜变通之计。”  淳于髡说:“如今天下百姓都淹入水中,先生却不伸手去救援,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天下百姓都淹入水中,要想救援,就要有一定的道路。嫂嫂淹入水中,只是伸出一只手去救。你想让我用一只手去救援天下百姓吗?”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六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六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六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注释: 俭:《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俭德之共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严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老子·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语·述而》:“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易·否·象传》:“君子以俭德避难。”《说文》:“俭,约也。”这里用为自我约束,不放纵,俭朴之意。 恶:《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恶识宗?”《左传·桓公十六年》:“弃父之命,恶用子矣!”《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恶乎定?”《广韵》:“恶,安也。”这里用为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么之意。 译文: 孟子说:“为人谦恭的人不会欺侮他人,善于自我约束的人不会掠夺别人。欺侮而且掠夺别人的君王,深怕别人不顺从,怎么能够做得到谦恭而且能自我约束呢?谦恭而且能自我约束难道能以悦耳的声音、献媚的笑容表现出来吗?”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五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五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五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注释: 存:《尔雅·释诂》:“在、存、省、士、察也。”《礼记·礼运》:“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郑玄注:“存,察也。”这里用为考察之意。 眸子:眼珠。也指眼睛。 眊:(mào)《书·吕刑》:“眊荒。”《汉书·息夫躬传》:“愦眊不知所为。”《汉书·五行志》:“厥咎眊。”《汉书·武帝纪》:“哀夫老眊孤寡鳏独。”《说文》:“眊,目少精也。”这里用为眼睛失神、看不清楚之意。 廋:(sōu)《论语·为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汉书·赵广汉传》:“直突入其门,廋索私屠酤。”颜师古注:“廋读与搜同,谓入室求之也。”《玉篇·广部》:“廋,求也,索也……亦作搜。”这里用为搜求之意。 译文: 孟子说:“考察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看他的眼睛。一个人的眼睛是不能掩盖他实际上的缺点的。心中正派,眼睛就会明亮;心中不正,眼睛就会昏暗失神。听他的言谈,观察他的眼神,人们怎么来搜求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四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四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注释: 求:姓冉名求,孔子的学生。 季氏:即季孙氏,鲁国大夫,此时把持鲁国的国政,代鲁国国君主持祭祀。 宰:《周礼·目录》:“宰者,官也。”《周礼·序官》:“乃立天官冢宰。”《论语·公冶长》:“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仪礼·聘礼》:宰命司马戒众介。”这里是指古代官吏的通称。 刑:《尚书·康诰》:“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乃汝尽逊曰时叙,惟曰未有逊事。”《诗"大雅"思齐》:“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诗·周颂·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诗"周颂"清庙》:“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管子·侈靡》:“贱有实,敬无用,则人可刑也。”《孟子·梁惠王上》:“刑于寡妻。”《孟子·离娄上》:“君子犯义,小人犯刑。”这里用为典范、榜样之意。 辟:《诗"魏风"葛屦》:“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商君书·弱民》:“农辟地。”《盐铁论·地广》:“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这里用为开辟、开拓之意。 译文: 孟子说:“冉求做了季氏的官员,没有能力改变季氏执政的规律,而征收的粟米比过去倍增。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弟子了,学生们击鼓而攻击他,是可以的。’由此看来,国君不施行爱民政策而敛财致富的人,都是孔子所厌弃的,更何况是还要替他卖力打仗的人呢?为争夺地盘而战,往往杀人遍野;为掠夺城镇而战,往往杀人满城;这就是所谓的为了土地而吃人肉,这些人死有余辜。所以善于征服的人以归服为最上等的典范,能够连结诸侯而不打仗的人次之,开辟荒野来成为土地的人又次之。”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三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三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三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注释: 辟:通“避”。《左传·庄公九年》:“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周礼·掌交》:“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礼记·中庸》:“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荀子·荣辱》:“不辟死伤。”这里用为回避、躲避之意。 大老:最有声望的老人。 译文: 孟子说:“伯夷躲避商纣王,住到北海边上,听说周文王所作所为很兴盛,便说:‘为何不去归服他呢?我听说文王善于供养老人。’姜太公躲避商纣王,住到了北海边上,听说周文王所作所为很兴盛,便说:‘为何不去归服他呢?我听说文王善于供养老人。’这两个老人,是天下声望很高的老人,他们归服周文王,就等于是天下的父老都归向周文王了。天下的父老都归向周文王,他们的子女还能往哪里去呢?诸侯们中如有施行周文王的爱民政策的,在七年之内,就能施行其爱民政策于天下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二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注释: 获:信任,赏识。 译文: 孟子说:“职位低下而得不到上司的信任,是不能治理百姓的。要获得上司的信任也有一定的道路,如果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也就不能获得上司的信任。取信于朋友也有一定的道路,如果侍奉父母而不能博得父母的欢心,也就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博得父母的欢心也有一定的道路,如果反躬自问而不诚心诚意,也就不能博得父母的欢心。要想诚心诚意也有一定的道路,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善,也就不能做到真心诚意。因此,所谓的真心诚意,是天的道路;追求真心诚意,是人类的道路。有了至诚的心意而没有感动别人,是没有的。不真心诚意,要感动别人也是不可能。”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一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注释: 迩:(ěr耳)《诗·周南·汝坟》:“父母孔迩。”《诗"小雅"小旻》:“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戎事不迩女器。”《论语·阳货》:“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虞书》:“柔远能迩。”《礼记·郊特性》:“节远迩之期也。”《说文》:“迩,近也。”这里用为“近”之意。 译文: 孟子说:“道路在近旁而偏要向远处去寻求,事情本来很容易而偏要向难处下手。每个人只要亲近自己的亲人,敬重自己的长辈,天下就能够太平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十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注释: 暴:《礼记》:“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孟子·公孙丑上》:“持其志,无暴其气。”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这里用为糟蹋、损害之意。 居:《易·随·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诗经"郑风"叔于田》:“叔于田,巷无居人。”《诗·小雅·鱼藻》:“王在在镐,有那其居。”《老子·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论语·公冶长》:“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礼记·乐记》:“乐著太始而礼居成物。”俞樾平议:“居,犹辨也。‘乐著太始。礼居成物’。谓乐所以著明太始,礼所以辨别成物。”《孟子·滕文公下》:“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里用为“辨别”之意。 由:《易·豫·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吉。”《书·君陈》:“既见圣,亦不克由圣。”孔传:“已见圣道,亦不克用之。”《论语·学而》:“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小尔雅·广诂》:“由,用也。”胡承珙义证:“由者,《王风》:‘君子阳阳,右招我由房。’传云:‘由,用也。’”《吕氏春秋·务本》:“诈诬之道,君子不由。”高诱注:“由,用也。”这里用为使用之意。 宅:《易·剥·象》:“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书·康诰》:“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孔传:“居顺天命为民日新之教。”《孟子·公孙丑上》:“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这里用为顺应、归顺之意。 旷:《左传·昭公十年》:“弃德旷宗。”《荀子·强国》:“堂上不粪,则郊草不瞻旷芸。”《战国策·赵策四》:“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这里用为耽误、荒废之意。 译文: 孟子说:“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可以和他谈什么;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以和他有什么作为。所言谈的不是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就称之为自己损害自己;自身不能辨别仁爱和使用最佳行为方式,就称之为自己抛弃自己。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是人们所安于顺应的;最佳行为方式,是人们所必须走的正路。荒废安于顺应而不辨别,舍弃正路而不使用,真是可悲啊。”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九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九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九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通“雀”)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注释: 圹:通“ 旷”。《庄子·应帝王》:“以处圹埌之野。”《荀子·礼论》:“故圹垅,其貌象室屋也。”这里用为旷野之意。 爵:通“雀”。这里用指为飞禽之意。 鹯(鸇):(zhān)这里用指为鹞、鹰一类猛禽。 艾:即艾蒿。一种菊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制成艾绒,供针灸用。《诗·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说文》:“艾,冰台也。”《博物志》:“削冰令圆举以向日,干艾于后,承其景则得火,故曰冰台。”这里用为药物之意。 淑:假借为“俶”。《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王风·中谷有蓷》:“遇人之不淑矣。”《诗·曹风·鳲鸠》:“淑人君子。”《诗"小雅"鼓钟》:“淑人君子,怀允不忘。”《尔雅》:“淑,善也。”《荀子·劝学》:“淑人君子,其仪一兮。”《楚辞·招魂》:“九侯淑女。”这里用为善良、美好之意。 载:《易·小畜·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书·皋陶谟》:“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孔传:“载,行;采,事也。”孔颖达疏:“载者,运行之义,故为行也,此谓荐举人者,称其人有德,欲使在上用之,必须言其所行之事。”《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宾客,则摄而载果。”郑玄注:“载,为也;果,读为裸,代王裸宾客以鬯,君无酌臣之礼。言为者,摄酌献耳。”《管子·形势》:“虎豹得幽而威可载也。”尹知章注:“载,行也。”《小尔雅·广言》:“载,行也。”这里用为施行之意。 胥:《诗"小雅"桑扈》:“君子乐胥,受天之祜。”《诗·大雅·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管子·大匡》:“将胥有所定也。”《孟子·梁惠王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孟子·万章上》:“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荀子·大略》:“故《春秋》善胥命,而《诗》非屡盟。”《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胥后令。”这里用为观察、考察之意。 及:《孟子·公孙丑下》:“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战囯策·齐策》:“徐公何能及君也?”韩愈《师说》:“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里用为比得上,能与…相比之意。 溺:《诗·大雅·桑柔》:“其何能淑,载胥及溺。”《庄子·齐物论》:“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宋欧阳修《伶官传·序》:“困于所溺。”《正字通·水部》:“溺,凡人情沈湎不反亦曰溺。”这里用为沉湎,无节制之意。 译文: 孟子说:“夏桀、商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百姓;他们之所以失去百姓,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取得天下是有一定的道路的,得到百姓,就会得到天下;得到百姓也是有一定的道路的,得到人民的心,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得到人民的心也是有一定的道路的,人民所想要的就要给他们,并使他们有一定的聚集,人民所厌恶的就不要强加给他们,不过如此罢了。人民之归向于仁爱,就象水向低处流,野兽喜欢跑在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渊把鱼驱赶来的,是水獭;替森林把鸟儿驱赶来的,是鹞、鹰;替汤王和武王把百姓驱赶来的,是夏桀和商纣王。现今天下若有施行爱民政策的国君,那么凶暴的诸侯们就会替他驱赶百姓。即使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会身不由己。而当前一些希望统一天下的人,就好象生了七年的病企图用三年的陈艾来医治一样。假如不积蓄民心,一辈子也得不到天下。如果不立志于仁爱,就会一辈子忧患受辱,以至陷入死亡的境地。《诗经》上说:‘怎么样才能美好而善良呢?施行着而观察比得上无节制。’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八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八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八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注释: 菑:(zāi)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状。小篆从川,表水,从火。同灾。《周礼·掌客》:“祸烖杀礼。”《周礼·大祝》:“国有大故天烖。”《国语·周语》:“天灾降戾。”《荀子·臣道》:“灾及其身。”《说文》:“天火曰烖,从火,哉声。古文从才,籀文从巛声。”这里用为灾祸之意。 沧浪:水名。有汉水、汉水之别流,汉水之下流、夏水诸说。此处则是指青苍色的水。 缨:《墨子·公孟》:“鲜冠组缨,绛衣博袍。”《庄子·让王》:“正冠而缨绝。”《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说文》:“缨,冠系也。”这里用指为系在脖子上的帽带。 译文: 孟子说:“对那些不仁爱者难道可以讨论问题吗?他们把危险的局面当成安全,把灾难的发生当成捞取利益的机会,把导致国破家亡的事当成乐趣;这些不仁爱的人要是可以用言语劝说,那还会有什么亡国败家的事发生呢?曾经有个儿童歌唱说:‘清澈的沧浪水啊,能用来洗我的帽缨;浑浊的沧浪水啊,能用来洗我的双脚。’孔子在一旁听了说:‘弟子们听着,清澈的水可以用来洗帽缨,浑浊的水可以用来洗双脚,这是自己决定的事。’所以一个人一定是先侮辱自己,然后别人才侮辱他。一个家庭必然是自己先毁坏,别人才来毁坏它。一个国家必然是自己内部先互相征伐,别人才来讨伐它。《太甲》上说:‘天降灾祸,还可以躲避;自己做坏事,就逃脱不了灭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七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七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七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涕出而女于吴。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如耻之,莫若师文王。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 注释: 役:《书·大诰》:“予造天役,遗大投艰于朕身。”这里用为役使于、服从于之意。 女:《诗"小雅"巷伯》:“既其女迁。”《左传·桓公十一年》:“宋雍氏女于郑庄公。”这里用为以女嫁人之意。 丽:《诗"小雅"鱼丽》:“鱼丽于罶,鲿鲨。”《诗·鄘风·干旄》:“良马五之。”孔颖达疏引三国魏·王肃曰:“夏后氏驾两谓之丽。”《诗·大雅·文王》:“商之孙子,其丽不亿。”《周礼·夏官·校人》:“丽马一圉。”《小尔雅·广言》:“丽,两也。”《汉书·扬雄传上》:“丽钩芒与骖蓐收兮。”师古曰:“丽,并驾也。”这里用为成群结队之意。 亿:《诗·大雅·文王》:“商之孙子,其丽不亿。”《左传·隐公十年》:“不能供亿。”《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心亿则乐。”《左传·昭公三十年》:“我盍姑亿吾鬼神。”《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心亿则乐。”《国语·楚语》:“亿其上下。”《说文》:“亿,安也。”这里用为安宁、安定之意。 侯:疑问代词。相当于“何”。《诗"小雅"正月》:“瞻彼中林,侯薪侯蒸。”《诗"大雅"文王》:“上帝既命,侯于周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君乎,君乎,侯不迈哉?”这里用为为什么,侯不(何不)之意。 肤:《诗·豳风·狼跋》:“公孙硕肤,赤舄几几。”《诗·大雅·文王》:“殷士肤敏,祼将于京。”汉张衡《东京赋》:“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北齐书·文苑传序》:“凡此诸人,亦有文学肤浅,妄想推荐者十三四焉。”这里用为浅薄之意。 敏:《诗·小雅·甫田》:“曾孙不怒,农夫克敏。”《诗·大雅·文王》:“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礼成而加之以敏。”《论语·学而》:“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里仁》:“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这里用为思想敏锐、反应快之意。 将:《诗·大雅·文王》:“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左传·隐公六年》:“君将若之何?”《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韩非子·喻老》:“将恐深。”这里用为将要、就要之意。 译文: 孟子说:“天下有了正常的道路,小的规律就服从于大的规律,有小贤的人就服从于大贤的人;天下失去了正常的道路,力量小的就服从于力量大的,势力弱的就服从于势力强的。这两种情况,都是天意。顺从天意的就能生存,违背天意的就要灭亡。齐景公说:‘既不能命令别人,又不能接受别人的命令,只能是死路一条。’于是痛哭着把女儿嫁给吴国。  “现今小国效法大国,但却耻于接受大国的指令,这就好比学生耻于听命于老师一样。如果以之为耻,就不如效法周文王。效法周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定能够掌握天下的治理权。《诗经》上说:‘殷商的子孙后裔,成群结队地不安宁。上帝既然已经授意,何不都穿上周朝服?诸侯都穿上周朝服,说明天命会转移。殷朝的读书人浅薄且敏捷,他们裸体就要在京城。’孔子说:‘仁爱不是用数量众多来衡量的,如果国家君主喜好仁爱,那就天下无敌。’如今想要无敌于天下但又不以仁爱为本,就好比是忍受酷热而不用凉水冲洗。《诗经》上说得好:‘谁能手执烫东西,却不用凉水冲洗?’”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六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六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六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注释: 巨室:指很有影响力的卿大夫家族。 