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尚纲
四书五经

《中庸》·尚纲

《中庸》·尚纲 子思 著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注释: 衣锦尚絅:引自《诗经·卫风,硕人》。衣(yì),此处作动词用,指穿衣。锦,指色彩鲜艳的衣服。尚,加。絅(jiǒng),同“裟”,用麻布制的罩衣。 暗然:隐藏不露。 的(dí)然,鲜明,显著。 潜虽伏矣,亦孔之昭:引自《诗经·小雅·正月》。孔,很。昭,《诗经》原作“沼”·昭、搁同,意为明显。 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引自《诗经·大雅·抑》。相,注视。屋漏,指古代室内西北角设小帐的地方。相传是神明所在,所以这里是以屋漏代指神明。不愧屋漏喻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起坏念头。 奏假无言,时靡有争:引自。诗经·商颂·烈祖》。奏,进奉,假(gé),通“格”,即感通,指诚心能与鬼神或外物互相感应。靡(mǐ),没有。 鈇(fū)钺(yuè):古代执行军法时用的斧子。 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引自《诗经·周颂,烈文》。不显,“不”通”丕”,不显即大显。辟(bì),诸侯。刑,通“型”,示范,效法。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引自《诗经·大雅·皇矣》。声,号令。色,容貌。以,与。 德輶如毛:引自《诗经·大雅·杰民)。輶(yǒu),古代一种轻便车,引申为轻。 伦:比。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引自《诗经.大雅·文王》。臭(xiù),气味。 译文: 《诗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大显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小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诗经》说:“潜藏虽然很深,但也会很明显的。”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愧疚,没有恶念头存于心志之中。君子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吧?  《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是不是能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没有对人说什么的时候也是信实的。  《诗经》说:“进奉诚心,感通神灵。肃穆无言,没有争执。”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老百姓也会互相对勉;不用发怒,老百姓也会很畏惧。  《诗经》说,“弘扬那德行啊,诸侯们都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诗经》说:“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为。”  《诗经》说:“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评析: 暂无
《中庸》·至诚
四书五经

《中庸》·至诚

《中庸》·至诚 子思 著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注释: 经纶:原指在用蚕丝纺织以前整理丝缕。这里引申为治理国家大事,创制天下的法规。经,纺织的经线,引申为常道)法规。 大本:根本大德。本,根本。 肫肫:与“忳忳”同,诚挚的样子。郑玄注:“肫肫,读如‘海尔忳忳’之‘忳’。忳,恳诚貌也。” 渊渊其渊:意为圣人的思虑如潭水一般幽深。渊渊,水深。《庄子·知北游》:“渊渊乎其若海。” 浩浩其天:圣人的美德如苍天一般广阔。浩浩,原指水盛大的样子。《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引申意为广阔。《诗经·小雅·雨无正》:“浩浩昊天。”这里浩浩引申为广阔。 固:实在)真实。 达天德者:通达天赋美德的人。达,通达,通贯。 其孰能知之:之,代词。指文中首句中“天下至诚”。 译文: 只有对天下百姓的真诚,才能成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深刻道理,这需要什么依靠呢! 他的仁心那样诚挚,他的思虑像潭水那样幽深,他的美德像苍天那样广阔。 如果不真是聪明智慧,通达天赋美德的人,还有谁能知道天下地地道道的真诚呢? 评析: 暂无
《中庸》·至圣
四书五经

《中庸》·至圣

《中庸》·至圣 子思 著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注释: 睿(ruì)知:聪明智慧。知,通“智”。 有临:居上临下。临,本指高处朝向低处,后引申为上对下之称。《论语·为政》:“临之以庄,则敬。” 宽裕:宽,广大。裕,舒缓。 有容:容纳,包容。 发强:发,奋发。强,勇力。 有执:操持决断天下大事。 齐庄:恭敬庄重。中正:不偏不倚。 文理:条理。密察:详察细辨。 有别:辨别是非正邪。 溥愽渊泉:溥愽:辽阔广大。溥,普遍,辽阔。渊泉,深潭。《列子·黄帝》:“心如渊泉,形如处女。”后引申为思虑深远。而时出之:出,溢出。 见(xiàn):表现。指仪容。 说:通“悦”,喜悦。 洋溢:广泛传播。 施及蛮貊:施及,蔓延,传到。蛮貊,古代两个边远部族的名称。 队:通“坠”,坠落。 尊亲:尊重亲近。 译文: 只有天下崇高的圣人,才能做到聪明智慧,能够居上位而临下民;宽宏大量,温和柔顺,能够包容天下;奋发勇健,刚强坚毅,能够决断天下大事;威严庄重,忠诚正直,能够博得人们的尊敬;条理清晰,详辨明察,能够辨别是非邪正。 崇高的圣人,美德广博而又深厚,并且时常会表现出来。 德性广博如天,德性深厚如渊。美德表现在仪容上,百姓没有谁不敬佩,表现在言谈中,百姓没有谁不信服。表现在行动上,百姓没有谁不喜悦。 这样,美好的名声广泛流传在中国,并且传播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凡是车船行驶的地方,人力通行的地方,霜露降落的地方;凡有血气的生物,没有不尊重和不亲近他们的,所以说圣人的美德能与天相匹配。 评析: 暂无
《中庸》·教化
四书五经