沛:《说文》:‘滂,沛也。’重言之,则曰滂滂沛沛……王褒《九怀》云:‘望淮兮沛沛。’”《广雅·释训》:“滂滂,沛沛,流也。”王念孙疏证:“本义雨水充盛之意。这里用指为遍布之意。 德:《易·讼·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诗"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大雅·既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易·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庄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成玄英疏:“玄古圣君无为而治天下,自然之德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新书·道德说》:“六德六美,德之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也。”这里用为客观规律之意。 译文: 孟子说:“治理政事并不难,只要不得罪那些卿大夫家族就可以了。世家大族所仰慕的,一个国家的人都会仰慕;一个国家的人所仰慕的,普天之下的人都会仰慕;因此就象大雨遍布一样人生规律的教化就会到达四海。”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五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五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五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注释: 恒:《诗·小雅·小明》:“无恒安处。”《论语·述而》:“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易·序卦传》:“恒者,久也。”《易·系辞下传》:“恒,德之固也。”《说文》:“恒,常也。”这里用为长久、常常之意。 译文: 孟子说:“人们有句常说的话,都说:‘天下国家’。可见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国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个人。”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四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四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注释: 反:反省,反思。 答:这里指还礼,以礼节回敬。 译文: 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亲近,就应该回过头来考虑自己的仁爱程度;治理百姓却没有治理好,就应该回过头来考虑自己的智慧;用社会行为规范来要求别人却得不到回应,就应该回过头来考虑自己是否对这个规范恭敬。——任何行为如果没有效果,都应该回过头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端正做对了,天下的人才会归服他。《诗经》上说:‘长久地配合天命,为自己寻找更多的幸福。’”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三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三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三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注释: 社稷:《诗·小雅·甫田》:“以社以方。”《老子·七十八章》:“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论语·八佾》:“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礼记·月令·仲春》:“命民社。”《国语·鲁语上》:“故祀以为社。”《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这里用为土地神神主之意。土神和谷神是古时君主都祭祀的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宗庙:本义是指皇帝、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国语·越语》:“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旧时帝王以天下为自己一家所有,世代相传,所以以宗庙代称王室、国家。 恶:厌恶,憎恨。 强:硬要,强行做某事。 译文: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能够得到天下是因为爱民,最后失去天下是因为不爱民。诸侯国家的兴盛、衰败和生存、灭亡的原因也是如此。天子不爱民,就不能保住天下;诸侯不爱民,就不能保住国家;公卿大夫等官员不爱民,就不能保住王室;读书人和普通百姓不爱民,就不能保住自身。现在有些人憎恶死亡但乐于干坏事,这就象厌恶喝醉酒却强要去喝酒一样。”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二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注释: 至:《逸周书》:“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以常为慎…上贤而不穷,哀乐不谣,民知其至。”《荀子·正论》:“夫是之谓视形势而制械用,称远近而等贡献,是王者之制也。”《荀子·议兵》:“夫是之谓三至。”这里用为准则之意。 伦:《论语·微子》:“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礼记·曲礼下》:“儗人必于其伦。”《礼记·曲礼下》:“毛犹有伦。”《孟子·公孙丑下》:“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荀子·富国》:“人伦并处。”汉贾谊《过秦论》:“廉颇赵奢之伦。”《说文》:“伦,辈也。”这里用为人与人之间尊卑长幼之间的关系之意。 幽、厉:幽:昏暗乱常;厉:暴虐嗜杀;周朝的幽王和厉王,就是因其所为而得此不好的谥号。 译文: 孟子说:“圆规和曲尺,是方与圆的准则;圣人的作为,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想要做君主,就要走君主的道路;想要做臣子,就要走臣子的道路。这二者不过是效法尧、舜罢了。不以舜之所以侍奉尧的作为来侍奉君主,就是不敬奉自己的君主;不以尧之所以治理民众的作为来治理民众,就是残害自己的百姓。孔子说:‘道路只有两条,爱民与不爱民而已。’残暴虐害老百姓太过分则身被杀国亦亡;不太过分,则自身危险国力削弱,这就称之为‘昏暗乱常和暴虐嗜杀’,即使有孝子及孙子,历百世也改变不了。《诗经》上说:‘殷商可以借鉴的教训并不遥远,就是在前一代的夏朝。’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评析: 暂无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一节

《孟子》_离娄章句上_第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注释: 离娄:人名,古代一个视力极好的人,相传是黄帝时人,能于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 公输子:人名,即公输班,鲁国人,所以又叫鲁班。春秋末年著名的木匠。 师旷:春秋时代晋国的著名乐师。 愆:《诗"小雅"楚茨》:“我孔熯矣,式礼莫愆。”《诗·大雅·假乐》:“不愆不忘。”《左传·哀公十六年》:“失所为愆。”《论语·季氏》:“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说文》:“愆,过也。”这里用为过失、毛病之意。 规:《墨子·天志上》:“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荀子·赋》:“圆者中规,方者中矩。”《荀子·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楚辞·离骚》:“圆曰规,方曰矩。”《说文》:“规,有法度也。从矢,从见,会意。”这里用为画圆形的工具。 矩:本字作巨,今字作矩。形声。从矢,巨声。《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楚辞·离骚》:“求榘鑊之所同。”本义:矩尺。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后来用为比喻规矩、法则之意。 六律:《礼记·礼运》:“五声六律十二管。”古代用来校正乐音标准的管状仪器。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阶。从低音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吕。统称十二律。六律分别是: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黄钟。 五音:最古的音阶仅用五音,即宫、商、角、徵、羽。古人通常以宫作为音阶的第一级音。 揆:《诗·鄘风·定之方中》:“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易·系辞》:“初率其辞而揆其方。”《国语·周语》:“南北之揆七同也。”《楚辞·离骚》:“皇览揆予初度兮,肇锡予以嘉名。”《论衡·实知》:“凡圣人见祸福也,亦揆端推类。”《说文》:“揆,度也。”这里用为大致估量之意。 度:《诗"魏风"汾沮洳》:“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礼记·王制》:“度地居民。”《周礼·司市》:“执鞭度守门。”《孟子·梁惠王上》:“度,然后知长短。”《韩非子》:“吾忘持度。”《虞书》:“同律度量衡。”《说文》:“度,法制也。”这里用为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之意。 犯:通范。《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墨子·备蛾传》:“轴间广大,以圉,犯之,融其两端以束轮。”于省吾新证:“犯应读作范……此言轴间广大,以围范之,融其两端以束轮。”《逸周书·文传》:“土可犯,材可蓄。”这里用为约束使合规范之意。 刑:《尚书·康诰》:“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乃汝尽逊曰时叙,惟曰未有逊事。”《诗"大雅"思齐》:“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诗·周颂·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诗"周颂"清庙》:“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管子·侈靡》:“贱有实,敬无用,则人可刑也。”《孟子·梁惠王上》:“刑于寡妻。”这里用为典范、榜样之意。 蹶:《诗·小雅·十日之交》:“棸子内史,蹶维趣马。”《诗·大雅·板》:“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毛传:“蹶,动也。”陈奂传疏:“蹶训动,犹扰乱也。”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足部》:“蹶,又为兴起之义,与僵仆相反而相成,盖蹶者必起也。”这里用为动乱之意。 泄:《诗·邶风·雄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诗"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诗·大雅·板》:“天之方蹶,无然泄泄。”陆德明释文:“《尔雅》:‘宪宪,泄泄,制法则也。’”《荀子·荣辱》:“憍泄者,人之殃也。恭俭者,屏五兵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泰部》:“泄,假借为亵。”这里用为轻慢、懈怠之意。 沓:《说文》:“沓,语多沓沓也。”这里用为拖沓、疲沓之意。 译文: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敏锐的视力,有公输班那样精巧的手艺,如果不使用圆规和曲尺,也画不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的听力,如果不根据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所遵循的道路,如果不施行爱民的政策,也不能把天下治理好。现在有些国君虽有仁爱之心、仁爱之誉,但百姓却未能受到恩惠,未能被后世效法,就是因为不实行先王的道路的缘故。所以说,仅有善心不足以用来治理国政,仅有法度不能使之自行实施。《诗经》上说:‘无过失也无遗忘,一切都按旧规章。’遵守先王的法度竟然会犯错误,这是没有的事。圣人既已竭尽了视力,再加以圆规、曲尺、水准、墨线,画方、圆、平、直是用不胜用的;既已竭尽了听力,再加以六律以校正五音,也是用不胜用的;既已竭尽了心思,再加以怜悯百姓的政策,因此就可以使仁爱覆盖天下。  “所以说,站得高必然是因为站在丘陵上的缘故,站得低必然是因为站在河流旁的缘故;治理国政如果不依照先王之道,怎能说得上有智慧呢?所以惟有爱民者适宜处在领导地位。不爱民而处在领导地位,就等于把他的恶行散播给大众。在上者没有道路可以用来估量,在下者就没有法则可以遵守;朝廷之士不相信道路,下面的百工就不相信计量标准;君子的行为方式要约束使合规范,小人的行为方式要约束使合典范榜样,国家能生存下去,就可以说是幸运的了。  “所以说,城郭不完备,武器不充足,并不是国家的灾害;土地没有开垦,财物没有积聚,也不是国家的祸害;在上者没有社会行为规范,在下者就没有可学的,坏人横行,国家的灭亡就指日可待了。《诗经》上说:‘上天将要动乱时,不要轻慢懈怠。’所谓泄泄,就是拖沓疲沓的意思。侍奉国君没有最佳行为方式,进退之间没有社会行为规范,言论不是先王的道路,就是拖沓疲沓。  “所以说,用高标准责求君主就称为恭,陈述善良抵制邪恶就称为敬谨,自己的君主不能做到,自己就称为贼。” 评析: 暂无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十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十节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十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于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妻辟纑,以易之也。”   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于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顣曰:‘恶用是鶂鶂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鶂鶂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于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注释: 匡章:人名,齐国人,曾在齐威王和宣王朝做过将军。 陈仲子:齐国人,因他居住在於陵,后人称他为於陵子,是个思想家。《淮南子·泛论训》:“季襄、陈仲子立节抗行,不入洿君之朝,不食乱世之食,遂饿而死。” 於陵:齐国地名,在今山东长山县南。 螬:即蛴螬。金龟子的幼虫。白色,圆柱状,向腹面弯曲。居粪土中,吃农作物的根和茎。俗称地蚕、土蚕、核桃虫。《庄子·至乐》:“鸟足之根为蛴螬。” 巨擘:大拇指。引申为特殊人物之意。 纑:(lú)《左传·昭公十九年》:“因纺纑。”《说文》:“纑,布缕也。从糸,卢声。”这里用为纺织麻线之意。 盖:地名,在今山东沂水县西北。 辟:绩麻,即把麻分开,把短的续长。 频顣(cù):同颦蹙,形容皱着眉头。忧愁的样子。 鶃:(yì)鶃,同“鶂”,鹅叫声。 哇:吐。 充:充满,引申为推广。 译文: 匡章说:“陈仲子难道不是真正的正直廉洁之人吗?居住在於陵,三天不吃饭,耳朵听不见,眼睛看不到。井边有棵李子树,金龟子的幼虫已蛀食大半,他摸索着爬过去取来吃,吞咽了三口,耳朵才听得见,眼睛才看得见。”  孟子说:“在齐国的人士中,我必定是把陈仲子看着顶呱呱的人。然而,仲子怎么称得上廉洁呢?如果要推广仲子的操守,那只有变成蚯蚓才能做到。那蚯蚓,吞食地面上的干土,饮用地底下的泉水。而仲子所居住的房屋,是象伯夷那样廉洁的人建造的呢?还是象盗跖那样的强盗所建造的呢?他所吃的粮食,是象伯夷那样廉洁的人种植的呢?还是象盗跖那样的强盗所种植的?这些都还不知道哇!”  匡章说:“这有什么妨碍呢?他亲自编织草鞋,妻子开辟纺织麻线的事,用这些去交换来的。”  孟子说:“仲子,是齐国的大家世族;他的哥哥陈戴,有封地在盖邑,年收入万钟;他认为他哥哥的俸禄不是最佳行为方式得来的俸禄而不食用,认为他哥哥的房屋不是最佳行为方式得来的房屋而不居住,因此避开哥哥离开母亲,独自住到於陵。有一天回来,正好碰上有人送一只鹅来,他皱着眉头说:‘要这嘎嘎叫的东西干什么?’过了几天,他母亲杀了这只鹅给他吃,他正吃着,他哥哥从外面回来,说:‘这便是那嘎嘎叫的东西的肉。’仲子一听,便跑到外面把肉呕吐出来。母亲的东西不吃,妻子的食物却吃;兄长的房屋不住,於陵的房屋却去住,这样能称得上是廉洁的典范吗?象陈仲子这样的人,恐怕只有把自己变成蚯蚓后才能符合他的廉洁作风吧?” 评析: 暂无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九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九节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九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怠,孔子之道不着,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注释: 公都子:孟子的学生。 菹:(zū)《穆天子传》:“纽菹之兽。”注:“吴人呼田猎茸草地曰菹。”这里用为水草丛生的沼泽地之意。 飞廉:殷末时人,一作“蜚廉”。 横:(hèng)假借为“犷”。《荀子·修身》:“横行天下。”扬雄《长杨赋》:“东夷横畔。”《汉书·彭宠传》注:“以威力相胁曰横。”这里用为横暴,放纵之意。 杨朱:魏国人,战国初期思想家,主张“贵生”、“重己”。 墨翟: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其生卒年月,历史上无确切记载。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 闲:《易·大畜·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书·毕命》:“虽收放心,闲之为艰。”《诗"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闲之为则。”《太玄·闲》:“闲其藏,固珍宝。”范望注:“防闲不与流俗。”《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广雅·释诂一》:“闲,法也。”又:“闲,正也。”《广雅·释诂二》:“闲,遮也。”王念孙疏证:“《士丧礼》下篇:‘抏木横三缩二。’郑玄注:‘抏,御也。所以御止士者。’皆遮之意。”《广韵·山韵》:“闲,防也,御也。”这里用为规范、限制、防御之意。 戎:(róng)《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孟子·滕文公上》:“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辞海·西部》:“西戎,中国古代西北戎族的总称。《禹贡》指织皮、昆仑、析支、渠搜。原分布在黄河上游,及甘肃西北部,后逐渐东迁。”《中国古代史·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徐高祉主编):“文王被放回后,……先后征服了西北的西戎等国……。”这里实指为戎族。 狄:《论语·子路》:“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国语·晋语》:“戎狄怀之。”《孟子·滕文公上》:“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史记·货殖列传》:“夷狄益甚。”本义是指中国古代民族名。分赤狄、白狄、长狄诸部各有支系。因其主要居住在北方,通称为北狄。狄或北狄曾是古代中国中原人对北方各民族的泛称。 膺:《诗·鲁颂·閟宫》:“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孟子·滕文公上》:“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后汉书·班彪传附班固》:“天子受四海之图籍,膺万国之贡珍。”这里用为服从接受之意。 著:显著,发扬。 闲:捍卫。 距:通“拒”,反对。 放:驳斥。 诐:偏颇。 译文: 公都子说:“别人都说先生喜好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我难道喜好辩论么?我是不得已啊!天下有人类已经很久了,时而太平,时而混乱。在尧的时候,水大到向西流,泛滥于中原地区,到处被龙蛇盘踞,百姓无处安身;住在低地的人在树上搭巢,住在高处的人在山上营造洞穴。《尚书》上说:‘洚水警诫了我们。’所谓洚水,就是洪水。尧派禹治水。禹挖通河道将洪水导入大海,又把龙蛇驱逐到草泽地,水沿着地上的沟道流动,这就是长江、淮水、黄河和汉水。水患既已解除,鸟兽不再危害人们,然后百姓们才得以回到平地上来安居。  “尧舜去世以后,圣人治国爱民之道逐渐衰微,暴虐的君主接连出现,毁坏了房屋来做池沼,使百姓无处安居;废弃了农田来做园林,使百姓不能谋生。淫邪的学说和暴虐的行为随之兴起,园林、池沼、草泽增多并招来了飞禽走兽。到了殷纣之时,天下又发生大乱。周公辅佐武王诛杀殷纣,讨伐奄国,与这些暴君打了三年,把飞廉追逐到海边处死,消灭殷商的属国五十个,将虎、豹、犀牛、大象驱赶得远远的,天下百姓非常喜欢。《尚书》上说:‘伟大光明啊,文王的谋略!继承发扬光大啊,武王的功绩!帮助开导我们后代,都走正路不无缺陷。’  “现社会混乱正道衰微,淫邪的学说和暴虐的行为随之兴起,臣子杀君主的事有了,儿子杀父亲的事也有了。孔子为之忧虑,便著述了《春秋》。《春秋》所记载的是天子的事,所以孔子说:‘将使世人了解我的恐怕也只有《春秋》了,将使世人责怪我的恐怕也只有《春秋》了。’  “圣王不出现了,诸侯们肆无忌惮,在野人士横暴放纵地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世上的言论不属于杨朱一派便属于墨翟一派。杨氏主张为自己,是不要君王;墨氏主张兼爱,是不要父母。不要父母不要君王的人,就是禽兽。公明仪说:‘厨房里有肥美的肉,马棚里有健壮的马匹,老百姓却面带饥色,田野上有饿死的人,这无异于驱赶着兽类去吃人。’杨、墨的学说不破除,孔子的学说不发扬,就是要用邪说欺骗百姓、阻止仁义的施行。仁义被阻止,就是放任野兽去吃人,人们也将互相残食。我为此感到忧虑,所以要规范先圣的道路,抵制杨、墨的学说,批驳错误夸张的言论,使邪说歪理不能再流行。邪说兴起在人们心中,会危害人们做的事情,事情受了危害,也就会危害政务。即使圣人再出现,也不会改变我的观点。  “从前大禹抑制洪水使天下太平,周公兼并夷族狄族,赶走猛兽使百姓安宁,孔子著成《春秋》使乱臣贼子害怕。《诗经》上说:‘戎族狄族的人服从了,荆地楚地被惩罚了,没有人敢抗拒我。’不要父亲不要君主,是周公所要征服的。我也想要端正人心,破除邪说,抵制偏颇的行为,批驳错误夸张的言论,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我怎么是喜好辩论呢?我是不得不如此。凡是能够著书立说敢于抵制杨、墨学说的人,便不愧是圣人的学生。” 评析: 暂无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八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八节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八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 戴盈之:宋国的大夫。 