《中庸》·教化

《中庸》·教化 子思 著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注释: 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行为或学说。 宪章:遵从,效法。 袭:与上文的“律”近义,都是符合的意思。 覆帱(dào):覆盖。 错行:交错运行,流动不息。 代明:交替光明,循环变化。 敦化:使万物敦厚纯朴。 译文: 孔子继承尧舜,以文王、武王为典范,上遵循天时,下符合地理。 就像天地那样没有什么不承载,没有什么不覆盖。又好像四季的交错运行,日月交替光明。 万物一起生长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纯朴。这就是天地的伟大之处啊! 评析: 暂无
《中庸》·三重
四书五经

《中庸》·三重

《中庸》·三重 子思 著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注释: 王天下有三重蔫:王(wàng),作动词用,王天下即在天下做王的意思,也就是统治天下。三重,指上一章所说的三件重要的事:仪礼、制度、考文。 上焉者:指在上位的人,即君王。 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即臣下。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 建,立。 质:质询,询问。 俟:待。 道:通“导”,先导。 望:威望。 ”《诗》曰”句:引自《诗经·周颂·振鹭》。。射(yì),《诗经》本作“斁”,厌弃的意思。庶几(jǐ),几乎。夙(sù)夜:早晚,夙,早。 蚤:即“早”。 译文: 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没有什么大的过失了吧! 在上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如果没有验证的活,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在下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由于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没有背谬,立于天地之间而没有悖乱,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是知道人意。 所以君于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准则。在远处有威望,在近处也不使人厌恶。 《诗经》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没有人厌烦,日日夜夜操劳啊,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君于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评析: 暂无
《中庸》·自用
四书五经

《中庸》·自用

《中庸》·自用 子思 著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注释: 自用:凭自己主观意图行事,自以为是,不听别人意见,即刚愎自用的意思。 自专:独断专行。 反:通”返”,回复的意思。 制度:在这里作动词用,指制订法度。 考文,考汀文字规范。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车同轨指车子的轮距一致;书同文指字体统一;行同指伦理道德相同。这种情况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出现的,据此知道《中庸》有些章节的确是秦代儒者所增加的。 夏礼,夏朝的礼制。夏朝,约公元前2205年——前1776年,传说是禹建立的。 杞:国名,传说是周武王封夏禹的后代于此,故城在个河南杞县。征,验证。 殷礼:殷朝的礼制。商朝从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到纣亡国,一般称为殷代,整个商朝也称商殷或殷商。 宋:国名,商汤的后代居此,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县南。 周礼:周朝的礼制。 以上这段孔子的话也散见于《论语·八佾恰》、《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于现在的时代却一心想回复到古时去。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不是天子就不要议订礼仪,不要制订法度,不要考订文字规范。 现在天下车子的轮距一致,文字的字体统一,伦理道德相同。 虽有相应的地位,如果没有相应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虽然有相应的德行,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 孔子说:“我谈论夏朝的礼制,夏的后裔杞国已不足以验证它;我学习殷朝的礼制,殷的后裔宋国还残存着它;我学习周朝的礼制,现在还实行着它,所以我遵从周礼。” 评析: 暂无
《中庸》·明哲
四书五经

《中庸》·明哲

《中庸》·明哲 子思 著 大哉圣人之道!   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待其人而後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注释: 洋洋:盛大,浩翰无边。 优忧:充足有余。 礼仪:古代礼节的主要规则,又称经礼。 威仪:古代典礼中的动作规范及待人接物的礼节,又称曲礼。 其人:指圣人。 苟不至德: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苟,如果。 凝聚,引申为成功。 问学:询问,学习。 倍:通”背”,背弃,背叛。 容:容身,指保全自己。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引自《诗经·人雅.烝民》,哲,智慧,指通达事理。 译文: 伟大啊,圣人的道! 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 充足有余,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 这些都有侍于圣人来实行。 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 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 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评析: 暂无
《中庸》·无息
四书五经

《中庸》·无息

《中庸》·无息 子思 著 故至诚无息。   不息则久,久则征。   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注释: 息:止息,休止。 征:征验,显露于外。 无疆:无穷无尽。 见(xiàn):显现。章:即彰,彰明。 一言:即一字,指“诚”字。 不贰:诚是忠诚如一,所以不贰。 斯:此。昭昭:光明。 华岳:即华山。 振:通“整”,整治,引申为约束。 一卷(quán)石:一拳头大的石头。卷:通“拳”。 不测:不可测度,指浩瀚无涯。 《诗》云:以下两句诗均引自《诗经·周颂·维天之命》。维,语气词。於(wū)语气词。穆,深远。不已,无穷。不显,”不”通“丕”,即大;显,即明显。 译文: 所以,极端真诚是没有止息的。 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显露出来。 显露出来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 广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载万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盖万物;悠远长久的作用是生成万物。 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 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显示也会明显,不活动也会改变,无所作为也会有所成就。 天地的法则,简直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诚本身专一不二,所以生育万物多得不可估量。 大地的法则,就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 今天我们所说的天,原本不过是由一点一点的光明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无边无际时,日月星辰都靠它维系,世界万物都靠它覆盖。今天我们所说的地,原本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土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问万物都由它承载了。今大我们所说的山,原本不过是由拳头大的石块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高大无比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上面储藏。今天我们所说的水,原本不过是一勺一勺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浩瀚无涯时,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长,珍珠珊瑚等值价的东西都在里面繁殖。 《诗经》说,“天命多么深远啊,永远无穷无尽!”这大概就是说的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吧。“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纯真无二!”这大概就是说的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原因吧。纯真也是没有止息的。 评析: 暂无
《中庸》·自成
四书五经

《中庸》·自成

《中庸》·自成 子思 著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注释: 自成:自我成全,也就是自我完善的意思。 自道(dào):自我。 译文: 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 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 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 评析: 暂无
《中庸》·前知
四书五经

《中庸》·前知

《中庸》·前知 子思 著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注释: 前知:预知未来。 祯祥:吉祥的预兆。 妖孽:物类反常的现象。草木之类称妖,虫豸之类称孽。 见(xian):呈现。蓍(shi)龟:蓍草和龟甲,用来占卜。 四体,手足,指动作仪态。 如神:如神一样微妙,不可言说。 译文: 极端真诚可以预知未来的事。国家将要兴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现象。呈现在著草龟甲上,表现在手脚动作上。祸福将要来临时,是福可以预先知道,是祸也可以预先知道。所以极端真诚就像神灵一样微妙。 评析: 暂无
《中庸》·至曲
四书五经

《中庸》·至曲

《中庸》·至曲 子思 著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注释: 其次:次一等的人,即次于”自诚明”的圣人的人,也就是贤人。致曲:致力于某一方面。曲,偏。 形:显露,表现。 著:显著。 明:光明。 化:即化育。 译文: 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致力于某一方面,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诚。做到了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能化育万物。 评析: 暂无
《中庸》·尽性
四书五经

《中庸》·尽性

《中庸》·尽性 子思 著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注释: 尽其性:充分发挥本性。 赞:赞助。化育:化生和养育。 参天地:与天地并列力三。参,并列。 译文: 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评析: 暂无
《中庸》·诚明
四书五经

《中庸》·诚明

《中庸》·诚明 子思 著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注释: 自:从,由。明:明白。 则:即,就。 译文: 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 也就会做到真诚。 评析: 暂无
《中庸》·问政
四书五经