攘:《墨子·非攻》:“攘人犬豕鸡豚。”这里用为窃取、偷盗之意。 已:停止。 损:减少。 译文: 戴盈之说:“田租十分取一,取消关卡市场的税收,现今还不能办到。请先减轻,等到明年再完全办到,怎么样?”  孟子说:“现在有一个人每天都偷他邻居的鸡,有人告诫说:‘这不是君子之道。’他却说:‘请让我少偷一些,每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完全改正。’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赶快改正,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七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七节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七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矙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注释: 段干木:人名,战国初期魏文侯时的贤者。 泄柳:人名,鲁穆公时人。 内:(nà)《礼记·月令》:“无不务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赵不内。”《史记·项羽本纪》:“欲止不内。”《说文》:“内,入也。自外而入也。”这里用为接纳之意。 阳货:又称阳虎,季氏的家臣。季氏曾几代掌握了鲁国的朝政,而此时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后来他与公山弗扰共谋杀害了季桓子,失败后逃往晋国。 矙:(kàn)同“瞰”。《孟子·离娄下》:“王使人矙夫子。”《文选·班固·东都赋》:“瞰四裔而抗棱。”《文选·张衡·东京赋》:“左瞰暘谷。”《广雅·释诂一》:“瞰,视也。这里用为探看之意。 畦:(qí)《庄子》:“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史记·货殖列传》:“千畦姜韭。”《说文》:“畦,田五十亩曰畦。”菜圃间划分的行列。这里是当动词用。 赧:(nǎn)柳宗元《乞巧文》:“大赧而归,填恨低首。”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这里用为形容词,因羞惭而脸红之意。 译文: 公孙丑问:“不见诸侯,是什么最佳行为方式呢?”  孟子说:“古时候的惯例,不是诸侯的臣子就不去参见。段干木翻墙逃避魏文侯,泄柳关门不接待鲁穆公,都太过分了。迫不得己,也是可以见的。阳货想要孔子来见他,又厌恶别人认为他不知礼,当时大夫赠送财物给士人,士人如果不能在家亲自接受,就应去大夫家拜谢。于是阳货探看到孔子不在家,就去孔子家赠送蒸好的猪腿;孔子于是也探看到阳货不在家时前往拜谢。在那时,如果阳货先去拜访,孔子怎么会不见他呢?曾子说‘耸着肩膀对别人谄媚地笑,这比夏天在菜地里划行列还要痛苦。’子路说:‘跟一个人不志同道合,却勉强交谈,脸上露出羞愧之色,我真不知所为何来。’这样看来,君子的品行修养,是可以知道的。” 评析: 暂无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六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六节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六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注释: 戴不胜:人名,宋国之臣。 咻:(xiū)这里用为喧哗之意。 庄、岳:齐国的街里之名。 薛居州:人名,宋国之臣。 傅:动词,教。 挞:鞭打。 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想要你们君王向善吗?我明确地告诉你。有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能说齐国的方言,是让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来教他?”  戴不胜说:“使齐国人来教他。”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众多楚国人在旁喧哗,即使天天鞭挞并强逼他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要是把他送到齐国的街上去住几年,即使天天鞭挞并强逼他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啊。你说薛居州是个善人,要让他居住在国君的身边。如果在国君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样的人,大王和谁去做不善的事呢?如果在国君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人,大王和谁去做善事呢?一个薛居州,怎能改变宋王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五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五节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五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万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   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无罚。’‘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匪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其君子实玄黄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注释: 万章:孟子的学生。 毫:地名,商汤的都城,在今河南商丘。 葛:古国名。 奚:(xī)《书·仲虺之诰》:“徯予后。”《虞书》:“惟动丕应徯志。”《孟子·梁惠王下》:“徯我后。”《说文》:“徯,待也。”这里用为等待之意。 篚:(fěi)《书·禹贡》:“厥贡漆丝,厥篚织文。”《仪礼·士冠礼》:“洗有篚。”《仪礼·燕礼》:“设膳篚。”《仪礼·士虞礼》:“受肺脊实于篚。”本义为圆形的盛物竹器,这里当动词用,即装进筐子之意。 太誓:即《泰誓》,系《尚书》中的一篇,据传是周武王伐商时的讲话。 云儿:而已,罢了。 译文: 万章问:“宋国是个小国,现在想推行王政,齐国、楚国却讨厌它而讨伐它,应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成汤居住在毫地,与葛国相邻,葛伯放纵无道,不祭祀先祖。汤派人询问他:‘为什么不祭祀?”葛伯说:‘没有做祭祀用牲畜。’汤派人送给他们牛羊,葛伯把牛羊吃了,还是不祭祀。汤又派人询问他:‘为什么不祭祀?’葛伯说:‘没有谷物来做祭品。’汤派毫地的民众去为他们耕田,让老年人和小孩送饭。葛伯带领着他的民众拦住那些带着酒食米饭的人抢夺,不肯给的就杀死。有个小孩带着米饭和肉,遭到杀害而被抢走了食物。《尚书》上说:‘葛伯与送饭者为仇。’就是指这件事。成汤因为葛伯杀死了这个小孩子而去征讨葛国,天下的老百姓都说:‘这不是贪图天下的财富,这是为平民百姓复仇。’成汤的征讨,从葛国开始,先后征伐十一次而无敌于天下。他向东征讨,西边的夷族人便埋怨;向南征讨,北方的狄族人便埋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在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象大旱时候盼望雨水一样。所到之处,赶集的不停止买卖,种田的不停止耕耘,商汤讨伐暴君,慰问他们的老百姓,象及时雨从天而降,老百姓非常喜欢。《尚书》上说:‘等待我们的君王,他来了我们就不受罪了。’‘有攸国助纣为虐不臣服,周王向东征讨,安抚那里的士民妇女,他们用筐装着黑色和黄色的丝帛,以事奉我们周王为荣,最后他们臣服了大邦周室。’那儿的官吏带着用筐装着的丝绸来迎接周的官吏,那儿的老百姓用筐装着饭食,用壶盛着饮水来迎接周的士兵。把老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就是要去掉残暴的君主。《泰誓》上说:‘我们的武力要发扬,攻入他们的国土,除掉那残暴的君主,用杀伐来彰明正义,比成汤的功业更辉煌。’只怕宋君不推行王政,如果真能推行王政,普天之下民众都会抬头盼望,要拥护这样的人来做君主;齐国、楚国虽然强大,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四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四节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曰:“否。”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注释: 彭更:孟子的学生。 传:(zhuàn转)《战国策·齐策五》:“昔者赵氏袭卫,车舍人不休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后汉书·陈忠传》:“发人修道,缮理亭传。”《三国志·张鲁传》:“作义舍,如今之亭传。”这里用为古时招待宾客的馆舍之意。 泰:通“太”;过于。《庄子·渔父》:“不泰多事乎?”《礼记·曲礼上》假尔泰龟有常。”《淮南子·原道》:“泰古二皇。”这里用为过分之意。 箪:(dān)《左传·宣公二年》:“箪食与肉。”《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礼记·曲礼》:“苞苴箪笥。”《仪礼·士冠礼》:“栉实于箪。”《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说文》:“箪,笥也。从竹,单声。”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功:《书·益稷》:“惟荒度土功。”《诗·豳风·七月》:“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庄子·天地》:“事求可,功求成。”这里用为成效之意。 羡:《诗·小雅·十月之交》:“四方有羡。”《管子·国蓄》:“钧羡不足。”《周礼·小司徒》:“以其余为羡。”《晏子春秋》:“喜乐无羡赏,忿怒无羡刑。”《史记·平准书》:“浮食奇民,欲擅管山海之货,以致富羡。”这里用为富裕有多之意。 墁:(màn)这里用指为土墙之意。(8)食志:论动机供给食物。(9)食功:论功劳供给食物。 译文: 彭更问:“后面跟随着数十辆车,又跟随着几百人,在客馆里吃遍了诸侯各国,不以为过分吗?”  孟子说:“如果不想走一条道路,即使一碗饭也不接受;如果同走一条道路,那舜接受尧的天下,也不以为过分,你以为过分吗?”  彭更说:“不,但读书人不做事而吃饭,是不可以的。”  孟子说:“你不通晓用成效交换之事,以多余的补充不足的;那么农民有余粮,妇女有多余的布帛就不知道如何交换。你如果通晓这些事,那么造礼器的梓人、掌土木的匠人、造车轮的轮人、制车厢的舆人都能从你这里得到饭吃。有这样一个人,在家孝顺,在外友爱,能守先辈君王的道路,以此扶持后来的学者,却不能从你那里谋食,你为什么能尊重造礼器的梓人、掌土木的匠人、造车轮的轮人、制车厢的舆人却轻视为了仁义而奔走的人呢?”  彭更说:“造礼器的梓人、掌土木的匠人、造车轮的轮人、制车厢的舆人,他们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求饭吃;君子追求人生的道路,其目的也是为了求饭吃吗?”  孟子说:“你何必管动机目的呢?他对你有劳绩,你可以供养就供养,你是按动机供养人,还是按成效供养人呢?”  彭更说:“供养求饭吃的人。”  孟子说:“有这样一个人,他打坏瓦,又乱涂墙,他的目的也是为了求饭吃,你供养他吗?”  彭更说:“不。”  孟子说:“那么你不是因人的动机而供养,而是按他的贡献而供养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三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三节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三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   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   “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   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出疆必载质,何也?”   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注释: 周霄:魏国人。 仕:《诗·大雅·文王有声》:“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论语·微子》:“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韩非子·说难》:“此非能仕之所耻也。”这里用为从仕做官之意。 皇:通“惶”。《诗·豳风·东山》:“皇驳其马。”《诗·豳风·破斧》:“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吕氏春秋·先己》:“督听则奸塞不皇。”俞樾平议:“皇读为惶,谓奸邪闭塞不至惶惑也。”这里用为徘徊迟疑之意。 载:《易·小畜·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书·皋陶谟》:“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孔传:“载,行;采,事也。”孔颖达疏:“载者,运行之义,故为行也,此谓荐举人者,称其人有德,欲使在上用之,必须言其所行之事。”《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宾客,则摄而载果。”《老子·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易·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管子·形势》:“虎豹得幽而威可载也。”尹知章注:“载,行也。”《小尔雅·广言》:“载,行也。”这里用为施行之意。 质:《诗·小雅·天保》:“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礼记·中庸》:“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礼记·曲礼上》:“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汉书·王陵传》:“面质吕须於平前。”颜师古注:“质,对也。”这里用为双方对质,验证之意。 吊:《诗·小雅·天保》:“神之吊矣,诒尔多福。”《左传·襄公十四年》:“有君不弔。”《孟子·梁惠王下》:“诛其君而吊其民。”《淮南子·人间训》:“人皆吊之。”《资治通鉴》:“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这里用为慰问之意。 助:假借为“藉”。藉:《易·大过·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孟子·滕文公上》:“彻者,彻也;助者,藉也。”《墨子·公输》:“借子杀之。”《韩非子·孤愤》:“其可以借以美名者,以外权重之。”《汉语大字典·草部》:“藉,为凭借之意。”这里用为凭借之意。 粢:(zī)《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御廪者何?粢盛委之所藏也。”《玉篇》:“粢,稷米也。”这里用为古代供祭祀用的谷物之意。 译文: 周霄问孟子:“古时候的君子也出来做官吗?”  孟子说:“做。《传》上说:‘孔子如果三个月没有见到君子,就会徘徊迟疑,如果要离开此地,必然要施行验证。’所以古时候的人三个月没有见到君子,就会有人去慰问。”  周霄说:“三个月没有见到君子就有人去慰问,不是太急了吗?”孟子说:“读书人如果失去了位置,犹如诸侯失去国家。《礼》书上说:‘诸侯耕种藉田以供给祭祀用品,他们的夫人养蚕缫丝以制作祭祀用衣服。祭祀用的牲畜不肥壮,祭祀用的谷物不洁净,衣服不完备,就不敢用来祭祀。惟有读书人没有田土,则可以不祭祀。’牲畜、器皿、衣服不完备,不敢举行祭礼,就更不敢举行宴会,难道这还不足于去慰问吗?”  周霄又问:“离开此地必然要施行验证,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读书人出来做官,就好象农夫耕地一样;农夫怎么会因为离开此地而舍弃农具呢?”  周霄说:“晋国也是一个读书人可以做官的国家,但没有听说做官有如此急迫的。出来做官如此急迫,君子却怕求官,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男孩生下来就希望为他找到妻室,女孩生下来就希望为她找到夫家,父母的这种心情,是人人都有的。但要是没有父母的许可,没有媒人的介绍,就钴洞偷看,爬墙相爱,那么父母、国人都会看不起他们。古时候的人不是不想出来做官,但讨厌不通过正道。不通过正道而做官的,就跟钻洞爬墙相类似。” 评析: 暂无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二节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 景春:孟子的朋友。 公孙衍:当时著名的人物,魏国人。 张仪:(?~前310)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魏人,于魏惠王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惠文君十年(前328),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今陕西东部)于秦。当年,张仪为秦相。 居:《易·随·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诗经"郑风"叔于田》:“叔于田,巷无居人。”《诗·小雅·鱼藻》:“王在在镐,有那其居。”《老子·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论语·公冶长》:“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礼记·乐记》:“乐著太始而礼居成物。”俞樾平议:“居,犹辨也。‘乐著太始。礼居成物’。谓乐所以著明太始,礼所以辨别成物。”这里用为“辨别”之意。 冠:《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左右。这里用指为成年男子之意。 由:《诗"小雅"宾之初筵》:“匪言勿言,匪由勿语。”《诗·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高亨注:“由,从也。”《论语·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孟子·梁惠王上》:“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荀子·成相》:“隐讳疾贤,良由奸诈,鲜无灾。”这里用为遵从,遵照之意。 淫:《书·大禹谟》:“罔淫于乐。”孔传:“淫,过也。”《左传·隐公三年》:“骄奢淫泆。”孔颖达疏:“淫,谓耆欲过度。”《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关雎序》:“不淫其色。”孔颖达疏:“淫者,过也,过其度量谓之为淫。”《礼记·王制》:“齐八政以防淫。”孔颖达疏:“淫,谓过奢侈。”《荀子·不苟》:“小心则淫而倾。”这里用为过度之意。 夫子:丈夫。 由:遵循。 淫:过分,荡其心。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一安于辨别,天下的争斗就熄灭。”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吗?男子行成年礼,父亲对他有所嘱托;女子要出嫁,母亲有所嘱托并送到大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自己的家,必须恭敬,必须谨慎,不要违抗丈夫。’以顺从作为准则,是为人妻妾的人生道路。辨别天下众多可辨别的东西,树立天下正确的名位,推行天下最大的道路;如果得志,让人民遵从遵照;如果不得志,就自己走自己的道路。富贵时不能过度,贫贱时不要动摇改变意志,面对威武之势而不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评析: 暂无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一节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_第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何也?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注释: 陈代:孟子的学生。 枉尺而直寻:弯曲一尺而伸展八尺,比喻以小的牺牲而换取大的成就。枉:弯曲。寻:八尺。 虞人:守园林的官吏。 赵简子:即赵鞅,春秋末年晋国的大夫。 王良:晋国的善御者。 嬖奚:赵简子的宠臣,名奚。 范:通“笵”。《礼记·礼运》:“范金合土。”《荀子·强国》:“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剖刑而莫邪已。”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仍密布字印,满铁苑为一板。”这里用为用模子浇铸,引申纳入规范之意。 诡遇:不依法驾御。 贯:通“惯”。《吕氏春秋·不二》:“无术之智,不教之能,而恃强速贯刃,不足以成也。”这里用为习惯之意。 反命:复命,反同“返”。 比:合作。 枉道:背离正道。 译文: 陈代说:“没有见诸侯以前,好象觉得我很渺小,现在一看见他们,就觉得我们做大可以做到王者,做小则可以称霸一方。何况《志》上说:‘屈曲一尺而伸展八尺。’这事好象是可以做的。” 孟子说:“从前齐景公田猎时,用旌旗召唤管理园林的官吏而召唤不来,就想杀掉他。‘有志之士不会忘记自己身处沟壑的处境,有勇之士不会忘记抛头颅洒热血。’孔子会取哪一种呢?取不召唤就不去的那种。如果不待其召唤就前往,那算什么呢?况且那个屈曲一尺而伸展八尺的说法是从利上来说的,如果要说利,那么屈曲八尺而伸展一尺有利,是否也能做呢?从前赵简子派王良为他宠幸的小臣奚驾车田猎,一整天捕不到一只鸟。宠臣奚回去汇报说:‘王良是天下最差的车手。’有人把这话告诉了王良,王良说:‘请让我们再去一次。’奚勉强同意后又去,一早上就捕获到十只鸟。宠臣奚回去汇报说:‘王良是天下最优秀的驾车手。’赵简子说:‘我派他专门为你驾车。’便告诉了王良。王良不同意,说:‘我按照规矩赶车奔驰,终日捕不到一只鸟;不依法驾驭,一早晨却捕获十只鸟。《诗经》上说:“驱车驰马极熟练,放箭有如椎破物。”我不习惯替小人驾车,请不要任命。’驾御战车的人尚且羞于与奚这样的射手合作,即便合作得到的鸟兽多得象山丘一样,也是不干的。如果弯曲自己的人生道路去随从别人,那是为什么呢?并且你也弄错了,弯曲自己人生道路的人,是不能矫正别人的人生道路的。” 评析: 暂无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上_第五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上_第五节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上_第五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他日又求见孟子。   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 注释: 墨者夷之:信奉墨子学说,名叫夷的人。 徐辟:孟子的学生。 直:《易·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诗·大雅·緜》:“其绳则直,缩版以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师直为壮,曲为老。”《论语·雍也》:“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韩非子·五蠹》:“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广雅·释诂二》:“直,义也。”《字汇·目部》:“直,正也。”这里用为正直、公正之意。 赤子:《尚书·周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老子·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指纯正而天真无邪的儿童之意。 蚋:(ruì)《通俗文》:“小蚊曰蚋。”主要是蠓科、瘿蚊科和摇蚊科的任何种小双翅蝇,其中很多都能够咬人疼痛并且还有某些是人类和各种其它脊椎动物寄生虫的中间宿主传播者。又名沙蚊。这里用指为小蚊之意。 嘬:(chuài)《韩非子·说林下》:“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体)而食之。”这里用为叮咬之意。 颡:(sǎng)《孔子家语·困誓》:“河目龙颡。”《淮南子》:“靥辅在颊则好,在颡则丑。”《说文》:“颡,额也。从页,桑声。”《方計》:“中夏谓之额,东齐谓之颡。”这里用为额头之意。 泚:(cǐ)《正字通·水部》:“泚,汗出貌。”这里用为出汗的样子。 虆:(léi)《诗·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虆之。”《楚辞·刘向·九叹》:“葛藟虆于桂树兮。”这里用为藤、葛类蔓草名之意。 梩:(lì)同“杞”。《集韵·止韵》:“杞,木名。《说文》:‘枸杞也。’一曰国名,亦姓,或作梩。”这里用为一种叫“杞”的灌木之意。 怃:《论语·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这里用为怅然失意的样子。12命:受命,领教。 译文: 墨家学派的信奉者夷之想通过孟子的学生徐辟求见孟子。孟子说:“我是很愿意见他的,但我现在正病着,等我病好了我去见他,夷子就不用来了。” 过了几天,夷子又提出想见孟子。孟子说:“我今天可以见他,不直接告诉他墨家的矛盾、缺陷在哪里,大道就不会显现。今天我就直接告诉他。我听说夷子是信奉墨家学说的,墨家学说提倡办理丧事,以薄葬为正确的道路;夷子想用这种主张移风易俗于天下,难道不是认为不这样就不可贵吗?然而夷子又厚葬他的亲人,那就是用他认为低贱的方法来侍奉亲人。” 徐辟把这些话告诉了夷子。夷子说:“儒家的道路,古代帝王对待百姓就象爱护婴儿一样,这是说的什么意思呢?我也认为爱是没有差别等级的,只是施行的时候由亲人开始。” 徐辟把这些话告诉了孟子。孟子说:“这个夷子真的认为人们爱护他的哥哥的孩子和爱护邻居的孩子一样吗?那是有取舍的。婴儿在地上爬着将要跌进井里,这不是婴儿的罪过。况且天生万物,每物只有一个根本,而夷子却认为有两个根本。大概上古时候曾经有不安葬自己亲人的人,他的亲人死了,就把尸体扛起来丢到山沟里。后来路过那里,看见狐狸在撕食尸体,苍蝇蚊子也聚来叮咬。他的额头上就冒出了汗,斜着眼而不敢正视。这个汗呀,不是自己想出的汗,是内心真情表现在脸上的结果,于是这人就返去拿藤蔓野草和灌木来掩埋尸体。掩埋尸体确实是对的,那么孝子和仁爱的人埋葬自己的亲人,也必然是有道理的。” 徐辟把这些话告别了夷子。夷子怅然若失,停了一会才说:“命运就是这样啊。” 评析: 暂无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上_第四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上_第四节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上_第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注释: 神农之言:神农氏的学说。神农是上古传说中的人物,常与伏羹氏、燧人氏一道被称为“三皇”。神农氏主要的功绩是教人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叫“神农”。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多托古圣贤之名而标榜自己的学说。“农家”就假托为“神农之言”。 许行:农家代表人物之一,生平不详。 踵(zhǒng):至,到。 廛:住房。氓:移民。 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穿粗麻衣,靠编草鞋,织草席谋生。衣(yī),动词,穿;褐(hè),粗麻短衣;屦(jù),草鞋。 陈良:楚国的儒士。陈相、陈辛:都是陈良的学生。 饔飧:饔(yōng):早餐;飧(sūn):晚餐。 厉:病。 釜:金属制的锅;甑:用瓦做的茶饭器;爨(cuàn):烧火做饭;铁:指用铁做的农具。 舍:相当于方一言“啥”,即什么东西、一切东西的意思。 宫中:家中。古代住宅无论贵贱都可以叫“宫”,秦汉以后才专指帝王所居为宫。 大人:这里指有地位的人,与下文“小人”相对。 路:指奔波、劳累。 敷:遍。 瀹济漯:瀹(yuè)济漯:疏导。济漯(tà):济水和漯水。 后稷:相传为周的始祖,名弃,尧帝时为农师。 树艺:种植。 契(xiè):人名,相传是殷的祖先,姓子,尧帝时任司徒。 放勋:尧的称号,放是大,勋是功劳,原本是史官的赞誉之辞,后来成为尧的称号。 劳之来之:劳、来都读为去声,劝勉,慰劳。 皋(gāo)陶(yáo):人名,相传为虞舜时的司法官。 易:治。 倍:同“背”,背叛。 治任:准备行李。治,整治;任,负担。 秋阳以暴:秋阳,周历七八月相当于夏历五六月,所以这里所说的秋阳实际相当于今天的夏阳。暴,同“曝”,晒。皜皜(hào):光明洁白的样子。 鴃(jué):伯劳鸟。 戎狄膺,荆舒是惩:引自《经•鲁颂•闷官》。膺,击退;惩,抵御;戎秋是北方的异族;荆、舒是南方的异族。 市贾不贰:贾通“价”;不贰,没有两样。 五尺之重:古代尺寸短,五尺约相当于现在三尺多一点。 倍蓰(xǐ):倍,一倍;蓰,五倍。后文的什、百、千、万都是指倍数。...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上_第三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上_第三节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上_第三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使毕战问井地。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注释: 绹:(táo)《诗经·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广雅·释器》:“绹,索也。”这里用为绳索之意。 阳虎:又称阳货,季氏的家臣。季氏曾几代掌握了鲁国的朝政,而此时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后来他与公山弗扰共谋杀害了季桓子,失败后逃往晋国。 彻:《诗·大雅·公刘》:“彻田为粮。”《老子·七十九章》:“有德司契,无德司彻。”《论语·颜渊》:“盍彻乎!”这里用为税田十取一的周朝田税制度之意。 藉:《易·大过·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墨子·公输》:“借子杀之。”《韩非子·孤愤》:“其可以借以美名者,以外权重之。”《汉语大字典·草部》:“藉,为凭借之意。”这里用为凭借之意。 龙子:古代贤人。 校:(jiào),比较、估量之意。 盻:(xì)《三国志·魏志·许褚传》:“褚瞋目盻之,超不敢动。”这里用为恨视,怒视之意。 庠:(xiáng)《尔雅·释官》:“庠序,官也。”《礼记·乡饮酒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说文》:“痒,礼官养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这里用指为学校之意。 序:《诗·周颂·闵予小子》:“继序思不忘。”《诗·大雅·行革》:“序宾以贤。”《左传·宣公十二年》:“内官序当其夜。”《礼记·中庸》:“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楚辞·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荀子·君子》:“长幼有序。”这里用为次序之意。 射:《易·旅·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诗"小雅"车舝》:“式燕且誉,好尔无射。”《论语·八佾》:“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礼记·射义》:“射之为言者,绎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礼记"中庸》:“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吕氏春秋·重言》:“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高诱注:“使王射不动不飞不鸣何意也。”《广雅·释言》:“射,绎也。”这里用为猜度、陈述之意。 毕战:人名,滕国的一个臣子。 圭:(guī)《易·益·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孙子算经》卷上:“量之所起,起于粟,六粟为一圭,十圭为一撮。”本义为古代容量单位。圭田:这里用为供祭祀用的田土之意。 润泽:指具体实施中的协调和修饰。 译文: 滕文公询问有关治理国家的问题。  孟子说:“人民的事情是刻不容缓的,《诗经》上说:‘白天赶紧割茅草,晚上搓绳到通宵。抓紧时间补漏房,开年又要种百谷。’人民百姓的生活道理是,有固定产业的人就有固定生活的信心,没有固定产业的人就没有固定生活的信心。如果没有固定生活的信心,就会放荡任性,胡作非为,无恶不作。等到陷入罪网,然后对他们施以刑罚,这等于是设下网罗陷害民众。哪里有爱民的国君当政,却干出陷害民众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必须谦恭俭朴,礼贤下士,向百姓征税有制度。阳虎说过:‘能富贵的人都不仁爱,能仁爱的人都不会富贵。’夏朝时每家授田五十亩而实行贡法,商朝时每家授田七十亩而实行助法,周朝时每家授田一百亩而实行彻法,实际上征的税都是十分取一。什么叫彻法呢?彻就是抽取之意;助就是凭借之意。龙子说:‘管理土地的税制以助法为最好,而贡法最不好。’所谓贡法就是参照几年中的收成取一个固定数。不管丰年灾年,都要按照这个确定的税额征税。丰收年成,处处是谷物,多征收一些也不算苛暴,但却并不多收;灾年欠收,每家的收获量甚至还不够第二年肥田的费用,却一定要征足这个额定数。作为百姓父母的国君,即使子民百姓怒目而视,一年到头辛勤劳动,也不足赡养自己的父母,却还要靠借贷来凑足租税,致使老弱幼小在山沟荒野奄奄一息,哪里还称得上是百姓的父母呢?那世代承袭俸禄的制度,滕国早已实行了。《诗经》上说:‘雨水浇灌我们的公田,同时也滋润到我的私田。’只有实行助法才会有公田,从此诗来看,周朝也是实行助法的。  “另外还要开办庠、序、学、校以教育人民。所谓庠,意思是培养;所谓校,意思是教导;所谓序,意思是有秩序地陈述。夏朝时叫校,殷商朝时叫序,周朝时叫庠;这个‘学’是三代共同都有的,都是教育人民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为上层所懂得,小民百姓则能亲和于下层。如果有贤明的君王兴起,必然会来学取这个法,因为这是为王者所效法的。《诗经》上说:‘周国虽然是旧的一个邦国,但其因时代的趋势而成为一个新的邦国。’这是对周文王的称赞。你努力实行这些,也可以使你的国家涣然一新!”  滕文公派毕战来问关于井田制的问题。  孟子说:“你的国君将要实行爱民的政策,特意选派你来,你一定要努力!所谓爱民政策,必须从分清田土的经纬之界着手。经纬之界不正,井田就不会平均,作租税的俸禄就不会公平。所以残暴的国君和贪官污吏必然是不重视田土的经纬之界。田土的经纬之界一旦划分正确,怎样分配田土和俸禄就可以坐下来议定了。  “而滕国,虽然土地狭小,但一样要有官员,一样要有在田野里耕田的农民。没有官员,就没有办法管理农民,没有农民,也就没有办法养活做官员的君子。希望你们在田野上实行九分抽一的助法,在都城中实行十分抽一的税法让人们自行交纳。国卿以下的官员必须要有供祭祀用的田土,这供祭祀用的田土为五十亩;其余的人给田土二十五亩。死葬和搬迁都不离开本乡范围,乡里的田都要同样是井田制,人们出入劳作时相互伴随,抵御盗寇时互相帮助,有疾病事故时互相照顾,这样百姓就友爱和睦了。方圆一里为一个井田,一个井田为九百亩,中间一块田土为公田,八家各以一百亩为私田,但要共同料理好公田;把公田的事办完了,然后才能做私事,这就是区别农民的办法。这只是一个大概情况,至于怎样更健全和完善,就要靠国君和你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上_第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上_第二节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上_第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   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注释: 滕定公:滕文公的父亲。 薨:死。古代称侯王死叫“薨”,唐代以后用于指二品以上官员死。 然友:人名,太子的老师。 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丧、凶灾之类。 之:至,到。邹与滕相距只有四十余里,所以可以问后行事。 自尽:尽自己最大的心力。 曾子曰:这几句话在《论语•为政》中是孔子对樊迟说的。 三年之丧:指子女为父母、臣下为君主守孝三年。 齐(zī)疏之服:用粗布做的缝边的丧服。齐,指衣服缝边。古代丧服叫做衰(CUT),不缝衣边的叫“斩衰”,缝衣边的叫“齐衰”。 飦(zhān);稠粥。粥:稀粥.这里是偏义复词,指稀粥。 宗国:鲁、膝诸国的始封祖都是周文王的儿子,而周公封鲁,于行辈较长,所以其余姬姓诸国都以鲁为宗国。 《志》:记国家世系等的一种书。 冢宰:官名。在君王居丧期间代理朝政。 歠(chuò):饮。 君子之德………必偃:这几句出自《论语•颜渊》篇孔子的话。“尚”与“上”同;偃,倒下。 五月居庐:居住在丧庐中五个月。 命戒:命令,政令。 颜色:面容。 译文: 滕定公死了,太子对老师然友说:“上次在宋国的时候孟子和我谈了许多,我记在心里久久不忘。今天不幸父亲去世,我想请您先去请教孟子,然后才办丧事。”  然友便到邹国去向孟子请教。  孟子说:“好得很啊!父母的丧事本来就应该尽心竭力。曾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依照礼节安葬他们,依照礼节祭把他们,就可以叫做孝了。’诸侯的礼节,我不曾专门学过,但却也听说过。三年的丧期,穿着粗布做的孝服,喝稀粥。从天子一直到老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的。”  然友回国报告了太子,太子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滕国的父老官吏都不愿意。他们说:“我们的宗国鲁国的历代君主没有这样实行过,我们自己的历代祖先也没有这样实行过,到了您这一代便改变祖先的做法,这是不应该的。而且《志》上说过:‘丧礼祭祖一律依照祖先的规矩。’还说:‘道理就在于我们有所继承。’”  太子对然友说:‘我过去不曾做过什么学问,只喜欢跑马舞剑。现在父老官吏们都对我实行三年丧礼不满,恐怕我处理不好这件大事,请您再去替我问问孟子吧!”  然友再次到邹国请教孟子。孟子说:“要坚持这样做,不可以改变。孔子说过:‘君王死了,太子把一切政务都交给家事代理,自己每天喝稀粥。脸色深黑,就临孝子之位便哭泣,大小官吏没有谁敢不悲哀,这是因为太子亲自带头的缘故。’在上位的人有什么喜好,下面的人一定就会喜好得更厉害。领导人的德行是风,老百姓的德行是草。草受风吹,必然随风倒。所以,这件事完全取决于太子。”  然友回国报告了太子。  太子说:“是啊,这件事确实取决于我。”  于是太子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没有颁布过任何命令和禁令。大小官吏和同族的人都很赞成,认为太子知礼。等到下葬的那一天,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观看,太子面容的悲伤,哭泣的哀痛,使前来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 评析: 暂无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上_第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上_第一节

《孟子》_滕文公章句上_第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注释: 世子:即太子。“世”和“太”古音相同,古书常通用。 成规:齐国的勇士。 公明仪:人名,复姓公明,名仪,鲁国贤人,曾子学生。 瞑眩:眼睛昏花看不清楚。 瘳(chōu):病愈。 译文: 滕文公还是太子的时候,要到楚国去,经过家国时拜访了孟子。孟子给他讲善良是人的本性的道理,话题不离尧舜。  太子从楚国回来,又来拜访孟子。孟子说:“太子不相信我的话吗?道理都是一致的啊。成脱对齐景公说:‘他是一个男子汉,我也是一个男子汉,我为什么怕他呢?’颜渊说:‘舜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有作为的人也会像他那样。’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现在的滕国,假如把疆土截长补短也有将近方圆五十里吧。还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尚书》说‘如果药不能使人头昏眼花,那病是不会痊愈的。’” 评析: 暂无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十四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十四节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十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去齐,居休。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   曰:“非也。于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于齐,非我志也。” 注释: 休:地名。在今山东滕县北。崇:地名。 师命:师旅之命,指发生战争。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住在休地。公孙丑问他:“做官而不接受俸禄,是古时候的道理吗?”  孟子说:“不是,在崇地的时候我见到齐王,退下来我就有离开的想法,我不想改变这种想法,所以就不接受俸禄。后来发生了战争,不能够申请离开。长期留在齐国,不是我的想法。” 评析: 暂无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十三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十三节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十三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注释: 豫:快乐,愉快。 不怨天,不尤人:这是引孔子的话,见《论语-宪问》。尤,责怪,抱怨。 名世者:有名望而辅佐君王的人。 数:谓五百年之期。 天:天意。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可是以前我曾听老师您讲过:‘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责怪别人。”’  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从历史上来看,每五百年就会有一位圣贤君主兴起,其中必定还有名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以来,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从年数来看,已经超过了五百年;从时势来考察,也正应该是时候了。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十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十二节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十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注释: 尹士:齐国人。 干:《书·大禹谟》:“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诗·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诗·小雅·采芑》:“师干之试。”《诗·大雅·旱麓》:“岂弟君子,干禄岂弟。”《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庄子·徐无鬼》:“其欲干酒肉之味邪?”《荀子·议兵》:“皆干赏蹈利之兵也。”《韩非子·说难》:“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皆所以干其上也。”这里用为求取之意。 泽:《书·多士》:“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庄子·大宗师》:“泽及万世而不为仁。”《荀子·非十二子》:“饰非而好,玩奸而泽,言辩而逆。”《韩非子·说难》:“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史记·西门豹传》:“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这里用为恩泽、恩惠之意。 濡:《易·夬·九三》:“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易·既济·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字汇·水部》:“濡,滞也。”这里用为滞留之意。 滞:《国语·鲁语》:“敢告滞积以纾执事。”《后汉书·韦彪传》:“且眩瞀滞疾,不堪久待。”这里用为久,长期之意。" 高子:孟子的学生。 浩:《书·尧典》:“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书·益稷》:“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礼记·王制》:“丧祭有余曰浩。”《字林》:“浩,遶也,水大也。”《广雅》:“浩,浩流也。”这里用为“多”之意。 由:《书·武成》:“乃反商政,政由旧。”《书·康诰》:“乃由裕民。”《诗·小雅·宾之初筵》:“匪言勿言,匪由勿语。”《诗·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高亨注:“由,从也。”《诗·大雅·抑》:“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论语·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孟子·梁惠王上》:“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荀子·修身》:“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这里用为遵从,遵照之意。 悻悻然:怨恨失意的样子。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有个叫尹士的人就对别人说:“不能识别齐王是不可以成为商汤王和周武王,就是不明白世事;如果能识别其不可以,但是又来了,那就是想要求取国君的恩惠。行走了千里路来见齐王,得不到赏识所以又走了,在昼地住宿了三天才走,是何等的想长期滞留在齐国,我最不高兴的就是这种人。”  高子把这个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那个尹士怎么能知道我呢?不远千里来见齐王,是我的愿望!不得赏识而离开,怎么能是我希望的呢?我是无可奈何呀。我住了三天才离开昼地,在我心里仍觉得快了,就是希望齐王能改变。齐王如果改变,那就会反过来找我。而我离开昼地,齐王没有来追赶我,我这才产生了很多回家的感想。我虽然这样做,怎么是舍去齐王呢?这是齐王遵照足用为善的原则,齐王如果使用我,我怎么会只是让齐国的人民能安居乐业?全天下的人民都可以安居乐业了。就是希望齐王能改变,我才每天盼望着。