《中庸》·问政

《中庸》·问政 子思 著 哀公问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注释: 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姓姬,名蒋,“哀”是谥号。 布:陈列。方:书写用的木板。策,书写用的竹简。 其人:指文王、武王。 息:灭,消失。 敏:勉力,用力,致力。 蒲卢:即芦苇。芦苇性柔而具有可塑性。 杀(shài):减少,降等。 昆弟:兄和弟,也包括堂兄堂弟。 九经:九条准则。经,准则。 体:体察,体恤。 子庶民:以庶民为子。子,动词。庶民,平民。 来:招来。百工:各种工匠。 柔远人:安抚边远地方来的人。 怀,安抚。 劝:勉力,努力。 谗:说别人的坏话,这里指说坏话的人。 盛,多。任使:足够使用。 时使:指使用百姓劳役有一定时间,不误农时。薄敛:赋税轻。 省:视票。试,考核。 既(xì):即“饩”,指赠送别人粮食或饲料。禀:给予粮食。称:符合。 矜:怜悯,同情。...
《中庸》·达孝
四书五经

《中庸》·达孝

《中庸》·达孝 子思 著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注释: 宗器:宗庙祭器。 设:摆设、陈列。 旅:次序,众人。 逮:逮及、达到。 燕毛:泛指宴饮时年长者居上位的礼节。 上帝:远古的帝王,先帝。 禘尝:按周礼,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古代常用以指天子诸侯岁时祭祖的大典。 译文: 孔子说:“武王、周公,他们是最孝的了吧! 所谓的孝者,是善于继承别人的志向,善于传述别人的事迹的人。 每年的春秋修理他们的祖庙,陈列宗庙祭器,摆设上他们的裳衣,荐献时新的食物。 宗庙的礼仪,是用以序列昭穆次序的。按爵位排序,用以辨别贵贱;按事功排序,用以辨别贤不肖;对众人报酬为长上做事的下人,用以逮及卑贱的人;让年长者坐上位,用以排列年齿。 站到自己的位置上,进行应有礼节,奏起那音乐,恭敬那所尊重的,敬爱那所亲爱的,事俸死者如同事俸生者一样,事俸亡者如同事俸生存的一样,这是最高的孝了。 郊祭与社祭的礼节,用以事俸先帝,宗庙的祭礼,用以祭祀祖先。明白效、社这两种祭礼以及禘与尝的义理,治理国家就如同展示这手掌一样容易了。” 评析: 暂无
《中庸》·无忧
四书五经

《中庸》·无忧

《中庸》·无忧 子思 著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注释: 暂无 译文: 孔子说:“无忧无虑的人,大概只有文王吧。他有王季做父亲,有武王做儿子,父亲王季为他开创了事业,儿子武王继承了他的遗愿,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武王继承了曾祖太王、祖父王季、父亲文王的事业,灭掉了大殷,夺得了天下。他身不失显赫太的美好声名,尊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四海财富,后代在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永不断绝。 周武王晚年受命于天平定天下,周公成就文王武王的德行,追尊太王、王季为王,用天子的祭祀祭祖先。这种制度一直实行到诸侯、大夫、士以及庶人之中: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就用大夫的礼安葬,用士的礼祭祀;如果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就用士的礼节安葬,用大夫之礼祭祀;为旁亲服一年齐衰丧,这种制度实行到大夫;为父母服三年斩衰丧,这种制度实行到天子;为父母服丧不分贵贱都是一样的。” 评析: 暂无
《中庸》·大德
四书五经

《中庸》·大德

《中庸》·大德 子思 著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故大德者必受命。” 注释: 宗庙: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先王的地方。飨(xiǎng):一种祭祀形式,祭先王。之,代词,指舜。 材,资质,本性。 笃:厚,这里指厚待。 培:培育。 覆:倾覆,摧败。 “嘉乐君子……”:引自《诗经·大雅·假乐》。嘉乐,即《诗经》之“假乐”,“假”通”嘉”,意为美善。宪宪,《诗经》作“显显”,显明兴盛的样子。令,美好。申,重申。 译文: 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 “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 “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 “《诗经》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 “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 评析: 暂无
《中庸》·鬼神
四书五经

《中庸》·鬼神

《中庸》·鬼神 子思 著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注释: 齐(zhāi):通“斋”,斋戒。明,洁净。盛服:即盛装。 “神之格思……”:引自《诗经;大雅。抑》。格,来临。思,语气词。度,揣度。矧(shěn),况且。射(yì),厌,指厌怠不敬。 掩:掩盖。 译文: 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 “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 “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左右。” “《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 “从隐微到显著,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掩盖!” 评析: 暂无
《中庸》·行远
四书五经

《中庸》·行远

《中庸》·行远 子思 著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注释: 辟:同“譬”。 迩:近。 卑:低处。 “妻子好合……”:引自《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妻与子。好合,和睦。鼓,弹奏。翕(xī),和顺,融洽。耽,《诗经》原作“湛”,安乐。帑(nú),通“孥”,子孙。 译文: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 《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 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评析: 暂无
《中庸》·素位
四书五经