我难道象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小人吗?向国君进谏言而不被接受,就发怒,怨恨失意的神色露在脸上,离开时就要拚命尽力后才住宿吗?”  尹士听说孟子这番话后,说:“我才是一个小人呀!” 评析: 暂无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十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十一节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十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   曰:“坐!我明语子。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注释: 昼:齐国西南部的近邑,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西北。 隐:(yǐn)倚,靠;隐几而卧,靠着几案睡眠之意。 几:(jǐ)《诗·大雅·行苇》:“或肆之筵,或授之几。”《周礼·司几筵》:“掌五几五席之名物。”《礼记·曲礼》:“必操几杖以从之。”《礼记·檀弓》:“有司以几筵舍奠于墓左。”《考工记·匠人》:“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白虎通·致仕》:“几杖,所以扶助衰也。”这是指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之意。 齐:通“斋”。 《诗"召南"采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左传·昭公十三年》:“使五人齐,而长入拜。”《论语·乡党》:“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国语·楚语下》:“而又能齐肃衷正。”《礼记·中庸》:“齐明盛服,以承祭祀。”《仪礼·士冠礼》:“齐则缁之。”这里用为斋戒之意。 鲁缪公:即鲁穆公,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国君,在位三十三年。 子思:(公元前483年~前402年)是战国初期思想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相传曾授业于曾子。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发挥子思的思想,形成思孟学派。 泄柳:鲁穆公时人。 申详:孔子学生子张的儿子,子游的女婿。 长者:本义指年老的人,这里是孟子的自称。 及:《战囯策·齐策》:“徐公何能及君也?”韩愈《师说》:“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里用为比得上,能与…相比之意。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歇宿。有个想替齐王挽留孟子的人来看孟子,严肃地端坐着与孟子谈话,孟子不理睬他,靠着几案睡觉。  客人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先一天斋戒沭浴后才敢跟您说话,先生睡卧而不听,今后再也不敢请求见您了。”  孟子说:“坐下来!我明白地告诉你,从前鲁缪公要是没有人在子思身边侍候,就不能让子思安心。泄柳、申详要是没有人在鲁缪公身边侍候,就不能使自己安身。请你为年长的人考虑,远远是比不上子思的,是你拒绝长者呢?还是长者拒绝你?” 评析: 暂无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十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十节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十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致为臣而归。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季孙曰:‘异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注释: 致为臣而归:指孟子辞去齐宣王的客卿而归故乡。致,在古代有“致仕”、“致禄”、“致政”等多种说法,其中的“致”都是“归还”的意思。 时子:齐王的巨子。 中国:在国都中,指临淄城。“中”在这里是介词,“国”即国都。 万钟:钟,古代量器。齐国量器有豆、区、釜、钟四种。每豆四升,每区四斗,每釜四区,每钟十釜。万钟为六万四千石。 矜式:敬重,效法。 陈子:即孟子的学生陈臻。 季孙:赵歧注为孟子的弟子,朱熹则认为“不知何时人”。 子叔疑:人名,与季孙一样不可考。 龙断:即“垄断”。原意是名词,指高而不相连属的土墩子,后逐渐引申为把持、独占。 丈夫;对成年男子的通称。 译文: 孟子辞去齐国的官职准备回乡。齐王专门去看孟子,说:‘从前希望见到您而不可能;后来终于得以在一起共事,我感到很高兴;现在您又将抛弃我而归去了,不知我们以后还能不能够相见?”  孟子回答说:“我不敢请求罢了,这本来就是我的愿望。”  过了几天,齐王对臣下时子说:‘我想在都城中拨一所房子给孟子,再用万钟粮食供养他的学生,使我们的官吏和人民都有所效法。您何不替我向孟子谈谈呢?”  时子便托陈子把这话转告给孟子。陈子也就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嗯,那时子哪里知道这事做不得呢?如果我是贪图财富的人,辞去十万钟傣禄的官不做却去接受一万钟的赏赐,这的是想更富吗?季孙曾经说过:‘子叔疑真奇怪!自己要做官,别人不重用,也就算了嘛,却又让自己的子弟去做卿大夫。谁不想做官发财呢?可他却想在这做官发财中搞垄断。’这正如古代的市场交易,本来不过是以有换无,有关的部门进行管理。但却有那么一个卑鄙的汉子,一定要找一个独立的高地登上去,左边望望,右边望望,恨不得把全市场的赚头都由他一人捞劳去。别人都觉得这人卑鄙,因此向他征税。征收商业税也就从这个卑鄙的汉子开始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九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九节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九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   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注释: 畔:《书·胤征》:“沈乱于酒,畔官离次。”《论语·颜渊》:“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阳货》:“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庄子·徐无鬼》:“其为人也,上忘而下畔。”这里用为背叛之意。通“叛”。 陈贾:齐国的大夫。 食:通“蚀”。《诗·小雅·十月之交》:“彼月而食,则维其常。”《左传·隐公三年经》:“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管子·四时》:“是故圣王日食则修德,月食则修刑。”这里用指为日食月食之意。 译文: 齐国占领燕国后,燕国人反叛。齐王说:“我很是愧对孟子。”  陈贾说:“大王不要忧患。大王自以为和周公相比,谁更爱民,谁更有智慧?”  齐王说:“唉呀,你这是什么话?”  陈贾说:“周公使派他的哥哥管叔监管殷商的遗国,管叔却带领殷族人叛乱;如果周公知道但还这样做,就是不爱民;如果不知道而这样做,就是没有智慧。爱民和智慧,周公都没有尽量做到,何况大王您呢?我请求见孟子并向他解释。”  于是陈贾去见了孟子,见面后陈贾问:“周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孟子说:“是古代的圣贤。”  陈贾说:“他派管叔监管殷族人,但管叔却带领殷族人叛乱,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有的。”  陈贾说:“周公知道管叔将要叛乱而还要派他去吗?”  孟子说:“他不知道。”  陈贾说:“那么圣贤之人也会犯错误?”  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的过错,不是很近情理吗?况且古时候的君子,有了过错就会改正;如今的君子,有了过错则任其发展。古时候的君子,他的过错,就象日食月食一样,人民都看得见,等到他改正过错时,人民就会很敬仰。如今的君子,何止是让过错顺其自然发展,而且还会编一套言辞来为自己辩解。” 评析: 暂无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八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八节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八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   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注释: 沈同:齐国的大臣。 燕:周代诸侯国名。本作:匽、郾。姬姓;周召公之后,世称北燕,拥有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端,建都蓟(今北京)。战国时成为七雄之一。后灭于秦。 子哙:燕国的国君。 子之:燕国的宰相。 天吏: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员之意。 劝:鼓励这样做。 译文: 沈同以私人的身份问孟子:“燕国可以攻伐吗?”  孟子说:“可以!燕王子哙不应该把燕国轻率地交给别人,相国子之也不应该从子哙手中接受燕国。比方说,有这样一个人,你很喜欢他,便不向国君奏准而自作主张地把你的俸禄官位转让给他;而他呢,也没有得到国君的任命就从你手上接受了俸禄官位,这样行吗?子哙、子之私下互相授受的事和这个例子有什么不同吗?”  齐国去讨伐燕国。  有人问:“劝说齐国去攻伐燕国,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没有!沈同私下问我:‘燕国可以攻伐吗?’我回答说:‘可以!’他们就这样去攻伐它了。如果他是问:‘谁可以攻伐燕国?’我就会回答说:‘只有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员,才可以攻伐燕国。’比如现在有个杀人犯,有人问道:‘犯人可以杀吗?’我将回答说:‘可以!’如果他是问:‘谁可以杀他呢?’我将回答说:‘只有法官才有权杀他。’今以一个和燕国同样黑暗无道的齐国去攻打燕国,我怎么会劝说他们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七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七节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七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   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注释: 自齐葬于鲁:孟子在齐国时,随行的母亲去世,孟子从齐国把母亲遗施购国安葬。 嬴:地名,故城在今山东莱芜西北。 充虞:孟子的学生。 敦:治,管。匠事:木匠制作棺材的事。 严;急,忙。 以:太。 棺椁(guǒ)无度:古代棺材分内外两层,内层叫棺,外层的套棺叫椁。棺椁无度是说棺与椁都没有尺寸规定。 中古:指周公治礼以后的时代。 不得:指礼制规定所不允许。 为:这里是“与”的意思。 比;为了。 化者:死者。 恔(xiào):快,快慰,满足。 译文: 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安葬母亲后返回齐国,住在嬴县。  学生充虞请教说:“前些日子承蒙老师您不嫌弃我,让我管理做棺椁的事。当时大家都很忙碌,我不敢来请教。现在我想把心里的疑问提出来请教老师:棺木似乎太好了一点吧!”  孟子回答说:“上古对于棺律用木的尺寸没有规定;中古时规定棺木厚七寸,椁木以与棺木的厚度相称为准。从天子到老百姓,讲究棺木的质量并非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是因为要这样才能尽到孝心。为礼制所限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不能够称心;没有钱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也不能够称心。既为礼制所允许,又有财力,古人都会这么做,我又怎么不可以呢?况且,这样做不过是为了不让泥土沾上死者的尸体,难道孝子之心就不可以有这样一点满足吗?我听说过:君子不因为天下大事而俭省应该用在父母身上的钱财。” 评析: 暂无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六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六节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六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   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注释: 卿:《国语·晋语》:“有卿之名。”《礼记·王制》:“诸侯之上大夫卿。”《管子·揆度》:“卿大夫豹饰。”《史记》:“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说文》:“卿,六卿。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也。”是周代以后对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滕:指春秋战国时代的滕国。 盖:齐国邑名。 王驩(huān欢):齐王的宠臣。盖地的行政长官。 辅行:副使。指协助孟子到滕国的副手。 反:通“返”,往返。 行事:出使的公务之事。 译文: 孟子在齐国担任国卿,受命到滕国吊丧,齐王派盖地的长官王驩为孟子的副使。王驩早晚同孟子相见,一起往返于齐国至滕国的路上,孟子却从来没有与他商量过怎样办理公事。  公孙丑说:“王驩作为齐国国卿的职位不算小了,从齐国到滕国的路程也不算近了,但往返途中未曾与他谈过公事,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他既然已经独断专行,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五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五节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五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谓蚳鼃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蚳鼃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齐人曰:“所以为蚳鼃,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公都子以告。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注释: 蚳蛙:齐国大夫。 灵丘:齐国边境邑名。 士师:官名,管禁令,狱讼,刑罚等,是法官的通称。 公都子:孟子的学生。 译文: 孟于对蚳蛙说:“您辞去灵丘县长而请求做法官,这似乎有道理,因为可以向齐王进言。可是现在你已经做了好几个月的法官了,还不能向齐王进言吗?”  蚳蛙向齐王进谏,齐王不听。蚳蛙因此辞职而去。齐国人说:“孟子为蚳蛙的考虑倒是有道理,但是他怎样替自己考虑呢?我们就不知道了。”  公都子把齐国人的议论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 评析: 暂无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四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四节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注释: 平陆:齐国的边境县,在今山东汶水县北。 大夫:此指平陆县的行政长官孔距心。 羸:(léi雷)《左传·桓公元年》:“请羸师以张之。”《国语·周语》:“此羸者阳也。”《礼记·问丧》:“身病体羸。”这里用为身体瘦弱之意。 距心:人名,即平陆县长官,姓孔,名距心。 刍:(chú除)《周礼·地官·充人》:“刍之三月。”《左传·昭公六年》:“禁刍牧采樵。”《左传·僖公二十九年》:“馈之刍米。”《越绝书·外传本事》:“刍莝养马。”《庄子·列御寇》:“食以刍叔。”这里用为喂养牲畜的草料之意。 为都:为,作为,治理。即指管理都邑。 诵:《周礼·大司乐》:“兴道讽诵言语。” 译文: 孟子到了齐国的平陆县,对这个县的长官说:“如果你的守卫战士在一天内三次失职,你会开除他们吗?”长官说:“不用等三次。” 孟子说:“然而您失职的地方也多,灾荒歉收的年份,你的百姓们,老弱病残的辗转于沟壑而死亡,年轻力壮的散走四方逃难,有好几千人啊。”长官说:“这不是我孔距心的能力所能处理好的呀。” 孟子说:“现在假如有个人接受了替别人放牧牛羊的事,那一定要设法找到牧场和喂养牲畜的草料,要是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主人呢?还是站在一旁眼看着牛羊饿死呢?”长官说:“这是我孔距心的罪过了。” 后来有一天,孟子见到齐王,就对齐王说:“大王管理都邑的地方长官,我知道了五个人,能够知道自己有失职罪过的,惟有孔距心。”于是就为齐王讲述了经过。齐王说:“这也是我的失职罪过啊。” 评析: 暂无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三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三节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三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注释: 陈臻:孟子的学生。 兼金:好金。因其价格双倍于普通金,所以称为“兼金”。 一百:即一百镒(yì)。镒为古代重量单位.一镒为二十两。 薛:春秋时有薛国,但在孟子的时代已被齐国所灭,所以,这里的薛是指齐国靖郭君田婴的封地,在今山东滕县东南。 赆(jìn):给远行的人送路费或礼物。 戒心:戒备意外发生。根据赵歧的注释,当时有恶人要害孟子,所以孟子有所戒备。 未有处:没有出处,引申为没有理由。 货:动词,收买,贿赂。 译文: 陈臻问道:“以前在齐国的时候,齐王送给您好金一百镒,您不接受;到宋国的时候,家王送给您七十镒,您却接受了;在薛地,薛君送给您五十镒,您也接受了。如果以前的不接受是正确的,那后来的接受便是错误的;如果后来的接受是正确的,那以前的不接受便是错误的。老师您总有一次做错了吧。”  孟子说:“都是正确的。当在宋国的时候,我准备远行,对远行的人理应送些盘缠。所以宋王说:‘送上一些盘缠。’我怎么不接受呢?当在薛地的时候,我听说路上有危险,需要戒备。薛君说:‘听说您需要戒备,所以送上一点买兵器的钱。’我怎么能不接受呢?至于在齐国,则没有任何理由。没有理由却要送给我一些钱,这等于是用钱来收买我。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钱收买的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二节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醜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注释: 王:指齐王。 如:宜,当,应当。 朝,将视朝:第一个“朝”读zhāo,即“清晨”的意思:第二个“朝”读cháo,意即“朝廷”,视朝即在朝廷处理政务。 不识:不知。 造;到,上。 东郭氏:齐国的大夫。 孟仲子:孟了的堂兄弟,跟随孟子学习。 采薪之忧:本意是说有病不能去打柴,引申为自称生病的代词。薪,柴草。 要(yào):拦截。 景丑氏:齐国的大夫。 父召无诺《礼记•曲礼》:“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唯”和“诺”都是表示应答,急时用“唯”,缓时用“诺”。父召无诺的意思是说,听到父亲叫,不等说“诺”就要起身。 不俟驾:不等到车马备好就起身。 宜:义同“殆”,大概,恐怕。 慊(qiàn):憾,少。 丑(chǒu):类似,相近,同。 译文: 孟子准备去朝见齐王,恰巧齐王派了个人来转达说:“我本应该来看您,但是感冒了,吹不得风。明早我将上朝处理政务,不知您能否来朝廷上,让我见到您?”  孟子回答说:“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廷去。”  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您托辞生病谢绝了齐王的召见,今天却又去东郭大夫家里吊丧,这或许不太好吧?”  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以去吊丧呢?”  齐王打发人来问候孟子的病,并且带来了医生。孟仲子应付说:“昨天大王命令来时,他正生着病,不能上朝廷去。今天病刚好了一点,已经上朝廷去了,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到达。”  孟仲子又立即派人到路上去拦孟子,转告孟子说:“请您无论如何不要回家,而赶快上朝廷去!”  孟子不得已而到景丑的家里去住宿。景丑说:“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出问最重要的伦理关系。父子之间以慈恩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我只看见齐王尊敬您,却没看见您尊敬齐王。”  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在齐国人中,没有一个与齐王谈论仁义的。难道是他们觉得仁义不好吗?不是。他们心里想的是:‘这样的王哪里配和他谈论仁义呢?,这才是他们对齐王最大的不恭敬.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就不敢拿来向齐王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谁比我更对齐王恭敬了。”  景丑说:“不,我不是说的这个方面。礼经上说过,父亲召唤,不等到应‘诺’,‘唯’一声就起身;君王召唤,不等到车马备好就起身,可您呢,本来就谁备朝见齐王,听到齐王的召见却反而不去了,这似乎和礼经上所说的不大相合吧。”  孟子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没有人赶得上。不过,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曾子说这些话难道没有道理吗?应该是有道理的罢。天下有三样最尊贵的东西:一样是爵位,一样是年龄,一样是德行。在朝廷上最尊贵的是爵位;在乡里最尊贵的是年龄;至于辅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贵的是德行.他怎么能够凭爵位就来怠慢我的年龄和德行呢?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这就叫尊重德行喜爱仁道,不这样,就不能够做到大有作为。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称霸于诸侯。现在,天下各国的土地都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相互之间谁也不能高出一筹,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王们只喜欢用听他们的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能够教导他们的人为臣。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唤。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唤,更何况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一节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下_第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池:即护城河。 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委:放弃。 域民:限制人民。域,限制. 畔:同“叛”。 有:或,要么。 译文: 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上_第九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上_第九节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上_第九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注释: 涂炭:《书·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比喻污浊的地方之意。 浼:(měi美)《诗•邶风•新台》:“新台有洒,河水浼浼。”《淮南子·人间训》:“所浼者多矣。”《说文》:“浼,污也。从水,免声。”这里用为沾染之意。 柳下惠:姓展名获,字禽。鲁国大夫。柳下是他住的地方,惠是他的谥号,故称柳下惠。 汙:(wū污)这里用为贪官污吏的污之意。 佚:(yì役)《书·盘庚上》:“惟予一人有佚罚。”《逸周书》:“牛马畜兽有郊佚者,取之不诘。”《论衡》:“宣帝之时,得佚《尚书》及《易》、《礼》各一篇。”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佚民者,独乐其身之民也。”本义是指散失,这里用指为隐逸的人之意。 厄穷:(è)困窘。 袒裼裸裎:古代行礼时,袒出上衣之左袖,以左袖插入前襟之右,而露出裼衣,或袒所有衣服之左袖,而露出左臂,这是一种违礼不敬之举。这里用为袒臂露身之意。 由由然:很随便的遵从别人。 由:《诗•小雅•宾之初筵》:“匪言勿言,匪由勿语。”《诗·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高亨注:“由,从也。”《论语·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孟子·梁惠王上》:“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荀子·成相》:“隐讳疾贤,良由奸诈,鲜无灾。”这里用为遵从,遵照之意。 译文: 孟子说:“伯夷这个人,不是他所理想的君主不侍奉,不够格的朋友不交往,不在凶恶的人的朝廷里做官,不与凶恶的人谈话;如果在恶人的朝廷里做官,和恶人交谈,就好象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坐在污泥和炭灰等污浊的地方上一样。推想他厌恶恶人的心理,想象他与乡下人站在一起,那人衣冠不整,他就会愤愤然离开,好象他将会被沾染上一样。因此,诸侯中虽然有人用动听的言辞来聘请他,他却不接受。不接受的原因,是因为他瞧不起那些人。  “柳下惠并不觉得侍奉贪官污吏是耻辱,不会因官职小而觉得卑贱;他进职不隐藏自己的才干,必定要按自己的主张行事;被冷落遗忘而隐逸也不怨恨,处于困窘之境也不发愁。所以他说:‘你是你,我是我,即使有美女一丝不挂赤裸裸站在我身边,又怎么能迷惑沾染我呢?’所以他很随便的遵从与她站在一起而不会失去理智,即使拉着他让他留下他也留下。拉着他让他留下他也留下的原因,是因为他瞧不起那些人。”  孟子又说:“伯夷这个人狭隘,柳下惠有失庄严。狭隘和有失庄严,都是君子不该遵从和仿效的。” 评析: 暂无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上_第八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上_第八节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上_第八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释: 有:同“又”。 善与人同:与人共同做善事。 与人为善:与:偕同。 译文: 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活,就给人家敬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评析: 暂无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上_第七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上_第七节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上_第七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注释: 矢人:造箭的人。 函人,造销甲的人。 巫:巫医,鹅生。匠:匠人,这里特指做棺材的木匠。 术:这里指选择谋生之术,也就是选择职业。 御:阻挡。 由:同“犹”,好像。 译文: 孟子说:“造箭的人难道不如造销甲的人仁慈吗?造箭的人唯恐自己造的箭不能够伤害人,造销甲的人却唯恐箭伤害了人。医生和棺材匠之间也是这样。所以,一个人选择谋生职业不可以不谨慎。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而不迷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怎么能说是明智呢?’仁,是上天尊贵的爵位,人间最安逸的住宅。没有人阻挡却不选择仁,是不明智。不仁不智,无礼无义的人,只配被别人驱使。被别人驱使而引以为耻,就像做了造弓的人却又以造弓为耻,做了造箭的人却又以造箭为耻一样。如果真正引以为耻,那就不如好好行仁。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过来找自己的原因。” 评析: 暂无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上_第六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上_第六节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上_第六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 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乍:突然、忽然。 怵惕:惊惧。侧隐:哀痛,同情。 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要(yāo)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 端:开端,起源.源头。 我:同“己”。 然,同“燃”。 保:定,安定。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评析: 暂无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上_第五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上_第五节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上_第五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廛:(chán蝉)《周礼·廛人》注:“廛,民居区域之称。”《礼记·王制》:“市,廛而不税。”《孟子·滕文公上》:“愿受一廛而为氓。”《说文》:“廛,二亩半一家之居也。”本义为古代城市平民一户人家所居的房地,这里用为交易市场的房屋之意。 讥:《周礼·宫正》:“几(讥)其出入。”《礼记·王制》:“关执禁以讥。”《管子·国准》:“好讥而不乱,亟变而不变,时至则为,过则去。”《孟子·梁惠王下》:“关讥而不征。”《广雅》:“讥,问也。”这里用为查问之意。 里: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时期以二十五家为里。《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尚书大传》:“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管子·度地》:“百家为里。”《管子·小匡》:“择其贤民,使为里君。”《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一里八十户。”《论语·譔考文》:“古者七十二家为里。”《韩诗外传》:“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这里用为一区域地方之意。 布:《左传·昭公十六年》:“敢私布之。”《国语·鲁语上》:“布币行礼。”《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山海经·海内经》:“禹鲧是始布土。”这里用为分布、分散之意。 氓:《诗·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管子·八观》:“氓家无积而衣服修。”《战国策·秦策》:“而不忧民氓。”《孟子·滕文公上》:“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淮南子·脩务》:“以宽民氓。”《说文》:“氓,民也。”古代称外来的百姓为氓,迁移之民,这里用为百姓之意。 天吏: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员之意。 译文: 孟子说:“尊重贤才使用能干的人,英俊豪杰在位,那么天下的士子们都会喜悦,就会愿意在这样的朝廷里供职;在市场上,出租房屋而不征税,有法而不针对房屋,那么天下的商人们都会喜悦,从而愿意将货物屯藏在这样的市场;在关卡上,仅是查问而不征税,那么天下的旅客们都会喜悦,从而愿意出入于这样的道路;从事农业的人,只须助耕井田制中的公田而不课以租税,那么天下的农民们都会喜悦,从而愿意耕种这样的土地;人们居住的地方,没有劳役税和额外的地税,那么天下的人都会高兴,愿意来做那里的百姓了。如果能做到这五点,那么邻国的人民,就会象对父母一样敬仰。而率领儿女们,攻打父母亲,自有人类以来,是没有人会这样做的。就这样,就会无敌于天下。天下无敌的人,是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员,若是还不能称王行王道,那是没有的事。” 评析: 暂无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上_第四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上_第四节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上_第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   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褔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褔。’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注释: 辱:《老子·四十一章》:“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左传·襄公三十年》:“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唐韩愈《杂说四首》:“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里用为埋没之意。 恶:《易·遁·象》:“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睡地虎秦墓竹简·为吏之道》:“毋喜富,毋恶贫。”《广韵·暮韵》:“恶,憎恶也。”这里用为“讨厌、憎恶”之意。 迨:(dài代)《诗·邶风·匏有苦叶》:士如归妻,迨冰未泮。”《诗·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诗·小雅·伐木》:“迨我暇矣,饮此湑矣。”《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请迨其未毕隐(阵)而击之。”《荀子·解蔽》:“妒缪于道,而人诱其所迨也。”这里用为趁、乘之意。 彻:《诗·大雅·公刘》:“彻田为粮。”《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老子·七十九章》:“有德司契,无德司彻。”《论语·颜渊》:“盍彻乎!”《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贡,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这里用为税田十取一的周朝田税制度之意。 绸缪:《诗·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说文》:“绸,缪也。”《广雅》:“绸,缠也。”本义为紧密缠缚之意。后遂用“未雨绸缪”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之意。这里用为做好准备工作之意。 牖:(yǒu有)《诗·大雅·板》:“天之牖民,如熏如篪。”毛传:“牖,道也。”孔颖达疏:“‘牖’与‘诱’古字通用,故以为道也。”《广雅·释诂三》:“牖,道也。”王念孙疏证:“道谓之牖,故道引亦谓之牖。”此通诱。这里用为“引导”之意。 般:通“班”。《太玄·棿》:“建侯开国,涣爵般秩。”《墨子·尚贤中》:“古者圣王唯毋得贤人而使之,般爵以贵之,裂地以封之。”《汉书·礼乐志》:“灵之来,神哉沛,先以雨,般裔裔。”这里用为颁布之意。 敖:《书·益稷》:“无若丹朱敖,惟慢游是好。”《大学·九章》:“之其所敖惰而辟焉。”《礼记·曲礼上》:“敖不可畏,欲不可从。”《尔雅·释言》:“敖,傲也。”《广雅·释言》:“敖,妄也。”王念孙疏证:“亦作傲。”这里用为倨傲、骄傲之意。 译文: 孟子说:“爱民则荣耀,不爱民则会被埋没;如今憎恶埋没而又不爱民,就好象是憎恶潮湿又居住在地势低下的地方一样。如果憎恶埋没,不如尊重客观规律而且尊敬读书人,使贤能者在位,能干的人在职。在国家局势稳定时,趁此时机,修明政教法典。虽然邻有大国,也必然会畏惧。《诗经》上说:‘乘着天还没有阴雨,按田税制度定出各家的田土,做好准备引导农户。有了这样的民众,谁敢来欺侮呢?’现今国家局势稳定,趁此时机,颁布享乐,且又怠慢国政,倨傲处世,是自找灾祸。无论是福是祸,无不是自己找来的。《诗经》上说:‘长久地配合天命,为自己寻找更多的幸福。’《尚书·太甲》上说:‘天降灾祸,还可以躲避;自己做坏事,就逃脱不了灭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评析: 暂无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上_第三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上_第三节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上_第三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注释: 赡:《孟子·梁惠王上》:“此惟救死而不赡,奚暇治礼义哉?”《晋书·羊祜传》:“皆以赡给九族,赏赐军士。”这里用为供养、供给之意。 七十子:七十个弟子,这里是说孔子的弟子有七十多人。 思:《易·临·象》:“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诗·大雅·文王之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周礼·地官·司市》:“上旌于思次以令市,市师涖焉,而听大治大讼。”郑玄注:“思次若今市亭也……郑司农云:思,辞也;次,市中候楼也……玄谓思当为司字,声之误也。”《礼记·中庸》:“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释名·释言语》:“思,司也。凡有所司捕必静思忖亦然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思,假借为司。”这里用为司法之意。 译文: 暂无 评析: 暂无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上_第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上_第二节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上_第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   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   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曰:“然则有同与?”   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曰:“敢问其所以异?”   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汙,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注释: 孟贲:(bēn锛)卫国人,当时著名的勇士。 告子: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生平事迹不详。他曾与墨子辩论政治问题,与孟子辩论人性问题。《墨子·公孟篇》和《孟子》中的《公孙丑》、《告子》等篇保存了他的某些言论片断。后世对告子的了解,主要通过《孟子》书中有关告子言论的记载。 北宫黝:齐国人,传说是一名刺客。 挠:(náo劳)《国语·晋语》:“抑挠志以从君。”《战国策·魏策》:“秦王色挠。”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坚毅不挠。”这里用为屈服之意。不肤挠:肌肤被刺破而不屈服。 褐:(hè贺)《诗·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郑玄笺:“褐,毛布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从者衣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最早用葛、兽毛,后通常指大麻、兽毛的粗加工品,古时贫贱人穿。褐宽博:指穿粗布制的宽大衣服的人,实指卑贱之人。 严:《诗·小雅·六月》:“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严大国之威。”这里用为尊敬之意。 孟施舍:人名。传说是一勇士。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春秋末晋国温人。少孔子四十四岁。 子襄:曾子的学生。 至:《易·井·辞》:“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谲井;羸其瓶,凶。”《诗·小雅·宾之初筵》:“百礼既至,有壬有林。”《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一见则把臂入林,款礼颇至。”章炳麟《文始》:“《诗传》曰:‘周,至也。’《说文》周训密,此尤今言周到,至亦有密意。”这里用为周密、周到之意。 暴:《礼记》:“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这里用为糟蹋、损害之意,无节制地使用。 慊:(qiè)《礼记·坊记》:“贵不慊于上。”《淮南子·齐俗》:“衣若县衰而意不慊。”痛快,这里用为满足之意。 病:《老子·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礼记·乐记》:“对曰:‘病不得其众也。’”郑玄注:“病,犹忧也。以不得众心为忧。”《荀子·正论》:“王公则病不足于上。”《广韵·映韵》“病,忧也。”这里用为忧虑、担心之意。 诐:(bì币)《楚辞·刘向·离世》:“不从俗而诐行兮。”这里用为偏颇,不正之意。...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上_第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上_第一节

《孟子》_公孙丑章句上_第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注释: 公孙丑:孟子的学生,齐国人。 当路:当权,当政。 许:兴盛、复兴。 曾西:名曾申,字子西,鲁国人,孔子学生曾参的儿子。 吾子:对友人的花色品种称,相当于“吾兄”、“老兄”之类。 蹴然:不安的样子。 先子:指已逝世的长辈。这里指曾西的父亲曾参。 艴然:恼怒的样子。 曾:副词,竟然、居然。 为:同“谓”,认为。 由:同“犹”,好像。 百年而后崩:相传周文王活了九十七岁。百年是泛指寿命很长。 周公:名姬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辅助武王伐纣,统一天下,又辅助成王定乱,安定天下成为鲁国的始祖。 作:在这里为量词,相当于现代口语“起”。 相与:双音副词,“共同”的意思。 辅相:双音动词,辅助。 鎡基: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之类。 置邮:置和邮都是名词,相当于后代的驿站。 译文: 公孙丑问道:“先生如果在齐国当权,管仲、晏子的功业可以再度兴起来吗?”  孟子说:“你可真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曾经有人问曾西:‘您和子路相比,哪个更有才能?”曾西不安他说:‘子路可是我祖父所敬畏的人啊,我怎么能和他相比呢?,那人又问:‘那么您和管仲相比,哪个更有才能呢?’曾西马上不高兴起来,说:‘你怎么竟拿管仲来和我相比呢?管仲受到齐桓公那样信任不疑,行使国家政权那样长久,而功绩却是那样少,你怎么竟拿他来和我相比呢?’”孟子接着说:“管仲是曾西都不愿跟他相比的人,你以为我愿意跟他相比吗?”  公孙丑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天下,晏子辅佐景公名扬诸侯。难道管仲、晏子还不值得相比吗?“  孟子说:“以齐国的实力用王道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  公孙丑说:“您这样一说,弟子我就更力口疑惑不解了。以周文王那样的仁德,活了将近一百岁才死,还没有能够统一天下。直到周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然后才统一天下。现在您说用王道统一天下易如反掌,那么,连周文王都不值得学习了吗?”  孟子说:“我们怎么可以比得上周文王呢?由商汤到武丁,贤明的君主有六七个,天下人归服殷朝已经很久了,久就难以变动,武丁使诸侯们来朝,统治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纣王离武丁并不久远,武丁的勋臣世家、良好习俗、传统风尚、慈善政治都还有遗存,又有微于、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一批贤臣共同辅佐,所以能统治很久以后才失去政权。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属于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属于纣王统治,在那种情况下,文王还只能从方圆百里的小地方兴起,所以是是非常困难的。齐国人有句话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的时势就很利于用王道统一天下: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没有哪一国的国土有超过方圆千里的,而现在的齐国却超过了;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都听得见,一直到四方边境,这说明齐国人口众多。国土不需要新开辟,老百姓不需要新团聚,如果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何况,统一天下的贤君没有出现,从来没有隔过这么久的;老百姓受暴政的压榨,从来没有这么厉害过的。