《中庸》·素位

《中庸》·素位 子思 著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注释: 素其位: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素,平素。现在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 夷:指东方的部族;狄:指西方的部族。泛指当时的少数民族。 无入: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入,处于。 陵:欺侮。 援:攀援,本指抓着东西往上爬,引申为投靠有势力的人往上爬。 尤:抱怨。 居易:居于平安的地位,也就是安居现状的意思。易,平安。 俟(sì)命:等待天命。 射:指射箭。 正(zhèng)鹄(gǔ):正、鹄:均指箭靶子;画在布上的叫正,画在皮上的叫鹄。 译文: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 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评析: 暂无
《中庸》·不远
四书五经

《中庸》·不远

《中庸》·不远 子思 著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注释: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引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砍削斧柄。柯,斧柄。则,法则,这里指斧柄的式样。 睨:斜视。 违道:离道。违,离。 庸:平常。 胡:何、怎么。慥慥(zào),忠厚诚实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 “《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一看,还是会发现差异很大。所以,君子总是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 “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评析: 暂无
《中庸》·费隐
四书五经

《中庸》·费隐

《中庸》·费隐 子思 著 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注释: 费:广大。隐:精微。 夫妇:匹夫匹妇,指普通男女。 与:动词,参与。 破:分开。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引自《诗经·大雅·旱麓》。鸢,老鹰。戾,到达。 察:昭著,明显。 造端:开始。 译文: 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 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大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 《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下分明。 君子的道,开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评析: 暂无
《中庸》·素隐
四书五经

《中庸》·素隐

《中庸》·素隐 子思 著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注释: 素:据《汉书》,应为“索”。隐:隐僻。怪:怪异。 述:记述。 已:止,停止。 见知:被知。见,被。 译文: 孔子说:“寻找隐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   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 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评析: 暂无
《中庸》·问强
四书五经

《中庸》·问强

《中庸》·问强 子思 著 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注释: 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学生。 抑:选择性连词,意为“还是”。而:代词,你。与:疑问语气词。 报:报复。 居:处。 衽:卧席,此处用为动词。金:指铁制的兵器。革:指皮革制成的甲盾。 死而不厌:死而后已的意思。 和而不流:性情平和又不随波逐流。 矫:坚强的样子。 不变塞:不改变志向。 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强。 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 “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 “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评析: 暂无
《中庸》·可均
四书五经

《中庸》·可均

《中庸》·可均 子思 著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注释: 均:即平,指治理。 爵,爵值,禄:官吏的薪俸。辞:放弃。 蹈:踏。 译文: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 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评析: 暂无
《中庸》·服膺
四书五经

《中庸》·服膺

《中庸》·服膺 子思 著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注释: 回:指孔子的学生颜回。 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牢握但不舍的样子,引申为恳切。服,著,放置。膺,胸口。 译文: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评析: 暂无
《中庸》·予知
四书五经

《中庸》·予知

《中庸》·予知 子思 著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注释: 予:我。 罟(gǔ):捕兽的网。擭(huò):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 辟(bì):同“避”。 期月:一整月。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评析: 暂无
《中庸》·大知
四书五经

《中庸》·大知

《中庸》·大知 子思 著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注释: 迩言,浅近的话。迩,近。 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其,语气词,表示推测。斯,这。“舜”字的本义是仁义盛明,所以孔子有此感叹。 译文: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评析: 暂无
《中庸》·行明
四书五经

《中庸》·行明

《中庸》·行明 子思 著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注释: 道:即中庸之道。 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 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评析: 暂无
《中庸》·鲜能
四书五经

《中庸》·鲜能

《中庸》·鲜能 子思 著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注释: 鲜:少,不多。 译文: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评析: 暂无
《中庸》·时中
四书五经

《中庸》·时中

《中庸》·时中 子思 著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有书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书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注释: 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 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 忌惮:顾忌和畏惧。 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评析: 暂无
《中庸》·天命
四书五经

《中庸》·天命

《中庸》·天命 子思 著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释: 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àn):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中(zhōng):符合。 节:节度法度。 致,达到。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评析: 暂无
中庸
四书五经

中庸

《中庸》 子思 著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中庸章节》 时中 行明 大知 服膺 问强 费隐 素位 鬼神 无忧 问政 尽性 前知 无息 自用 教化 至诚