饥饿的人不择食物,口渴的人不择饮料。孔子说:‘道德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迅速。’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就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双倍的功绩。只有这个时候才做得到吧。” 评析: 暂无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十六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十六节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十六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公曰:“将见孟子。”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君无见焉!”公曰:“诺。”   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   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   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注释: 鲁平公:名叔,鲁景公的儿子。公元前314~294年在位。 嬖:(bì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左传·定公十年》:“宋公子地嬖蘧富猎。”《左传·隐公三年》:“嬖人之子也。”《国语·郑语》:“而嬖是女也。”《礼记·缁衣》:“毋以嬖御人疾庄后。”《说文》:“便嬖,爱也。”这里用为宠爱之意。 乐正子:名克,孟子的学生,当时正在鲁国做官。 鼎:《易·鼎·辞》:“鼎,元吉,亨。”《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泽,螭蛛蝄蜽,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玉篇·鼎部》:“鼎,器也,所以熟食者。”常见的鼎为三足两耳圆腹,也有方形四足的,用金属或陶土等材料做成,盛行于殷周时期。至今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亦有常用鼎煮食或存放食品的。 沮:(jǔ举)即阻《诗·小雅·巧言》:“乱庶遄沮。”《诗·小雅·小旻》:“谋犹回遹,何日斯沮?”《礼记·儒行》:“沮之以兵。”《荀子·强国》:“是以为善者劝,为不善者沮,上下一心,三军同力。”《商君书·靳令》:“其次,为赏劝罚沮。这里用为阻止之意。 尼:《墨子》:“淫嚣不静,当路尼众。”《尔雅·释诂下》:“尼,定也。”《玉篇·尸部》:“尼,止也。”这里用为制止之意。 译文: 鲁平公将要外出,他宠爱的近臣臧仓请示说:“往日君王外出,都要令有关官员知道。今天车马已经备好,有关官员还不知道要去哪里,胆敢请君王示下。”  鲁平公说:“要去见孟子。”  臧仓说:“这是为什么呀?您为什么要降低身份去见一个读书人呢?您以为他贤能吗?礼义是贤者所提倡的;而孟子后来为母亲操办的丧事超过先前为父亲操办的丧事。君王还是不要见他的好。”  鲁平公说:“好吧。”  乐正子入宫见鲁平公,说:“君王为什么不去见孟柯呢?”  鲁平公说:“有人告诉寡人说:‘孟子后来为母亲操办的丧事超过先前为父亲操办的丧事。’所以我不去见他。”  乐正子说:“这是为什么呀?君王所谓的超过,是前面用士的丧礼,后面以大夫的丧礼?还是前面用三鼎礼,后面用五鼎礼?”  鲁平公说:“不是,我所说的是指棺椁和寿衣的精美不同。”  乐正子说:“这不叫超过,这是前后家境贫富不同而已。”  后来乐正子见到孟子时说:“我告诉了君王,君王本来要来见你的,但有一个他宠爱的近臣臧仓阻止了他,鲁君因此没有来。”  孟子说:“一个行动,或许有人促进它;停止了,或许有人制止它。行动和停止,不是一个人所能左右的。我之所以不能与鲁君相见,天意呀!臧仓那小子怎么能使我们不能相见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十五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十五节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十五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君请择于斯二者。” 注释: 皮币:动物毛皮和丝绸布帛。 耆:(qí齐)《诗•鲁颂•閟宫》:“俾尔耆而艾。”《礼记•曲礼》:“六十曰耆。”《礼记•王制》:“耆老皆朝于庠。”《礼记•射仪》:“耆耋好礼。”《说文》:“耆,老也。”古称六十岁曰耆。即老年人之意。 梁山:在今陕西乾县西北。 归市:去集市 译文: 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竭力去侍奉大国,却不能免除威胁,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从前,周太王居住在邠地,狄人侵犯那里。(周太王)拿皮裘丝绸送给狄人,不能免遭侵犯;拿好狗良马送给狄人,不能免遭侵犯;拿珠宝玉器送给狄人,还是不能免遭侵犯。于是召集邠地的父老,对他们说:‘狄人想要的是我们的土地。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君子不拿用来养活人的东西害人。你们何必担心没有君主?我要离开这里了。’于是离开邠地,越过梁山,在岐山下建城邑定居下来。邠地的人说:‘是个仁人啊,不能失去他啊。’追随他迁居的人,多得像赶集市一般。也有人说:‘(土地)是必须世世代代守护的,不是能自作主张的,拼了命也不能舍弃它。’请您在这两种办法中选择吧。” 评析: 暂无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十四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十四节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十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注释: 薛:国名,其地在今山东滕县东南,战国初期为齐所灭,后成为齐权臣田婴、田文的封邑。 邠(bīn):地名,在今陕西郴县。 狄:即獯鬻,参看本篇第三章注。 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 强:努力。 译文: 滕文公问道:“齐国要修筑薛城,我很害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从前,太王居住在邠地,狄人侵犯那里,他便离开,迁到岐山下居住。不是愿意选择那里居住,迫不得已罢了。(一个君主)如果能施行善政,后代子孙中必定会有称王于天下的。君子创立基业,传给后世,是为了可以继承下去。至于能否成功,那就由天决定了。您怎样对付齐国呢?只有努力推行善政罢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十三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十三节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十三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注释: 滕文公:滕国国君。滕国,古国名,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儿子错叔绣。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公元前414年被越国灭,不久复国,又被宋国消灭。 间:处。 池:城池,也就是护城河。 效:献,致。 译文: 滕文公问道:“腾国是一个小国,处在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司。是归服齐国好呢,还是归服楚国好呢?”  孟子回答说:“到底归服哪个国家好我也说不清。如果您一定要我谈谈看法,那倒是只有另一个办法:把护城河挖深,把城墙筑坚固,与老百姓一起坚守它,宁可献出生命,老百姓也不退去.做到了这样,那就可以有所作为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十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十二节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十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注释: 邹与鲁哄:邹国与鲁国交战。哄:同“鬨”,争斗,争吵,冲突,交战。 穆公:即邹穆公。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 莫之死:即“莫死之的倒装,“之’”指“有司”。意思是“没有人为他们而死。” 疾:憎恨。 转:弃尸的意思。 几:接近,差不多。 曾子:即孔子的学生曾参。 尤:动词,责备、归罪。 译文: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 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曾子说:‘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领导人,肯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十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十一节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十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注释: 汤一征,自葛始:《尚书》逸文。 云霓:霓,虹霓。虹霓在清晨出现于西方是下雨的征兆。 归市者:指做生意的人。 吊:这里是安抚、慰问的意思。 溪:等待。后:王,君主。 后来其苏:君王来了就会有起色。苏:恢复,苏醒,复活。 系累:束缚,捆绑。 重器:指贵重的祭器,象征国家政权的器物,多为钟、鼎一类的东西。 旄(máo)倪:旄,通“耄”,八十、九十岁的人叫做耄,这里通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 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一些诸侯国在谋划着要用救助燕国。齐宣王说:“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有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国的。《尚书》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了.所以,当他向东方进军时,西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当他向南方进军时,北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乌云和虹霓一样。这是因为汤的征伐一点也不惊扰百姓。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种地的照常种地。只是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一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尚书》说:‘等待我们的王,他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如今,燕国的国君虐待老百姓,大王您的军队去征代他,燕国的老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可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宝器,这怎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不施行仁政,这就必然会激起天下各国兴兵。大王您赶快发出命令,放回燕国老老小小的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的各界人士商议,为他们选立一位国君,然后从燕国撤回齐国的军队。这样做,还可以来得及制止各国兴兵。” 评析: 暂无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十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十节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十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注释: 齐人伐燕:公元前315年(齐宣王五年),燕王哙将燕国让给他的相国子之,国人不服气,将军市被和太子平进攻子之,子之反攻,杀死了市被和太子平,国内一片混乱。齐宣王趁机进攻燕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 五旬而举之:据《战国策.燕策》记载,当齐国的军队攻打燕国时,燕国“士卒不战,城门不闭”,因此齐国军队五十天就攻进了燕国的首都,杀死了燕王哙和子之。 不取,必有天殃:因齐宣王认为他攻打燕国太顺利,“人力不至于此”,是天意。所以,如果不占领它就是违背天意,必有灾殃。它是当时人流行的观念。 武王是也:指武王灭纣。 文王是也:指文王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仍然服事殷商而没有造反。 箪:盛饭的竹筐。食:饭。浆:米酒。 运:转。 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大获全胜。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吧。占领它,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九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九节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九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斲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注释: 工师:管理各种工匠的官员。 璞玉:未雕琢加工过的玉。 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译文: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叫工师去寻找大木料。工师找到了大木料,大王就高兴,认为工师是称职的。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一个人从小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了想运用它,大王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样行吗?设想现在有块璞玉在这里,虽然价值万金,也必定要叫玉人来雕琢加工。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么,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不可,有什么不同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八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八节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八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注释: 汤放桀: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传说商汤灭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据传在今安徽省巢县一带)。 武王伐纣: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昏乱残暴。周武王起兵讨伐,灭掉商朝,纣自焚而死。 译文: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  孟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  孟子说:“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评析: 暂无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七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七节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七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注释: 故国:指历史悠久的国家。 乔木:高大的树木。 世臣:世代建立功勋的大臣。 进:进用。 亡:去位,去职。 戚:亲人。亲戚 译文: 孟子拜见齐宣王,说:“我们平时所说历史悠久的国家,并不是指那个国家有高大的树木,而是指有世代建立功勋的大臣。可大王您现在却没有亲信的大臣了,过去所任用的一些人,现在也不知到哪里去了。”  齐宣王说:“我应该怎样去识别那些真正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  孟子回答说:“国君选择贤才,在不得已的时候,甚至会把原本地位低的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把原本关系疏远的提拔到关系亲近的人之上,这能够不谨慎吗?因此,左右亲信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是真正的贤才,再任用他。左右亲信都说某人不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考查他,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左右亲信都说某人该杀,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该杀,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该杀,然后去考查他,发现他真该杀,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人杀的他。这样做,才可以做老百姓的父母官。” 评析: 暂无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六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六节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六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注释: 比(bǐ):及,至,等到。反:同“返”。 则:这里的用法是表示事情的结果。 士师:掌管刑罚的官。 巳:撤换 译文: 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大王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出游楚国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和他绝交!”  孟子说:“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撤他的职!”  孟子又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治理得很糟糕,那又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一边去了。 评析: 暂无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五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五节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五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注释: 明堂:为天子接见诸侯而设的建筑。这里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东巡时设,至汉代还有遗址。 已:停止。 岐:地名,在今陕西岐山县一带。 耕者九一:指井田制。把耕地划成井字形,每井九百亩,周围八家各一百亩,属私田,中间一百亩属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收入归公家,所以叫九一税制。 关:道路上的关卡,近于现代“海关”的概念。市:集市。讥:稽查。征:征税。 泽梁:在流水中拦鱼的设备。 孥(nú):本指妻子儿女,这里用作动词,不孥即指不牵连妻子儿女。 哿(gě)矣富人,哀此茕(qióng)独:引自《诗经.小雅。正月》。哿,可以。茕:孤单。 公刘:人名,后稷的后代,周朝的创业始祖。 《诗》云:引自《诗经。大雅。公刘》。 糇(hóu)粮:干粮。 橐(tuó)囊:都是盛物的东西,囊大橐小。 思:语气词,无义。戢:同“辑”,和睦。用:因而。光:发扬光大。 干戈戚扬:四种兵器。 爰方启行:爰,于是;方,开始;启行:出发。 厥:代词,他的,那个。 《诗》云:引自《诗经。大雅。绵》。 古公亶父:即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 率:循者。浒:水边。 爰:语首词,无义。姜女:太王的妃子。也称太姜。 聿:语首词,无义。胥:动词,省视,视察。宇:屋宇。 怨女:未出嫁的女子。旷夫:未娶妻的单身汉。古代女子居内,男子居外,所以以内外代指。 译文: 齐宣王问道:“别人都建议我拆毁明堂,究竟是拆毁好呢?还是不拆毁好呢?”  孟子回答说:“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就请不要拆毁它吧。”  宣王说:“可以把王政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时候,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对于做官的人是给予世代承袭的俸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不征税;任何人到湖泊捕鱼都不禁止;对罪犯的处罚不牵连妻子儿女。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叫做鳏夫;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叫做寡妇;没有儿女的老年人叫做独老;失去父亲的儿童叫做孤儿。这四种人是天下穷苦无靠的人。文王实行仁政,一定最先考虑到他们。《诗经》说:‘有钱人是可以过得去了,可怜那些无依无靠的孤人吧。”  宣王说:“说得好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认为说得好,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喜爱钱财。”  孟子说:“从前公刘也喜爱钱财。《诗经》说:‘收割粮食装满仓,备好充足的干粮,装进小袋和大囊。紧密团结争荣光,张弓带箭齐武装。盾戈斧铆拿手上,开始动身向前方。’因此留在家里的人有谷,行军的人有干粮,这才能够率领军队前进。大王如果喜爱钱财,能想到老百姓也喜爱钱财,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  宣王说:“我还有个毛病,我喜爱女色。”  孟子回答说:“从前周太王也喜爱女色,非常爱他的妃子。《诗经》说:‘周太王古公亶父,一大早驱驰快马。沿着西边的河岸,一直走到岐山下。带着妻子姜氏女,勘察地址建新居。’那时,没有找不到丈夫的老处女,也没有找不到妻子的老光棍。大王如果喜爱女色,能想到老百姓也喜爱女色,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四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四节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注释: 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 非: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 非:不对,错误。 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 晏子:春秋时齐国贤相,名婴,《晏子春秋》一书记载了他的事迹和学说。 转附、朝舞:均为山名 琅邪: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东南。 豫:义同“游”。 睊睊:因愤恨侧目而视的样子; 胥:皆,都;谗:毁谤,说坏话。慝:恶。 方命:违反命令。方,反,违反。 大戒:充分的准备。(13)大师:读为“太师”,古代的乐官。 《徴招》、《角招》: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徴、羽)中的两个,招同“韶”,乐曲名。 畜(xù):爱好,喜爱。尤:错误,过失。 译文: 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  “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加节制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先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又召集乐官说:‘给我创作一些君臣同乐的乐曲!’这就是《徴招》、《角招》。其中的歌词说:‘畜君有什么不对呢?’‘畜君’,就是热爱国君的意思。” 评析: 暂无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三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三节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三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释: 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 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太王事獯(xūn)鬻(yù):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父。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吴:指春秋时吴国国君夫差。 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引自《诗经。周颂。我将》。 《诗云》:以下诗句引自《诗经。大雅。皇矣》。 赫斯:发怒的样子。 爰:语首助词,无义。 遏:止;徂(cú):往,到。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 笃:厚;祜:福。 《书》曰:书,《尚书》,以下引文见伪《古文尚书。周书。泰誓上》篇。 厥:指示代词,同“其”。 衡行:即“横行”。 译文: 齐宣王问道:“和邻国交往有什么讲究吗?”  孟子回答说:“有。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分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大国,周文王侍奉昆夷。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分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践侍奉吴王夫差。以大国身分侍奉小国的,是以天命为乐的人;以小国身分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以天命为乐的人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国家。《诗经》说:‘畏惧上天的威灵,因此才能够安定。’”  宣王说:“先生的话可真高深呀!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逞强好勇。”  孟子说:“那就请大王不要好小勇。有的人动辄按剑瞪眼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个把人较量。大王请不要喜好这样的匹夫之勇!”  “《诗经》说:‘文王义愤激昂,发令调兵遣将,把侵略莒国的敌军阻挡,增添了周国的吉祥,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这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尚书》说:‘上天降生了老百姓,又替他们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师表,这些君王和师表的唯一责任,就是帮助上帝来爱护老百姓。所以,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来负责,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帝的意志呢?’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周武王便感到羞耻。这是周武王的勇。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老百姓就会唯恐大王不喜好勇了啊。” 评析: 暂无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二节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释: 囿:古代种植草木,畜养禽兽的园林。 译文: 齐宣王问道:“文王的园林有七十里见方,有这事吗?”孟子答道:“在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竟有这么大吗?”孟子说:“百姓还觉得小了呢。”宣王说:“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园林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鸟猎兽的可以去,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认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吗?我初到齐国边境时,问明了齐国重要的禁令,这才敢入境。我听说国都郊区之内有个园林四十里见方,杀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是应该的吗?” 评析: 暂无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一节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_第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注释: 暴:齐国大臣。 见(xiàn现)于王:被齐王召见。 乐(yuè):《说文》:“五声八音总名。”《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礼记•乐记》:“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天地之和”“德之华也”。可见,古代的乐是为了身心合德而作。音乐是道德感情的心声,也是回归天地万物和谐境界的途径。 庶几:差不多。朱熹《集注》云:“近辞也,言近于。” 变乎色:改变了脸色。朱熹《集注》云:“变色者,惭其好之不正也。”赵注则说是宣王恼怒庄暴把他“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直:不过、仅仅。 独乐乐:独自一人娱乐的快乐。前一个“乐(yuè)”作动词用,以下几句类似的句子同。 管籥(yuè月):赵注云:“管,笙;龠,萧,竹制吹奏乐器。”笙是一种簧管乐器,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记载;这里的萧是指排萧,与现在所称类似笛的萧不同。 举:皆、都。 疾首蹙额(cù é促遏):愁苦之状。蹙,愁貌。额,额头。 极:《说文》:“栋也。”《通训定声》按:在屋之正中至高处。引申为极致,极端。 田猎:在野外打猎。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由于它要发动百姓驱赶野兽,各级地方官员都要准备物资和亲自参与,所以古人主张应该在农闲时候有节制地举行,以免扰乱正常的主产秩序。 旄(máo):旄,《说文》:“幢也。”通“毛”。古代用牦尾装饰的旗子,这种旗子为前军所持,故曰“前旄”。旗帜,这里指仪仗。 译文: 庄暴进见孟子,说:“我朝见大王,大王和我谈论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 几天后,孟子在进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暴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 宣王脸色一变,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 宜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孟子说:“独自一人娱乐,与和他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娱乐更快乐。”   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娱乐,与和多数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娱乐更快乐。” 孟子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娱乐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旗帜的华丽,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旗帜的华丽,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如果大王能和百姓们同乐,那就可以以王道统一天下。” 评析: 暂无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上_第八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上_第八节

《孟子》·第八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说:同“悦”。 《诗》云:引自《诗经.小雅.巧言》。 忖度:猜测,揣想。 戚戚:心有所动的感觉。 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秋毫之末:指细微难见的东西。 舆:车子。薪:木柴。 许:赞许,同意。 形:情况,状况。 太山:泰山。北海:渤海。 老吾老幼吾幼:第一个“老”和“幼”都作动词用,老:尊敬;幼:爱护。 运于掌:在手心里运转,比喻治理天下很容易。 《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大雅.思齐》。 刑:同“型”,指树立榜样,做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 御:治理。 权:本指秤锤,这里用作动词,指称物。 抑:选择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 构怨:结怨,构成。...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上_第七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上_第七节

《孟子》·第七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齐宣王:姓田,名辟疆。齐威王的儿子,齐泯王的父亲,约公元前319年至301年在位。 齐桓、晋文:指齐桓公、晋文公。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是春秋时第一个霸主。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至前628年在位,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无以:不得已,以同“已”。 胡龁:人名,齐宣王身边的近臣。 之:动词,去,往。 衅钟:新钟铸成,杀牲取血涂抹钟的孔隙,用来祭祀。按照古代礼仪,凡是国家某件新器物或宗庙开始使用时,都要杀牲取血加以祭祀。 觳(hú)觫(sù):因恐惧而战栗的样子。 爱:吝啬。 褊(biǎn):狭小。 异:动词,奇怪,疑怪,责怪。 隐:疼爱,可怜。 无伤:没有关系,不要紧。 庖厨:厨房。 译文:...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上_第六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上_第六节

《孟子》·第六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 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语(yǔ):动词,告诉。 卒然:突然。卒同“猝”(cù). 与:从,跟。七八月:这里指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 勃然:兴起的样子。勃然兴之即蓬勃地兴起。 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牧”由牧牛、牧羊的意义引申过来。 由:同“犹”,好像,如同。 译文: 孟子见了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人说:“远看不像个国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严的样子。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要统一才会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又答:‘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他又问:‘有谁愿意跟随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呢?’“我又答:‘天下的人没有不愿意跟随他的。大王知道禾苗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天旱的时候,禾苗就干枯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哗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这样的情况,谁能够阻挡的住呢?如今各国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真象这样,老百姓归服他,就象雨水向下奔流一样,哗啦哗啦谁能阻挡的住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上_第五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上_第五节

《孟子》·第五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 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3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 比:替,为。旧时读bì;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 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译文: 惠王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 评析: 暂无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上_第四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上_第四节

《孟子》·第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注释: 安:乐意。 梃(tǐng):木棒。 庖(páo):厨房。 厩(jiù):马栏。 且人恶(wù)之:按现在的词序,应是“人且恶之”。且,尚且。 恶(wù):疑问副词,何,怎么。 俑(yǒng):古代陪葬用的陶偶、木偶。在用陶偶、木偶陪葬之前,经历了一个用草人陪葬的阶段。草人只是略略像人形,而陶偶、木偶却做得非常像活人。所以孔子深恶痛绝最初采用陶偶、木偶陪葬的人。“始作俑者”就是指这最初采用陶偶、木偶陪葬的人。后来这句话成为成语,指首开恶例的人。 象:同“像”。 译文: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评析: 暂无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上_第三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上_第三节

《孟子》·第三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释: 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īng)。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运城西)迁到大梁(今河 南开封市),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于:介词,对于。 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尽心,费尽心思 焉耳矣 ,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增强语气。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于:到。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 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亦然:也是这样。 察:考察。 政:当权者。 无如:没有像……。 加少:更少。加:更。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扩充兵员,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为好事。 对:回答。 王好战:大王喜欢打仗。好:喜欢。 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 喻:打比方,作说明。 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鼓之:敲起鼓来。鼓,动词,击鼓。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下文“树之”的“之”用法相同。 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开始。兵,兵器、武器。刃,刀、刀剑等。既:已经。接,接触、交锋。 甲:铠甲,古代的战衣,上面缀有金属片,可以保护身体。 走:跑,这里指逃跑。 或:有的人。 则:连词,那么。 何如:怎么样。 直:通“只”,只是,不过。 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 如:如果。 则:连词,就。 无:通“毋”,不要。 望:希望。 于:比。 违:违反,耽误。这里指耽误。...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上_第二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上_第二节

《孟子》·第二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曷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诗》云: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全诗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两章。 经始:开始规划营造;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攻:建造。 不日:不几天。 亟:急,紧张 庶民子来:老百姓像儿子似的来修建灵台。 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 幽鹿:母鹿;攸:同“所”。 濯(zhuó)濯:肥胖而光滑的样子。 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 灵沼:池名。 於(wū):赞叹词;牣(rèn),满。 《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时的誓师词。 时日害丧: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时,这;日,太阳;害,何,何时;丧,毁灭。 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此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评析: 暂无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上_第一节
四书五经

《孟子》_梁惠王章句上_第一节

《孟子》·第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 著〔春秋战国〕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叟:老人。 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士庶人:士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苟:如果。 餍(yà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地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评析: 暂无
孟子
四书五经

孟子

《孟子》 孟子及其弟子 著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梁惠王章句上》 第二节 第四节 第六节 第八节 《梁惠王章句下》 第二节 第四节 第六节 第八节 第十节 第十二节 第十四节 第十六节 《公孙丑章句上》 第二节 第四节 第六节 第八节 第一节 第三节 第五节 第七节 第九节 第十一节 第十三节 第一节 第三节 第五节 《滕文公章句下》 第二节 第四节 第六节 第八节 第十节 《离娄章句上》 第二节 第四节 第六节 第八节 第十节 第十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